李广与李广利是什么关系

大家都知道飞将军李广,但是我也见到不少关于李广利的事迹.
好象两个人都是汉武帝时的名将,向大家请教两人有什么关系,还是就是同一个人?

李广与李广利都是汉武帝时期的将军。二人并没有血缘或者姻亲关系。

李广是汉武帝前期的将领,李广利是汉武帝中后期的将军。

李广简介如下:

李广(?-前119年),华夏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司马迁评价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德宗时将李广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李广为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李广利简介如下:

李广利

(西汉中期将领、外戚)

李广利(?-前89年),中山人,西汉中期将领,外戚,汉武帝宠姬李夫人和宠臣李延年的长兄,昌邑哀王刘髆的舅舅,另有一弟名李季。李夫人得宠时,李延年为协律都尉,而李广利则为贰师将军征大宛,因远征大宛封海西侯。李广利数次出征大宛及匈奴等地,战绩平庸。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李广利出征匈奴前与丞相刘屈氂密谋推立李夫人之子刘髆为太子,后事发,刘屈氂被腰斩,李广利投降匈奴,其家族灭。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李广利投降匈奴一年后,被杀。

汉武帝时的众多将领都与汉武帝有姻亲关系,李广利也不例外。他是汉武帝的大舅哥,其妹妹便是大汉朝鼎鼎有名的李夫人。因为妹妹受宠的关系,李广利得以封帅拜将。但奇怪的是,《汉书》并没有像介绍卫青、霍去病等同类大将一样,洋洋洒洒地记录下李广利的一生,李广利像是天下摔下来的林妹妹一样,毫无征兆的跳进了大汉的视野。也许这也是姻亲关系的一种诠释吧,君恩如露水,任谁也不能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李夫人的突然受宠,给了一直默默无闻的李氏族人尤其是李广利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而在当时,最容易的加官进爵的途径莫过于军功。就这样,汉武帝趁机将李广利封为征讨大宛的大将军。

但这一次,汉武帝是被爱情迷瞎了眼,用人不查,李广利的表现让世人大跌眼镜。李广利率领数万人浩浩荡荡出京师,沿途西域小国一个个坚守城池,一口饭食都不给,坚壁清野,可怜大汉军将不是战死而是饿死一大片。小小的一座郁成城成了西去的拦路虎,攻打数日,损失惨重。大败之下的士气已经低迷到了极点,李广利与众将士一商议,一座郁成已经损失成这样了,更不要提大宛了,赶紧撤退吧。于是李广利率军撤退,而成功撤回敦煌的军士竟然不及当时出征时的十分之一二。这是什么概念,汉武帝派李广利征大宛,原本是为了给自己长长脸,不至于让大汉的威信扫地,可李广利浩浩荡荡的几万人,回来只剩下十之一二,更可怜的是连大宛的边儿都没走到。这种彻头彻尾的大败无疑是在已经动摇的西域各国再一次证明了大汉的无能。各国对大汉也就更加不当回事了,“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乌孙、轮台易苦汉使”。颜面扫地的汉武帝气急败坏地下令:关闭玉门关,有军士退回者,立斩不赦。李广利只好在敦煌惶恐的待着。

这一年似乎西北战况都不是很佳,李广利怂了,对抗匈奴的汉军也惨败。面对此情此景,大汉的朝堂上出现了分化,认为大宛不是回事,匈奴才应该是大汉的主要敌人,大宛可以暂缓一下。但那么要强好面儿的汉武帝怎么可能罢手呢?于是,增派更多的人马、物资,二发大宛。并再一次成全了李广利,而这一次李广利总算没让汉武帝失望。当年在沿途观望不肯方便就食的各国此时都闻到了血腥味儿。一个个乖乖的开门延客,对于那些像轮台那种不知死活誓死顽抗的小国,李广利拿出了大汉的魄力,毫不客气地端平它。大汉朝的军队如同一股劲力的西北风横扫了西域各国,大宛城近在眉睫,眼看着就要攻城了——大宛城内发生了内乱,国王被杀,人头献给了李广利。这样在大宛城外李广利与大宛贵胄们达成共识:大宛交良马,大汉罢兵。就这样大宛城之外李广利撤兵而还。大汉朝在酒泉、张掖北部再次增强防御,刘彻梦想的贰师城的汗血宝马也成功的归属了大汉。

汉武帝所思所想的颜面暂时得到了满足了。身为主帅的李广利自然要受封海西侯,食邑八千户,而“军官吏为九卿者三人,诸侯相、郡守、二千石百余人,千石以下千余人,……士卒赐直四万钱”,这样豪华的封赏足见武帝此时的心花怒放。但李广利并不是一为出色的将军,他与卫青、霍去病不在一个层面上,第一次征宛败得哗啦啦,跟霜打的茄子一样在玉门关外惶恐度日。第二次胜利东归,对沿途各小国又是一通骚扰,结果是原本没有太大死伤的部队,最终东归的又损失不少,《汉书》只讲了一句缘故——“将吏贪,不爱卒”。不管这里的将吏包不包括李广利,但作为治军统帅的李广利都责无旁贷,至少说明他不是个当统帅的料儿,他之所以能够坐在那个位子上,只是因为有个好妹妹。

十一年后,李广利再次出兵攻打匈奴,结果被匈奴斩首疆场。十一年史书未提海西侯李广利半字,可见这位因战功而封侯的将军战功是何等单薄。如果没有李夫人的枕边风,二次征宛归来的李广利也许还得被问责。十一年,海西侯不问边陲,也许吃喝玩乐享受去了,十一年后李广利一去不回。

李广利形如昙花般只灿烂了一次,虽然并不光彩,但征宛的整个事情其实都是武帝的一个面子工程。在整个征伐的前后,西域各小国的反差表现,也再次证明杀鸡儆猴还是很管用的。在政治的国度里,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即便是易子为质也并不算没有尊严。而因裙带关系发迹的李广利无疑是展示关系的魅力,没有关系在政治圈里混是希望渺茫的,而一旦有了关系,怂蛋也能成为英雄。

李广利惨死匈奴,史书未记载汉武帝对其哀悼追封等事情,此时李夫人也已薨逝,不再是武帝鸳鸯帐内的红人,这样一位无功可言的侯爷自然也不会让武帝为之动容了。可能不追究便是宽容了。更在不久后,因李广利出兵之前参与了巫蛊之祸的谋划,血洗了卫氏皇亲,更重要的是太子刘据被杀,武帝陷入了沉重的忏悔之中,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径,当然对于这场灾难的谋划者远死匈奴的李广利他也没有放过,族灭,而李广利所保的皇子、李夫人之子也离奇死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8

李广与李广利的关系为两个人都是汉武帝时期的将军,但是这两人并没有血缘或者姻亲关系。此外,李广是汉武帝前期的将领,李广利则是汉武帝中后期的将军。李广利优点挺明显,缺点也挺明显。

扩展资料:

唐德宗时将李广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李广为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李广是华夏族人,陇西成纪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

李广利是中山人,西汉中期将领,外戚,汉武帝宠姬李夫人和宠臣李延年的长兄,昌邑哀王刘髆的舅舅,另有一弟名李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广

百度百科-李广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9
李广、李陵与卫青、李广利

李广与李陵是祖孙关系,在中国历史上都很有名。卫青与李广利都是汉武帝刘彻的小舅子,卫青名气大一些,李广利要逊色得多,但李广与李陵的悲剧却主要由这两人造成。

飞将军李广的名字在汉景帝时期就在大漠南北响起,不仅是汉人,就是在匈奴那里也是大名鼎鼎的。他带兵驭下以宽,律己则严,所以很得士兵爱戴。同时,他武艺非凡,特别是射箭的本领高强,就是善于骑射的匈奴人也要干拜下风。给黄豆印象深刻的有两件事:一次,景帝派了个亲信太监到边境视察、监督边务,这个太监初次到塞外,很兴奋,带了几十名骑兵离了军营到塞外游玩,碰上了3个匈奴人,太监以为自己人多,就要抓住这3个匈奴人回去夸耀,不料被这3个匈奴人射得人仰马翻,狼狈逃窜。正好李广带着100名骑兵巡视,接到告急信息,李广马上判断出监军碰到的这3个胆大包天的匈奴人是射雕手,立即把自己的“大黄弓”背好在后背上(这是他远距离射击的标准预备姿势),带领100名骑兵风驰而去,让过逃跑中的监军迎着3个匈奴射雕手打了个反冲击,在双方高速接近中,李广突然在匈奴射雕手射击范围外放了3箭,霎时射死2个,射伤俘虏1个。就在李广准备押着俘虏回撤时,又一个意外发生了,突然呼哨四起,四边周围突然出现数千名匈奴骑兵。李广手下的士兵虽然久经战阵也不免惊慌起来,被包围了……大家只有一个想法:快撤,于是眼巴巴地瞅着李广,等他下命令。李广凝视着正面的敌人,略略沉思了一下,向大家摆摆手,轻声说撤退来不及了,别慌,下马休息,躺着休息。他的士兵很听话,都下马躺在了草地里,李广也带着上满了弓玄的弓躺在了草地上。匈奴的呼哨停止了,疑惑地看着这100名不知死活的汉兵。过了一段连呼吸都可以听到的沉寂,突然一名匈奴军官呼啸着跨马冲下山坡来,李广一跃而起,仰手一箭,正中咽喉。顿时匈奴阵中响起了惊呼“李广!”但他们却看到李广又躺回了草地,更疑惑不定了,双方对峙了又一个晚上,当第二天黎明悄悄来临时,透过薄薄的晨雾,负责了望的汉兵悄悄告诉李广,匈奴兵不见了……回去的路上,李广说匈奴人一定以为我们是“诱饵”嘞!他们撤的比咱们还利索,呵呵。

还有一件,是李广驻地出现了吃人的老虎,已经伤了好些人。于是李广带领一帮子士兵去射虎,可找了几天也没碰上。一天傍晚,天已经擦黑,视线已经不允许他们再在危险的野地里呆了,于是往回走。正走着,前面的一个士兵突然惊呼一声“老虎”,李广跨前一步,仰手就是一箭,没有听到老虎的哀号,却听到“铮”的一声,大家围上去一看,那里是什么老虎,却是一大块岩石,样子颇象老虎。再一看,那只羽箭已经深深射入岩石,直没至羽,大家咋吧着嘴,舌头都缩不回去了,连李广也很吃惊,退回到刚才射箭的地方,重新射了3次,铁箭头都在石头上崩出了火花,但最用力的一次也只不过把箭杆射折了,也没射进石头。这件事传了出去,匈奴人就更不敢到李广的驻地附近骚扰了。

至于李广受伤被俘,仍然脱逃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已知晓,就不罗嗦了。后来李广老了。60多岁时,汉武帝任命小舅子卫青为大将军征伐匈奴,已经退休的李广抢着要去,汉武帝劝他不要去了,可他还坚持要去。这回,他与出使西域的张骞配合的不好,吃了挺惨的败仗,卫青打算派使者押送李广回朝廷上军事法庭,李广叹了口气,说我这么大岁数了,还是不要遭受这份侮辱了吧,就拔剑自杀了。

李广的儿子死的早,孙子李陵出落得一表人才,尤其是继承了李广的射箭与带兵本领,在当时的少壮派军官中已经很有名气。

同时黄豆在《汉宫十二秋》中落了汉武帝另一段感情很深的爱情,就是与李广利的姐姐李夫人的爱情。不过李夫人死的早,临死时用手帕盖着脸,不让刘彻看,刘彻哀求她说:让我再看你一眼吧。李夫人隔着手帕说:我没有上妆,而且已经瘦弱得几近脱相,你就不要看了,说完就死了。汉武帝刘彻到底也没有看见李夫人临终的样子,一个时期,刘彻都有点魔怔了,召集方士,问怎么才能梦见李夫人。一个方士哄刘彻说岂止能梦见,还能真见到嘞!只是你不许心急。哪个方士就布置好一间屋子做法,刘彻莫莫乎乎看见了李夫人的影子,还影影乎乎地听到了李夫人的声音,一着急,闯进屋去牵李夫人的手,就突然不见了。事后方士怪刘彻太心急,刘彻还后悔不已。我估计,方士大约是用了大型皮影的手段,此外,口技模仿能力也一定很好。

从此,他对李广利另眼相看,不断加官进爵,不久就被封为“贰师将军”。不过,这个李广利可没有卫青那两下子(这时候卫青早死了),不论是打匈奴,还是征西域,他带出去的兵,10个里头能回来2个都算多的了,不过,还好,尽管人员损失很大,每一仗还是勉勉强强都算赢了。所以很多少壮派军官都不愿意跟着他出征。这里就包括李广的孙子李陵。他更看不起李广利,尽管这个名字与他爷爷只差了一个字儿。

大约是汉武帝中期,汉武帝打算派李广利为主将再次征伐匈奴,想让李陵带5000名骑兵强弩手为其后队,给予增援。下命令前,李陵得到了消息,找汉武帝谈,不想做李广利的后援。汉武帝知道他一向看不起李广利,已经很生气,可在大战之前又想让将士们都尽力,于是带着气命令李陵从另一途径单独进攻匈奴,但要其把5000匹马让给李广利。同时,李陵还没有后援,包括粮草。于是,李陵带着5000名由骑兵改成步兵的弩手用大车拉着50万只弩箭出发了。

不过,这次出兵前,消息被匈奴的间谍探听到了,在李广利的主要进军路线上有了很充分的准备。到是临时变卦的李陵那一路,匈奴没探听到,所以没有准备。所以胜负在出发之前就已经决定了。很快,败报一个接着一个地传了回来,李广利只带着少数亲兵逃回了长安。只是李陵那一路始终没有消息,沉默着。

原来,匈奴兵大部被调走包围消灭李广利去了,所以李陵这一路竟无阻挡,步兵深入匈奴腹地,一直打到阴山(大青山)之下(匈奴中央首脑机关所在地)。在这里,李陵没有等到准备来汇合的李广利,等来的是数不清的匈奴兵。李陵开始带着5000名步兵弩手抱着团,背靠背,以圆型射击阵型边打边撤,撤到边境线附近也没有等到援军,50万支箭都射完了,粮食也吃光了,士兵也只剩下百十来人了,这时候也好不容易退进了森林地带,是便于步军弩兵发挥优势地带,可却陷入无箭、无粮、无援军的绝境。到了森林地带,本来匈奴单于已经不打算再追李陵了,可他的一个汉人参谋说,这伙汉军不一样,射杀了我们几万人不说,就是剩下这么几个人了,战斗队型还不乱,士兵都还很镇定,我们的骑兵不靠近,决不浪费一箭,说明这才是汉军的精锐,领军之人虽然还不知是谁,但必须把他彻底拿下,否则今后必成匈奴大患。于是匈奴单于驱兵包围森林。李陵没有办法,只好下令做最后的突围,相约只许往前冲,不许往回救,不管谁回到长安,都要把他们的实际战斗情况告诉汉武帝。于是,突围开始了,李陵象他祖父一样,撤退时留在最后,但他没有马,所以,前面的伙伴成功突围而去,把他留在了匈奴包围圈里,而匈奴人最想抓住的又就是这个箭无虚发、仪表堂堂、与众不同的将军,单于又悬以重赏,所以一发现汉军突围就都奔李陵蜂拥而来,李陵力竭受伤被俘假投降,准备找到机会,偷马逃回汉地。

成功突围的士兵回到了长安,但自卫青、霍去病七征匈奴以来,汉军还从来没吃过这么大的败仗,盛怒之下的汉武帝没有责怪小舅子主将李广利,对李陵假投降却挂了更大的火,根本就没听成功突围士兵们的话,李陵的好朋友苏武没有替李陵说话,到是不熟悉李陵的司马迁一个人为李陵做了辩护,不料汉武帝正在火上,不仅下令杀害了李陵一家老小80余口,还迁怒于司马迁,把他下了监狱,司马迁穷,没钱赎“罪”,无奈接受了任何一个男人都不能接受的“腐刑”,被割去了生殖器。但司马迁却在《史记》里把这一段历史真实地告诉给了今天的我们。为别人做传的司马迁,却没有给自己留下传记,人们连他什么时候死的都不知道。李陵得信后,大哭、大病一场,吐了血,在其大病期间很得匈奴单于的老婆---阏氏(就是皇后)的悉心照料,从此打消了再回中原的念头,甘心做了匈奴的很大的官,尤其得到匈奴单于阏氏的信任和欣赏。

那个苏武,后来出使匈奴,被扣留了19年,也很惨。黄豆耳朵不好,导致五音不全,但唯一可以勉强唱出来的歌就是《苏武牧羊》。让黄豆回忆一下歌词吧: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19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牦落尤为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听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能使匈奴心惊胆战恭服汉德威。”

苏武被扣留后,作为朋友。李陵去看望过苏武,他们前后两次相聚各月余,在得知苏武母死,老婆改嫁,儿子不知去向后,李陵也曾试图劝苏武就留在匈奴,但苏武拒绝了,还斥责了李陵。李陵脸红了,从此不再提那个茬了,但他对苏武的生活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顾,把手下一个很佩服苏武的年轻的漂亮的匈奴姑娘送给了苏武,50多岁的苏武与那个匈奴姑娘结合了。不久,武帝薨,昭帝刘弗陵继位,大将军霍光派使者诈称昭帝在长安射落带苏武信笺的大雁以迎接苏武回国,白胡子苏武抱着已经是个光秆子的“使节”眼巴巴地看了一眼流泪的大肚子的匈奴姑娘一甩头回国了,临别嘱咐“生男取名叫苏通国,生女随母。”

前来相送的也有红着脸、流着泪,不住叹息的李陵。苏武上车前,反劝李陵归汉,哪怕上军事法庭也行。李陵哭着说,我怎么有脸回长安,怎么有脸去上坟啊!

苏武回到长安时。长安城万人空巷,大家挤在霸桥至长安的路上流着泪默默注视苏武的回归入城式。1年后,典属国(官名)苏武死。数年后,他的半个匈奴血统的儿子苏通国回国。

霍光又派人给李陵送信,希望他回国,但李陵已经在匈奴扎下了根,有了心爱的女人和孩子,不愿再回中原了。李陵的结局不得而知,但后来据说宋朝的杨继业在干等救兵不到的情况下就是在李陵碑上撞死的。

参考资料:http://219.150.18.74:8080/lb5000/topic.cgi?forum=1&topic=7646&show=25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12-03
李广就是西汉时期的飞将军和李广利没有直接关系。飞将可以指卫青与霍去病,但在李唐时期多指李广。
【李将军列传】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守备往击吴王军队时,广为骁骑都尉。
吴王者刘濞也,濞少时有功封王,辖吴地三郡,善治理,盐铁铜国营,治下太平,素有贤名,为政宽厚,免民赋免田税,卒践更辄与平贾,不轻贱百姓,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庇护他郡逃亡奴仆,解放其等并予以庶人身份,故能集众,军力可怖。初,吴王度淮与楚王,遂西败棘壁,乘胜而前,锐甚。梁王恐,遣六将击之,又败梁两军,士卒皆还走。条侯周亚夫畏其军力不敢轻出,坚壁昌邑南。梁数使报条侯求救。条侯不许之,而募游侠为军轻兵断吴军粮道。联军数破城壁不得,粮尽而溃,降者众。楚王戊自杀,吴王濞退至江东,后为越人诱杀。
广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於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後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柰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於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馀骑饹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於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後汉以马邑城诱单于,使大军伏马邑旁谷,而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是时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其後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馀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馀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於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後韩将军徙右北平。於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居顷之,石建卒,於是上召广代建为郎中令。元朔六年,广复为後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後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圜陈外乡,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汉军罢,弗能追。是时广军几没,罢归。汉法,博望侯留迟後期,当死,赎为庶人。
後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是岁,元狩四年也。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於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原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於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後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馀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车,从大将军击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
太史公曰:惜哉名将,天下无双!
第4个回答  2006-09-23
李广与李广利没有亲戚关系只是名字一字之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