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等级是怎么回事呀?

先是秀才,之后是进士,然后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0-31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等级顺序:

1、生员(秀才):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也指在学读书的学生。

2、举人:隋朝、唐朝、宋朝三代,被地方推举而赴京都应科举考试者;明朝清朝两代称乡试录取者。乡试由进士出身的各部官员或翰林主考,由各省行政长官担任监考官。参加乡试的考生必须是秀才,地点在各省的贡院。

3、贡士:唐、宋时,以州(府)、县科举考试(乡贡、乡举)中试者称乡贡士。明、清时,会试中试者统称贡士。清制称会试考中者为贡士。参加考试的考生必须是举人,已仕未仕皆可。考试的第一名叫会元。

4、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

扩展资料:

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

1、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百度百科·生员

百度百科·举人

百度百科·贡士

百度百科·进士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6-25

科举是我国古代首创的朝廷选拔人才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古代科举制度分为六级:

童生(第一级县试)——刚开始学习的小孩。相当于高中毕业,因为他们可以算是有学问的人。

秀才(第二级府试)——最低级的考试合格者称为生员,也叫秀才。 相当于高中毕业。

举人(第三级院试)——生员(秀才)应三年一度的乡武,合格者称为举人。 相当于大学生或研究生, 因为他们毕竟是从众多的秀才中脱颖而出的。

贡士(第四级乡试)——参加全国范围科举考试(会试)及格后获得的资格,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

进士(第五级会试)——举人参加在北京的会试殿试,合格者称为进士。确切地说,它是一种类似职称月举行,所以也叫春闱。参加考试的人必须是举人,考试合格后就是准进士,待殿试合格后,则为进士。

探花(第六级殿试)——殿试第三名称探花。

榜眼(第六级殿试)——殿试第二名称榜眼。

状元(第六级殿试)——南宋以后,殿试第一名称状元。绝对不能说相当于博士,因为博士太多了,而状元几年才出一个,至少应该相当于院士,如果状元可以说是一种荣誉的话,那就应该相当于现在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会试结束,如果你金榜题名的话,恭喜,只要接下来不犯傻你基本就是进士了。接下来就是皇帝主考的殿试了,这样你就可以自称是皇帝的学生了,天子门生就此而来。殿试只要不犯大错,基本都能过(最早宋朝时,殿试也刷落人,但后来一个落第的士子愤而转投西夏,给宋朝造成了巨大损失,从此殿试基本不犯大错就不刷落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6-09-22
1,汉代实行征辟和荐举制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辟( b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例如:
  (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2)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2,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
   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见下表)。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隋文帝废除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清平于济二科。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于进士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吏、三吏、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诸科之中,惟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举制仅有进士科。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宋神宗熙宁时,王安石改用经义,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光绪二十四年(1898),一度改变科举办法,废止八股。变法失败后复旧。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即被废除。

  明清科举简表

院 试 乡 试(秋闱) 会 试(春闱) 殿试
考场 (府、县) (省城) 京城贡院(礼部) 皇宫(宫殿)
主考人 各省学政 政府特派官员 钦差大臣 皇帝
参加者 童生(儒生) 秀才 举人 贡士
中者名称 秀才 举人 贡士 进士

第一名 案首 解元 会元 状元
第二名 榜眼
第三名 探花

  说明:明朝清朝,殿试封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七人),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进士是功名的尽头,就算是对名次不满意亦不可以重考。
第4个回答  2006-10-03
童生——刚开始学习的小孩。
秀才——最低级的考试合格者称为生员,也叫秀才。
举人——生员(秀才)应三年一度的乡武,合格者称为举人。
进士——举人参加在北京的会试殿试,合格者称为进士。
探花——殿试第三名称探花。
榜眼——殿试第二名称榜眼。
状元——南宋以后,殿试第一名称状元。
后面的大学士好像就不是学位了,而是职称。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