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有丝分裂.

请给我讲一下有丝分裂几个阶段细胞内的变化,一定要详细.

前期 自分裂期开始到核膜解体为止的时期。间期细胞进入有丝分裂前期时,核的体积增大,由染色质构成的细染色线逐渐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因为染色体在间期中已经复制,所以每条染色体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核仁在前期的后半渐渐消失。在前期末核膜破裂,于是染色体散于细胞质中。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时靠近核膜有两个中心体。每个中心体由一对中心粒和围绕它们的亮域,称为中心质或中心球所组成。由中心体放射出星体丝,即放射状微管。带有星体丝的两个中心体逐渐分开,移向相对的两极(图1)。这种分开过程推测是由于两个中心体之间的星体丝微管相互作用,更快地增长,结果把两个中心体(两对中心粒)推向两极,而于核膜破裂后终于形成两极之间的纺锤体。
前中期 自核膜破裂起到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为止。核膜的断片残留于细胞质中,与内质网不易区别,在纺锤体的周围有时可以看到它们。
前中期的主要过程是纺锤体的最终形成和染色体向赤道面的运动。纺锤体有两种类型:一为有星纺锤体,即两极各有一个以一对中心粒为核心的星体,见于绝大多数动物细胞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一为无星纺锤体。两极无星体,见于高等植物细胞(图2)。
曾经认为有星纺锤体含有三种纺锤丝,即三种微管。一种是星体微管,由星体散射出的微管;二是极微管,是由两极分别向相对一级方向伸展的微管,在赤道区来自两极的极微管互相重叠。现在认为极微管可能是由星体微管伸长形成的。三是着丝点微管,与着丝点联结的微管,亦称着丝点丝或牵引丝。着丝点是在染色体的着丝粒的两侧发育出的结构。有报告说着丝点有使微管蛋白聚合成微管的功能。无星纺锤体只有极微管与着丝点微管。
核膜破裂后染色体分散于细胞质中。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其着丝点分别通过着丝点与两极相连。由于极微管和着丝微管之间的相互作用,染色体向赤道面运动。最后各种力达到平衡,染色体乃排列到赤道面上。
中期 从染色体排列到赤道面上,到它们的染色单体开始分向两极之前,这段时间称为中期。有时把前中期也包括在中期之内。中期染色体在赤道面形成所谓赤道板。从一端观察可见这些染色体在赤道面呈放射状排列,这时它们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于不断摆动的状态。中期染色体浓缩变粗,显示出该物种所特有的数目和形态。因此有丝分裂中期适于做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的研究,适于核型分析。
后期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姊妹染色单体分开并移向两极的时期。分开的染色体称为子染色体。子染色体到达两极时后期结束。染色单体的分开常从着丝点处开始,然后两个染色单体的臂逐渐分开。当它们完全分开后就向相对的两极移动。这种移动的速度依细胞种类而异,大体上在0.2~5微米/分之间。平均速度为 1微米/分。同一细胞内的各条染色体都差不多以同样速度同步地移向两极。子染色体向两极的移动是靠纺锤体的活动实现的。
末期从子染色体到达两极开始至形成两个子细胞为止称为末期。此期的主要过程是子核的形成和细胞体的分裂。子核的形成大体上是经历一个与前期相反的过程。到达两极的子染色体首先解螺旋而轮廓消失,全部子染色体构成一个大染色质块,在其周围集合核膜成分,融合而形成子核的核膜,随着子细胞核的重新组成,核内出现核仁。核仁的形成与特定染色体上的核仁组织区的活动有关。
细胞体的分裂称胞质分裂。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的胞质分裂是以缢束或起沟的方式完成的。缢束的动力一般推测是由于赤道区的细胞质周边的微丝收缩的结果。微丝的紧缩使细胞在此区域产生缢束,缢束逐渐加深使细胞体最后一分为二。
高等植物细胞的胞质分裂是靠细胞板的形成。在末期,纺锤丝首先在靠近两极处解体消失,但中间区的纺锤丝保留下来,并且微管增加数量,向周围扩展,形成桶状结构,称为成膜体。与形成成膜体的同时,来自内质网和高尔基器的一些小泡和颗粒成分被运输到赤道区,它们经过改组融合而参加细胞板的形成。细胞板逐渐扩展到原来的细胞壁乃把细胞质一分为二(图3)。细胞板由两层薄膜组成,两层薄膜之间积累果胶质,发育成胞间层,两侧的薄膜积累纤维素,各自发育成子细胞的初生壁

【动植物的不同】
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与植物细胞的基本相同.不同的特点是:
1.动物细胞有中心体,在细胞分裂的间期,中心体的两个中心粒各自产生了一个新的中心粒,因而细胞中有两组中心粒.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在这两组中心粒的周围,发出无数条放射线,两组中心粒之间的星射线形成了纺锤丝.
2.动物细胞分裂末期,细胞的中部并不形成细胞板,而是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每部分都含有一个细胞核.这样,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了两个子细胞

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的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可见,细胞的有丝分裂对于生物的遗传有重要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06
有丝分裂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为了便于描述人为的划分为六个时期:间期(interphase)、前期(prophase)、前中期(premetaphase)、中期(metaphase)、后期(anaphase)和末期(telophase)。其中间期包括G1期、S期和G2期,主要进行DNA复制等准备工作。
通过有丝分裂,每条染色体精确复制成的两条染色单体并均等地分到两个子细胞,使子细胞含有同母细胞相同的遗传信息。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可以区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不同时期的染色体的形态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从上一次细胞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细胞有丝分裂完成之间的一段间隙时间,称为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间期是DNA合成和细胞生理代谢活动旺盛的时期,占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间。根据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DNA合成情况,又可将间期划分成:G1期——此时没有DNA复制,但有RNA和蛋白质合成。S期——此时细胞内进行DNA合成,将DNA总量增加一倍。G2期——此时细胞里含有两套完整的二倍体染色体,不再进行DNA合成。M期(分裂期)——此时染色体真正开始分裂。
在间期结束时, DNA以染色质的状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运作正常。
前期:染色质丝螺旋缠绕,缩短变粗,高度螺旋化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包括两条并列的姐妹染色单体,这两条染色单体有一个共同的着丝点连接着。并从细胞的两极发出纺锤丝。(高等植物的纺锤体直接从细胞两极发出,高等动物及某些低等植物的纺锤体是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而行成的)梭形的纺锤体出现,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纺锤体的中央,细胞核分解,核仁消失,核膜逐渐解体.
中期:细胞分裂的中期,纺锤体清晰可见。这时候,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的两侧,都有纺锤丝附着在上面,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运动,使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这个平面与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类似于地球上赤道的位置,所以叫做赤道板。分裂中期的细胞,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清楚。
后期:染色体分裂成单染色体,每一条向不同方向的细胞两极移动。
注意:生物种类的不同,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也不同。例如,黑腹果蝇有4对共8条染色体,人有23对共46条染色体,洋葱的细胞内有8对共16条染色体,水稻有12对共24条染色体。
末期:染色体到达两极后解螺旋形成染色质丝,细胞一个分裂成两个,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建。
[编辑本段]【细胞有丝分裂口诀】
有丝分裂并不难
间前中后末相连
前期:膜仁消失现两体 (核膜,核仁消失;染色质变成染色体,纺锤丝变成纺锤体;形态散乱)
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染色体排成一个平面,叫赤道板;纺锤体清晰可见;便于观察)
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着丝点一分为二裂开;染色体数加倍,平均分配并向两极移动)
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 (核膜,核仁出现;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变成纺锤丝;细胞壁重建(植物细胞))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928412.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10-06
有丝分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核分裂和胞质分裂。为便于研究,常划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等四个时期。

1.间期:为两次分裂的中间时期。通常讲的细胞核的形态和结构就是指的间期核,染色体没有可见的结构。间期又可分为合成前期(G1)、合成期(S)及合成后期(G2)。在S期,DNA进行了复制。因此有丝分裂中的染色体是已复制了的两条染色单体。

2.前期:

a. 染色体由细线状逐渐缩短变粗,由2条染色单体缠绕在一起。

b. 核仁崩溃消失(某些低等生物核仁仍保留,分成2份到子细胞中)。

c. 前期末时核膜破裂成碎片,使染色体最大限度地分散于细胞中。

d. 动物细胞中,中心粒移向两极。 细胞的周期

3.中期:主要完成纺锤体的结构及染色体在赤道面上的排列,核膜刚一消失,纺锤体即出现,进入中期。

a. 染色体缩短至最大程度聚集在赤道面上。是染色体分析计数的理想时期。

b. 纺锤体与每一染色单体的着丝粒连接,朝向两极。

c. 两条染色单体 在着丝点处相互连接,若此时用秋水仙素处理时,染色体的臂很容易分离,而着丝点处连在一起,呈十字型或“8”型,这种染色单体连接方式又称为C配对。

4.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独立的染色体。并由纺锤体连接着向两极移动,细胞伸长,连续纺锤体拉长。

5.末期:染色体到达两极时,末期开始。

a. 核膜形成,核仁消失。

b. 染色体松散成染色质团。

c. 植物细胞中,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即细胞壁;动物细胞中在赤道板位置胞质缢缩,形成两个子细胞。细胞板及缢缩环的位置是由纺锤体微管决定的。

6.间期:胞质分裂完成后,细胞又进入细胞周期的G1期

精子属于减数分裂的范畴,应该是无丝分裂/你可以参考高中生物教材第一册/上面有更详细介绍。
第3个回答  2009-10-06
前期:染色质丝螺旋缠绕,缩短变粗,高度螺旋化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包括两条并列的姐妹染色单体,这两条染色单体有一个共同的着丝点连接着。并从细胞的两极发出纺锤丝。(高等植物的纺锤体直接从细胞两极发出,高等动物及某些低等植物的纺锤体是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而行成的)梭形的纺锤体出现,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纺锤体的中央,细胞核分解,核仁消失,核膜逐渐解体.
中期:细胞分裂的中期,纺锤体清晰可见。这时候,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的两侧,都有纺锤丝附着在上面,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运动,使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这个平面与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类似于地球上赤道的位置,所以叫做赤道板。分裂中期的细胞,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清楚。
后期:染色体分裂成单染色体,每一条向不同方向的细胞两极移动。
末期:染色体到达两极后解螺旋形成染色质丝,细胞一个分裂成两个,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建。
第4个回答  2009-10-06
高中讲的有丝分裂分为有丝分裂间期和有丝分裂分裂期,而分裂期又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主要关注的是DNA的变化,分裂间期分为G1期,DNA合成期S期,G2期。
分裂期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核膜核仁消失,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中期着丝点在赤道板上而且形态最清晰数目最明了,后期纺锤体拉着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向两边移动后期各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两个独立的染色体,末期两组染色体到达两极核膜核仁重现细胞核恢复间期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