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像始于哪个朝代

如题
应该是用蜡作画,最早是哪个朝代开始的

蜡画是从古老的防染工艺——“蜡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此种工艺的源头,诸家之论,不一而足。起源于中国西南边陲,抑或来自印度,至今尚无定论。不论源于何时何地,而蜡染工艺在我国秦汉时代即已存在,在中国封建社会最鼎盛时期的唐朝,更显现出其熠熠光辉。当时,我国是蜡染技术的先进国家,则是毫无疑问的。从印染工艺和制作技术看,是先用防染材料在布上作图案可防止染料侵入,然后染色,由此留出白纹,这就是我们最熟悉的蜡染。这种工艺曾经在文革时期一度衰败,但如今作为一门传统的印染工艺在西南地区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且大部分已成为批量生产的实用工艺品。在艺术界,我们将它发展成为制作纯粹的艺术品的工艺。在人们的审美修养不断提高、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变化、艺术创作形式更加多样化的今天,蜡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已经形成了一门学科。国外的艺术家协会将“艺术蜡染”作为造型艺术的一个独立的分支,而“具有悠久蜡染历史的亚非一些国家,现在似乎大多缺乏生气”
(陈宁康《蜡染纪念文集》P418)。关于“缺乏生气”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并非这种工艺本身的缺陷,而是对这个传统工艺重视的程度、以及未很好地利用多种技术的可能性来探索新的表达方式的问题。如果我们因循于传统的制作方式或运用千篇一律的图案、染料和色彩,它的创新与发展即无从谈起,最终在“传统”的泥淖中沉沦。寻找传统蜡染新的语言形式,成为了蜡画工作者的新课题。
一、开发研制用于蜡画创作的染色系列
艺术创新作为一种形象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画面表达出来,其中除了必备的描绘技能外,制作方法也得具备科学技术手段,两者很好地结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件作品的成败。国内的化学染料种类的研制目前虽然比较成熟,如活性染料、不溶性染料、还原染料等。只是,这些染料仅适用于大机器生产,要将这些染料用于绘画创作中还有相当难度,其原因是艺术作品的创造不能批量生产,要将一件作品送进染色工艺流程是不可能的,如运用直接染料或快色素着色,虽然简便快捷,但是它的染色效果也不可能理想。再加之化学染料中所含的致癌芳香胺的毒性,如用于制作服饰与人体接触,也是一个不安全的因素。然而,在当今简便的化学染料被普遍使用的时期,传统的“草木染”的方法并未被人忘记,说到草木染料,也许会使我们想到从古至今代代传承的染色技术。早在“1929年,日本学者崎斌氏就以‘草木染’这一专用名词来专指以植物染料染色的方法。从此,草木染在日本形成—门相对独立的学科”(郑巨欣《草木染料的分布与应用》)。国外的学者已注意到如何开发天然植物染料的问题,特别是现代人当过多地直接接触化学染料时,不免对其危害性产生诸多忧惧。在人们自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现代社会,对植物染料的钟爱也就不言而喻了。笔者从一些相关资料中了解到,很多国家对染料的未来及发展问题十分重视。日本、德国等国家很早就研制出小瓶手绘染料,其色彩多样,包装小巧,染色牢度强。创作时,用于局部着色异常方便,但我国至今尚未见到类似于上述能用于绘画创作的染料。如果将传统的“草木染料”开发出类似日本、德国等国家的那种便于使用的染料,这对蜡画创作十分有利。然而,这里所谈到的关于染料的开发并非仅为蜡画,对印染工业、蜡染工艺品的染色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不可忽视。而植物染料在中国地区的分布十分广阔且资源丰富,这些染草已能形成染红、黄、蓝、黑等的不同色彩系列。如果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特点的染料进行开发,生产我国自己研制的植物染料,这对商业和艺术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蜡画工具的选用与创新
工具的选用和研制对蜡画创作非常重要。从原始社会制陶工艺、商代青铜艺术到宋代碎瓷的发现和使用,无一不体现科学技术的内力作用。我们最熟悉的传统蜡染工具要数蜡刀了,它的优点是可供不同题材的创作者自由选用,大小十分方便,足以表现非常细的线条,但它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容量小,易漏蜡,也不利于保温,对表现连贯而流畅的线条有困难,笔者曾在97贵州国际蜡画研讨会上见到奥地利的蜡画家弗里茨,多纳特(Fritz.Donart)使用的小蜡壶颇具特色。这种小蜡壶容量大,从壶底接一细铜管出来,类似绘图的划线笔。蜡壶还可内藏电子控温装置以保持绘制时的温度,很显然这种工具能提高蜡绘线条的效率,这是画家在创作中根据需要而进行的创新。现在我国有的蜡画家也在始使用他发明的这种工具。如果我们也在蜡壶的基础上研制和发掘一些更为实用的工具,这对画家随心所欲地表现其创意构想会更加容易,对蜡画艺术创作的帮助也将会是巨大的。除了研制实用的专用工具外,而使用画笔和排刷几乎同现在绘画的方法一致。还可采用扎染的方法将防染的部位打结,然后浸蜡;如在寒冷的北方还可以用水作画,然后拿到零下20℃的室外冻结,再按照作者的意愿作出肌理,最后作色。这种方法看似游戏,但它和蜡防染原理相同,最后的作品都会产生一种奇妙的视觉效果。
三、蜡画艺术创作观念的更新
观念来自于对外界事物或内心活动的观察和思考方式。在手工时代,人靠的是感官和技能,而在高科技时代,艺术创作更强调“思维”的重要性。观念和技术手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和更新。传统的蜡染作为制作服饰品已有两千多的年历史。使用防染工艺在面料上绘图案是一种传统观念;将这种工艺用于装饰和绘画观赏是现代人的观念。正因为这种思维方式的改变,这一古老的手工艺才在国内外得以发展。国内有的艺术院校也开设了防染工艺课程。这种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是为了使我国的传统工艺得以保存,另一方面则是追求这种工艺给我们带来的那种自然而奇妙的肌理效果所产生的美感享受和提高审美层面。在国外,一些学校还将蜡染艺术作为全国统一设置的课程纳入教学大纲。英国蜡染专家罗西•鲁宾逊(Rosi
Robinson)在《今日英国的蜡染艺术及国家教学大纲》一文中说过,“艺术”一词包含有“艺术、手工艺和设计”的意思,尽可能通过有目的地把“发明创造和知识理解的要求结合起来的一些活动,使学生对艺术、手工艺和设计的理解不断地加深”。她还说:“蜡染是一个提高更自由、更有表现力的绘画技巧的很好的手段。”在英格兰许多学校的艺术系都设有蜡染、油画、素描、印刷和三维课程。对纺织品的研究正成为艺术课大纲的一个基础部分。作为这种具有悠远历史和浓郁乡土气息的东方文化却在西方得到如此重视,它的发展也是我们始料不及的。不过,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从2000年至2006年四届——“从洛桑到北京③”
国际纤维艺术展中的作品为何那样备受关注,而同样作为染织艺术中的蜡画却不能达到这景况?是我们在观念上还不认为蜡画是一个独立的画种吗?日本大阪艺术大学教授、著名纤维艺术家艺术家福本繁树(Fukumoto
Shigeki)曾在1996年就说过:“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纺织艺术的特征到底是什么呢?它取决于地毯艺术(技术)向纺织艺术(材料)的转变、纺织和当代艺术、纤维艺术、抑或是染织艺术?”。看来,蜡画这种作为本民族的传统工艺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意味着它的制作、尤其是在创作中寻求新语境的问题值得认真思考。要真正使这种独特的传统工艺在我国得到发扬光大,我们首先应该加深对这门艺术的理解和重视,不断拓宽艺术视野,不断更新艺术创作的观念,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使其从传统文化的内在到表层都产生质变,以适应时代审美需求的发展。从下面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中即可感受到这一点。
福本繁树将其蜡画设计为他人的“看”与“自己的”体念相结合是现代蜡画创作的一种取向。其在作品中将颜色分层,让我们感受不同的亮度,而这些亮色又依次渐变地穿过一些角度为40-
90度的线分成细细的条纹,这是一个不同光的强弱度的划分呢,还是当我们注视的时候,光实际上穿过长长的窄窄的并列色彩呢?这是一个坚韧而多层次的结构。这些用蜡经过多次防染制出的作品已经摆脱了传统图案的约束,它的绘画语言是抽象的,但它的形式所表现出的独特的符号犹如一种“精确”的操作,这种“精确”并非数字似的理性符号,它同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结合起来了。他的好些作品用于大型展厅、宾馆的壁面装饰和屏风,当你看到这些让人吃惊的作品时,你一定不会认为它是用传统的蜡染手工制作而成的:它那么现代、时尚、充满了感染力!因为它的风格可以说是现代思维方式对传统工艺的新演绎,而这种风格并非照搬西方的东西,它的内涵包括了十分浓郁的东方文化气息。这是使用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技巧表现现代作品的范例。如果从写实绘画的角度来看,奥地利蜡画家弗里茨•多纳特(Fritz.Donart)的作品是在蜡画技法的领域里重新对现实主义的诠释。他的作品有套色版画的效果,但表现的色彩比版画更丰富,这是由于蜡染经过多次套色相互混合,加之在作画过程中各种染料的调合在画面出现的复色,使作品既有丰富的色彩表现,又有物体细腻的刻画,无论是生动逼真的陆上风景、海底世界,还是抽象的色彩构成,给人的感受都具有特别的震撼力。可见蜡画的表现力比通常认为的要强.通过对国外艺术家作品的赏析,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更多的启迪,为选题创作拓宽思路,将蜡染作为绘画的一种媒介寻找其新的语境

蜡画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及题材应该是广泛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它的根基是构建在多种知识的运用上,这也是现代蜡画与传统蜡画的区别。在科学、经济、文化多元化时代,艺术创作必须以时代为背景,随着时代的步伐,更新观念,在保持和弘扬了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赋予时代的语言。这样才能本着对蜡画的热爱和由此带来的对传统文化的崇敬,把握艺术的根本所在,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蜡画艺术创作的新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