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简述服饰民俗所体现的社会观念。

2、简述服饰民俗所体现的社会观念。

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2、求吉心理。求福趋吉,是一种最普遍的心理趋向。

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服饰十分敏感的反映着政治观念的变化。此外,服饰还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审美观念。

扩展资料

在不同社会、民族的文化背景下,服饰还承载着环境、生理、群体心态特征等信息。服饰的性格、要素与形制,与这些信息相结合,构成服饰民俗的丰富内涵。

①环境含义。服饰与民俗的关系,首先是人适应自然环境的关系,由于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差异很大,造就了不同的服饰。如青藏高原气候多变,温差大,藏民的半皮半单服饰适应这一环境特点。

自然环境往往会决定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造就独特的服饰。中国赫哲族世代以捕鱼为生,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鱼皮服饰。生活在寒冷地区的鄂伦春族为适应游猎生活,创造了极具特色的狍头帽、狩猎手套。

狍头帽鄂伦春语称为“米纳共”,既可保暖御寒,又是狩猎时的极好伪装。狩猎手套是鄂伦春人冬季打猎时所戴,毛层厚实,中间有特制的开口,手指可从中间伸出来扣动扳机,方便猎人的活动。

②礼仪含义。服饰民俗与社交礼仪密切相关。民间礼仪中,往往把改换装束当作人生各个重要阶段的标志,诞生、成年、婚嫁、丧葬,都要通过特殊的装扮和仪式来体现个人与社会的融合。因此,观服可以知俗。

诞生礼为人生四大礼仪之首,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一套与妇女产子、婴儿新生相关的民俗事象和礼仪规范。中国普米族在妇女产前要准备一张羊羔皮,以便生产后用来包裹婴儿,意在使之得到羊神的护佑。

白族称婴儿出生7天后穿的第一件衣服为“仪筐彼亦”,意为“穿狗皮衣服”,以土布缝制,领口用象征吉利护魂的红布镶边,衣服缝好后,先在狗身上披一披,取其暖气,以求孩子容易养活,鬼祟不敢近身。

欧洲家庭的新生儿在接受洗礼时服饰由亲生父母准备,衣服必须是白色,衣长要超过脚面。形形色色的婴儿服饰与仪式体现出人们对新生儿平安、健康、成长的期盼。成年礼,通过换装标志少年男女经过家族和社会的认可,步入成年阶段。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有各自认定的成年时间和礼仪规范。中国自商周始,历代汉族男女在15~20岁行成年礼,改梳成人发髻,男子“加冠”,女子“加笄”。纳西族女子年满13岁行“穿裙礼”,男子年满13岁行“穿裤礼”。

基诺族女子15岁发式改为一条独辫并围上花围腰,耳孔中插上鲜花;男孩16岁生日把帽子改成包头,穿上绣有月亮徽标的上衣,挎上有同样徽标的挎包。

斯里兰卡僧伽罗女子的成年礼依据少女初潮的日子举行,由长辈妇女为女孩下身和头上各围一块白布,然后为少女洗澡、穿衣、梳头、佩戴首饰。坦桑尼亚玛孔德人的成年仪式,男孩要行割礼,女孩要沐浴净身,都要换上新装,参加化装舞会。

在一些民族中,成年换装仪式还带有性开禁的意味,少年男女在换装后便可谈情说爱,参加男女交往活动,寻觅意中人。婚礼是人生大礼,不同民族有各自的表达方式。中国多数地区婚礼喜用红色。

红色是血的颜色,代表性能力和血亲生命的世代传承,婚礼上新娘多着红装,新房内外也以红色装饰渲染喜庆吉祥。婚礼中,新人皆穿新衣,取“新婚吉庆”之意。但黔东南地区的侗族却是例外。

婚礼之日,送亲的姑娘个个穿新衣、戴银饰,唯新娘穿旧衣、草鞋,无头饰,不带嫁妆,意在告诫新娘婚后要勤俭持家。美国新娘的婚服有“四有”之说,即“有新、有旧、有借、有蓝”。

“新”是新娘的白色礼服必须是新的,代表新生活;“旧”是新娘头上的婚纱必须是母亲用过的,以示不忘父母;“借”是新娘手里的白手帕须是从女友那里借的,以示不忘友谊;“蓝”是新娘披的缎带必须是蓝色的,以示对爱情的忠诚。

在欧洲,90%以上的女性会选择白色或米色的缎面礼服为婚服。丧礼是对逝者的治丧之礼,其中最能传达人们观念的是丧服。丧服分两类,一是送葬人的服装,称孝服;一是死者的寿衣,称寿服。

中国古代有严格的丧服制度,将孝服分为五等,称五服,以麻布的粗细标志家族成员的地位,强化伦理意识。寿服,一般忌用缎子制作,因“缎子”与“断子”谐音,可用“绸子”,寓意“稠子”,以求多子多福。寿衣采用三、五、七、九件,忌用双数。

亚洲人在举行丧礼时,亡人亲属大多穿白衣,如印度尼西亚巴厘人、日本人、朝鲜人等;欧洲人则多穿黑色衣服表示对死者的哀悼。现今世界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城市丧礼中,亡人亲属的丧服大都戴黑纱、白花以示哀悼。

③信仰含义。信仰,作为各民族文化的重要根基之一,不仅铸造了服饰的文化精神,也规范着服饰的形制特征,不同款式、色彩、工艺、组件的服饰,往往具有特殊的信仰含义。根据伊斯兰教礼节,头在室外不加任何遮盖是对天的亵渎。因此,中国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戴绣工精致的小花帽。

广西贺州瑶族男女的头饰上绣有众多的太阳纹;苗族有尾饰的五色斑衣,也有戴狗形帽的习俗,这些都是祖先崇拜的遗留。印度的拉克夏·本坦节里,女子要将一种用绸带做的护身符系在兄弟的手腕上,祝愿他们消灾免难。

居住在墨西哥的印第安人认为,面具是神灵的化身,每逢重大节日就跳起面具舞。男子身穿勇士服,头戴面具及饰羽帽,一手持盾牌,一手拿摇铃;女子穿口袋式宽大衣裙,头戴面具,手捧香炉,男女双双结伴而舞。

④职业含义。社会分工促进职业的发展,服饰服从职业特点的要求,并渐次发展,愈益复杂化。官有官服,民有民衣,工匠有工匠的穿着,商人有商人的装束,僧侣道士等各有其专服,各种身份、职业的服饰差别很大。

中国很早就有文、武职之分,相应地产生了文臣武将、学生士兵各不相同的服饰。进入现代社会,职业的分化、独立更为明显,职责、制度、秩序、功能等的划分往往同具有符号标识意义的职业服饰相联系,军队、公安、司法、工商、税务、邮电、铁路、航空、医疗、体育、商贸、学校等,各行各业都拥有各自醒目的服饰,以至于不同的服饰成为不同职业的表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2-08
我国各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主要有四个方面: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求吉心理;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第2个回答  2019-03-12
你好!
0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第3个回答  2009-11-30
0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