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战国策》中的故事

多多益善~简介不要~

  ○魏相翟强死
  魏相翟强死。为甘茂谓楚王曰:“魏几相者,公子劲也。劲也相魏,魏、秦之交必善。秦、魏之交完,则楚轻矣。故王不如与齐约,相甘茂于魏。齐王好高人以名,今为七行人请魏之相,齐必喜。魏氏不听,交恶于齐;齐魏之交恶,必争事楚。魏氏听,甘茂与樗里疾,贸首之雠也;而魏、秦之交必恶,又交重楚也。”

  ○齐秦月攻楚
  齐、秦约攻楚,楚令景翠以六城赂齐,太子为质。昭雎谓景翠曰:“秦恐且因景鲤、苏厉而效地于楚。公出地以取齐,鲤于厉且以收地取秦,公事必败。公不如令王重赂景鲤、苏厉,使入秦,秦恐,必不求地而合于楚。若齐不求,是公与约也。”

  ○术视伐楚
  术视伐楚,楚令昭鼠以十万军汉中。昭雎胜秦于重丘,苏厉谓宛公昭鼠曰:“王欲昭雎之乘秦也,必分公之兵以益之。秦知公兵之分也,必出汉中。请为公令辛戎谓王曰:‘秦兵且出汉中。’则公之兵全矣。”

  ○四国伐楚
  四国伐楚,楚令昭雎将以距秦。楚王欲击秦,昭侯不欲。桓臧为昭雎谓楚王曰:“雎战胜,三国恶楚之强也,恐秦之变而听楚也,必深攻楚以劲秦。秦王怒于战不胜,必悉起而击楚,是王与秦相罢,而以利三国也。战不胜秦,秦进兵而攻。不如益昭雎之兵,令之示秦必战。秦王恶与楚相弊而令天下,秦可以少割而收害也。秦、楚之合,而燕、赵、魏不敢不听,三国可定也。”

  ○楚怀王拘张仪
  楚怀王拘张仪,将欲杀之。靳尚为仪谓楚王曰:“拘张仪,秦王必怒。天下见楚之无秦也,楚必轻矣。”又谓王之幸夫人郑袖曰:“子亦自知且贱于王乎?”郑袖曰:“何也?”尚曰:“张仪者,秦王之忠信有功臣也。今楚拘之,秦王欲出之。秦王有爱女而美,又简择宫中佳玩丽好玩习音者,以欢从之;资之金玉宝器奉以上庸六县为汤沐邑,欲因张仪内之楚王。楚王必爱,秦女衣强秦以为重,挟宝地以为资,势为王妻以临于楚。王惑于虞乐,必厚尊敬亲爱之而忘子,子益贱而日疏矣。”郑袖曰:“愿委之于公,为之奈何?”曰:“子何不急言王,出张子。张子得出,德子无已时,秦女必不来,而秦必重子。子内擅楚之贵,外结秦之交,畜张子以为用,子之子孙必为楚太子矣,此非布衣之利也。”郑袖遽说楚王出张子。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如苏秦始以连横之策劝说秦王并吞天下,后又以合纵之说劝赵王联合六国抗素。他游秦失败归来时,受到全家人的蔑视;后富贵还乡,父母妻嫂都无比恭敬。于是他感慨道:

  嗟夫,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作者以欣赏的笔调,描绘了苏秦踌躇满志的神情。这些在今天看来也许是不值得赞赏,但在当日的历史条件下,原本受贵族压抑的平民的心理就是如此,这样写比虚假的说教更富于真实性。

  另一方面,由于策士以一种比较自由、可以择君而辅之的身份,在当时的政治与外交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战国策》又主要取材于策士著作,故书中对士的个人尊严和个人作用,给予强有力的肯定。《齐策》中记颜斶见齐宣王,王呼:“斶前!”斶亦呼:“王前!”他还滔滔不绝地论证了国无士则必亡,故“士贵耳,王者不贵”的道理。《秦策》中赞扬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却使得“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这当然是夸大的,但这夸大中显示了策士们的自信,也是平民中优异人物的自信。

  《战国策》还热情讴歌了多位义侠之士的豪情壮举。

  “侠”也是一种游离于统治集团、不受权势拘勒的人物。他们以自身的标准、个人的恩怨来决定自己的行动,重义轻生,感情激烈,显示出具有平民意味的道德观。所以“侠”总是为放任不羁的人们所喜爱。
  总而言之,《战国策》既体现了时代思想观念的变化,也体现出战国游士、侠士这一类处于统治集团与庶民之间的特殊而较为自由的社会人物的思想特征,不完全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说话。由于《战国策》突破了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又不完全拘泥于历史的真实(当然从历史学的眼光看这是缺陷),所以就显得比以前的历史著作更加活泼而富有生气。从文学上看,《战国策》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富于文采。《左传》也是以文采著称的,但两者相比照,可以看到《战国策》的语言更为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无论叙事还是说理,《战国策》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绚丽多姿的辞藻,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在这里,语言不仅是作用于理智、说明事实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于感情以打动人的手段。如《苏秦始将连横》、《庄辛说楚襄王》等篇,都是显著的例子。

  第二,《战国策》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左传》描写人物,大抵是简笔的勾勒。

  如前面举出的重耳向怀赢陪罪的例子,虽然也能传神,毕竟过于简单。而《战国策》中,如《齐策》写冯谖,一开始,描绘他三次弹铗而歌、有意索求更高物质待遇的奇特行为,初步刻画了他的不同凡响而又故弄玄虚的性格。接着,展开了“冯谖署记”、“矫命焚卷”、“市义复命”、“复谋相位”、“请立宗庙”等一系列波澜起伏的情节,将这位有胆识、有策略、有手段,同时也是恃才自傲、多辞善辩的“奇士”风采,表现得淋漓尽致。著名的《荆柯刺秦王》一篇,更是精彩纷呈,激动人心。易水送别的一节这样描写: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徽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这段描写力极强。文章大师司马迁作《史记·刺客列传》,对有关荆轲的部分,也大量抄录了《战国策》的原文。“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美名,也由此传闻天下。

  第三,《战国策》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这也是以文学手段帮助说理。这些寓言,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懂,独立地看,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诸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历来家喻户晓。由于《战国策》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常常受到严厉的批评。但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它正是体现了战国时代活跃的思想氛围。它对语言艺术的重视,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在文学史上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秦汉的政论散文、汉代的辞赋,都受到《战国策》辞采华丽、铺排夸张的风格的影响;司马迁的《史记》描绘人物形象,也是在《战国策》的基础上更为向前发展。

  《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书名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它的作者不可考,有人疑出于蒯通。大概是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后来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遂相沿至今(一九七三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大批帛书,其中一部分,经文物考古工作者整理研究,共二十七章,三百二十五万行,一万一千多字,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其中十一章内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文字大体相同。另十六章,是佚书。这部大约编成于秦汉之际,类似后来刘向重编许多纵横家言为《战国策》所根据的一种被埋没的纵横家言的辑本。其中佚书为司马迁、刘向所未见,为战国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它保存不少的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春秋以来,长期分裂战乱,人民无不渴望解甲息兵,恢复和平统一生活。诸侯中的强大者,都想“并天下,凌万乘”。所以战国末年,秦齐二国皆各自称帝。由于社会变革的影响,“地势形便”的秦国后起变法以致富强,打破六国均势局面。从此以后,秦以新兴力量向外扩张,企图蚕食诸侯,统一海内,引起各国间的复杂矛盾和斗争。在这种情况下,诸侯间的胜负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武力,但也决定于谋臣策士的胜算和纵横势力的消长。所谓“横成则秦帝,从成则楚王”,那就是说,胜负的最后关键并不完全决定于军事,而更重要的是决定于政治的巧妙运用。这时候,春秋时代所讲的礼法信义,不得不变为权谋谲诈;从容辞令的行人,不得不变为剧谈雄辩的说士。所以《战国策》中所载一切攻守和战之计,钩心斗角之事,正是这一时代政治斗争的反映。而其时许多谋臣策士的游说和议论,也是春秋时代行人辞令的进一步发展。

  《战国策》所写的人物是极其复杂的,其中有不少是追求个人功名富贵的利己主义者,例如苏秦起初本是以“连横”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乃转而以“合纵”说燕赵。陈轸先仕秦而后仕楚,既仕楚而又贰于秦,朝秦暮楚,立场不定。但也有排难解纷而无所取的“天下之士”,如鲁仲连的义不帝秦。也有意在收买人心、焚券“示义”的冯谖(齐策四),虽然他是为统治阶级效劳,却也替人民做了一件好事。也有敢于反抗强暴,蔑视王侯的义侠和高士。如唐且的“布衣之怒”(魏策四),颜斶的直叱“王前”(齐策四)。而后者更反映士的地位的提高和民主思想的抬头。此外书中还从侧面揭露统治阶级女性固宠的斗争和宫闱的丑行,如郑袖的谗害魏美人(楚策四)、秦宣太后欲以魏丑夫殉葬(秦策二)表现了她们的阴险与无耻。以上这些虽然只作客观叙述,但也反映了战国时代各种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最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苏秦说赵王(赵策二),张仪说秦王,司马错论伐蜀(并秦策一),虞卿斥栲缓(赵策三)等,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策士们估计形势,分析利害,往往细致准确。如苏秦劝薛公留楚太子,分析它有十个可能的结果(齐策三);齐索地于楚,而慎子告襄王三计并用(楚策二)。虽然《战国策》记述事件的后果不尽可靠,但作为纵横家论事的本身来看,则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

  其次是描写人物的形象极为生动。如苏秦说秦不行及相赵归家,前后颓丧和得意的情状,以及庸俗的世态人情(秦策一),鲁仲连的俶傥奇伟,慷慨慕义,“不诎于诸侯”的精神,无不栩栩如生,维妙维肖。特别是燕策中用全力写刺客荆轲,是一篇完整的侠义故事。例如易水送别一段:

  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在一种悲壮淋漓的气氛中,把一个怒发冲冠、沉毅勇决的英雄形象十分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

  至于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譬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以增强论者的说服力,甚至有时还可以节省文辞。如江乙以狐假虎威对楚宣王(楚策一),苏代以鹬蚌相持说赵惠王(燕策二),苏秦以桃梗和土偶谏孟尝君(齐策三),庄辛以蜻蛉、黄雀说楚襄王,汗明以骥服盐车说春申君(并楚策四)等,入情入理,也是一个特点。特别像邹忌讽谏的方法更为巧妙。他拿亲自体验的生活琐事来启发齐王,小中见大,步步进逼,使齐王感到四面八方被陷臣包围的危险,不得不下令大开言路。邹忌的生活体验可能是事实而非虚构,但借来作为一种增强说服力的手段,依然带有寓言意味,可谓别开生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9-05
《百发百中》

【射 一百次 中 一百次;形容 神箭手 和 神枪手 的 射击 技术,或 用来 比喻 计划 事情 很有 把握。例:影响 股票 市场 的 因素 太多 了,任何 人 都 难以 做到 百发百中。】

春秋 时代,楚 共王 手下 有 个 名 叫 养山基 的 人,善於 射 箭。有 一次,他 站在 离 柳树 百步 以外 的 地方,张 弓 搭 箭,连发 数 箭,都 射中了 柳树 的 叶子。大家 看了 赞叹 不绝。从此,辗转相传,就 把 他的 箭术 称为” 百发百中” 。

出自《战国策》
画蛇添脚》

【画 蛇 添上 脚;比喻 增添 多余的 东西。例:他 在 个人 电脑 里 安装了 两套 功能 相似的 文书 软件,真是 画蛇添足。】

楚国 有 一家 人,祭过了 祖宗 之后,便 将 一壶 祭祀 时 用 的 酒,留给 办事 人员 喝。办事 人员 很多,仅仅 一壶 酒,到底 给 谁 喝 呢?有 人 提议:每人 在 地上 画 一条 蛇,谁 画得 快 画得 好,就 把 这壶 酒 给 他。大家 都 认为 这 办法 很好。

有 一个 人 很快 就 把 蛇 画好了。这壶 酒 就 归 他 所得。这时,他 回头 看 别人,都 没有画 好,就 得意扬扬地 说:” 你们 画得 好 慢 呀!等 我 再 画上 几只 脚 吧!” 正在 他 画 蛇脚 的 时候,另 一个人 已经 把 蛇 画好了。那 人 把 酒壶 夺了过去 说:” 蛇 是 没有 脚 的,你 怎麼 画上了 脚?” 说罢,就 喝 起 酒 来。

出自《战国策》

旷日持久》

【荒废 时间,拖延 很久;比?做事 拖延 时间 很长。例:很多 博士 论文 经过 旷日持久 的 努力 才 终於 完成 的。。】

战国 时,燕国 攻打 赵国。赵 惠文王 打算 割让 三座 城池 给 齐国,要求 齐国 派 名将 田 单 统帅 赵军,抵御 燕军。赵国 大将军 赵 奢 不 同意,他 说:” 难道 赵国 就 没有 人 能 领兵 了 吗?仗 还 没打,先 失 三城,那 怎麼 行!” 赵 奢 又 说:” 田单 即使 肯 来,也 可能 敌不过 燕军,那 就 白 请 他 来 了;倘若 田 单 真 有 本领,也 未必 肯 为 赵国 出力,因为 如果 赵国 强大起来,对 齐国 的 霸业 不是 很 不利 吗?” 赵 奢 最后 说:” 田 单 要是 来了,他 必定 要 把 赵国 栓在 战场上,荒废 时间,拖延 不决,几年 之后, 会 把 赵国 的 人力、物力、财力 消耗殆尽,后果 不堪设想!” 但是,赵 惠文王 不听 赵 奢 的 劝告,还 是 请了 齐国 的 田 单 做 赵军 的 统帅。结果,不出所料,拖了 很长 时间,付出了 很大 代价,却 没有 取得 胜利。

出自《战国策》

两败俱伤》

【双方 都 受到 损伤,谁 也 没有 得到 好处。例:两国 相争,结果 往往 是 两败俱伤,让 第三 国 得利。】

战国 中期,齐、秦 两 大 强国 出现 对峙 局面。两个 都 想 采取 军事 行动 来完 成 霸业。当 齐 宣王 要 攻打 魏国 时,齐国 大臣 淳于 髡 用 犬 兔 追逐 的 故事 来劝阻 齐王。他 说:” 有 一条 猎犬 追逐 一只 狡兔。它 绕著 山腰 追了 三圈,跨过 山岗 追了 五次,都 未 追著。结果,前面 逃跑 的 兔子 疲惫不堪,后面 追 的 犬 也 困倦 极了,最后 各自 都 死在 山脚 下。这时,一个 农夫 走来 看见 了,不费 一点 力气就 把 它们 都 拾去 了。如果 齐、魏 两国 长久 攻打 不休,必然 会 国困 民穷,强大的 秦国 就 会 乘机 获利。” 齐王听到这个 意见 后,立即 打消了 进攻 魏国 的 念头。

出自《战国策》

《舍本逐末》

【丢掉 根本,追求 枝节;比喻 做 事情 轻重 倒置,主次 不分。例:一些 国家 的 教育 太 强调 死记硬背,这种 舍本逐末 的 作法 严重地 影响了 青少年 的 健康 成长。】

齐 襄王 派 使臣 带著 书信 去 问候 赵 太后,赵 太后 接过 信,还 未 打开,就 向 使臣 问道:” 你们 国家 今年 的 收成 怎样?百姓 都 安居乐业 吗?齐王 好 吗?” 齐 襄王 的 使臣 听了,很不 高兴,说道:” 我 奉 齐王 的 派遣 来 问候 王后,王后 也 应该 先 向 齐王问好。现在 你 却 先 问 年成 丰歉 和 百姓 的 生活,这 不是 有意 轻视 国王 吗?”

赵 太后 向 他 解释 道:” 你 想想 看,要是 没有 好的 年成,哪里 还 有 百姓?要是 没有 百姓,哪里 还 有 国王?过去 人们 一贯 抛开 根本的 东西,而 去 询问 一些 枝节,这 难道 是 正常的 吗!”

出自《战国策》

退避三舍》
【后退 三个 三十里,比喻 对 人 让步 或 回避。例:发生 争执 时,如果 双方 都 有 退避三舍 的 态度,冲突 就 能 很快 解决。】

晋国 的 太子 重耳 逃亡在 楚国 的 时候,楚王 待 他 非常 好,帮了 他 很多 忙。有 一次 楚王 问 他:” 如果 你 今后 回到 晋国 做了 国王,你 怎麼 感谢 我?” 重耳 回答:” 那 时候 如果 我们 两个 国家 打仗,我 就 下令 我的 军队 首先 后退 三舍(古代 行军 以 三十里 为 一舍)。后来 果然 发生了 这样的 事情。

出自《战国策》

外强中乾》

【外表 强壮,内里 虚弱;形容 表面 强大,内部 空虚。例:这个 国家 由於 片面 偏重 军事 工业,整个 国民 经济 并 没有 牢固的 基础,所以 实际上 是 外强中乾 的。】

春秋 时,秦国 和 晋国 之间 发生了 战争,秦 穆公 领兵 攻打 晋国,晋 惠公 率兵 抵抗。晋 惠公 叫 人 给 他的 战车 套上 郑国 产 的 骏马,大臣 庆郑 劝告 说:” 自古 以来,打仗 时 都 用 本国 的 好马,因为 它们 适应 本国 的 水土,熟悉 道路,听从 使唤。如今 您 却 使用 外国的 马,这种 马 看起来 很 强壮,实际 上 并 没有 什麼 能耐,打起仗来 一 紧张,就 会 乱 踢 乱 叫,不听 指挥。到 那 时候,进退 不得,您 一定 会 后悔 的。!” 晋 惠公 没有 听从 庆郑 的 劝告。结果,战鼓 一响,郑国马 就 惊慌 起来,无法 驾驭,战车 陷入 泥坑,想 进 不能,要 退 不得,晋军 大败,连 晋公 也 被 秦军 捉去,当了 俘虏。

出自《战国策》

一鸣惊人

【一旦 叫唤 起来,声音 就使人吃惊。描写 平时 默默无闻的 人,突然 作出了 惊人的 事情。例: 他 平时 不 努力,总是 梦想著 有 一天 能 一鸣惊人。】

战国 时期(公元前 475-公元前 221),齐 威王 继承了 王位 的 开始 三年,从来 没有 好好 管理过 国家 大事。他的 臣子们 都 很 担忧 国家 的 命运。如果 有 臣子 批评 他,他 就 严厉地 惩罚 批评 他 的 人。所以 大家 都 不敢 向 他 直接 指出。另一些 大臣 以为 他 很 糊涂,就 放心地 去 干 违法乱纪 的 坏事。

有 个 叫 淳于 髡(音昆)的 人,知道 齐 威王 平时 爱 猜 谜语,就 对 齐 威王 说:” 大王!有 一个 谜语,我 一直 猜不出,想 请 您 猜一猜。” 齐 威王 说:” 好,让 我 猜 一下” 。淳于 髡 说:” 有 一只 大鸟,停留在 大王 您 的 院子 里,已经 三年 了,它 既 不飞 也 不叫。您 知道 这 是 为什麼?” 齐 威王 听了,知道 这 是 暗指 他 满A就 笑笑 说:” 这只 鸟 三年 不飞,是 为了 让 翅膀 长得 坚强 些,三年 不叫,是 为了 观察 周围 的 情况。它 虽然 现在 不飞,一旦 飞起来,就 要 冲上 天 去;它 虽然 现在 不叫,一旦 叫起来,就 会 使 人 震惊。” 此后,齐 威王 就 亲自 管理起 国家 大事 来。由於 他 事先 已经 暗中 作了 许多 观察,知道 那些 大臣 不 可靠,那些 大臣 是 忠心 而 可以 依靠 的,有效地 罢免 和 提拔了 一批 官员,很快 就 把 国家 治理好 了。

出自《战国策》

自知之明

【自己 了解 自己,对 自己 有 正确的 估计。例:自知之明 比 了解 别人 更 困难。】

战国 时,齐国 大夫 邹 忌,长得 很 漂亮。一天 早晨,他 穿戴 完毕,照著 镜子,问 妻子 说:” 我 和 城北 的 徐公 相比,谁 漂亮?” 妻子 回答 说:” 你 漂亮,徐公 怎能 比得上 你 呢!” 徐公 是 齐国 美男子,邹 忌 对 妻子 的 回答 不大 相信,於是 他 又 问 他的妾:” 我 和 徐公 相比,谁 漂亮?” 妾 也 说:” 徐公 怎能 比得上 你!” 第二 天,来了 一位 客人,邹 忌 和 他 聊天,就 问 他:” 我 和 徐公 谁 漂亮?” 客人 说:” 徐公 不如 你 漂亮!”

又 隔了 一天,正好 徐公 来 访。相比 之下,邻 忌 感到 自己 确实 不如 徐公 漂亮。事 后,邹 忌 想:本来 我 不如 徐公 漂亮,可是 妻子、妾、客人 都 说 我 比 徐公 漂亮,这 原来 是 因为:妻子 偏爱 我,妾 惧怕 我,客人 有求於 我。

他 把 这个 感想 告诉 齐王,提醒 他 不要 轻易 相信 别人的 好 话。齐王 感到 十分 有 道理。

出自《战国策》
第2个回答  2012-09-23
魏相翟强死
  魏相翟强死。为甘茂谓楚王曰:“魏几相者,公子劲也。劲也相魏,魏、秦之交必善。秦、魏之交完,则楚轻矣。故王不如与齐约,相甘茂于魏。齐王好高人以名,今为七行人请魏之相,齐必喜。魏氏不听,交恶于齐;齐魏之交恶,必争事楚。魏氏听,甘茂与樗里疾,贸首之雠也;而魏、秦之交必恶,又交重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