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土楼资料

用来写作的

“福建土楼”包括福建省永定县的高北土楼群、洪坑土楼群、初溪土楼群和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和和贵楼、怀远楼,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不单是最常见的圆形土楼,还包括了方形土楼、交椅形土楼等,覆盖了完整的土楼群建筑样式。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0世纪80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县、龙岩市永定县的土楼被美国人误以为是蘑菇状的核武设备,殊不知这独一无二、从宋元时期就已经产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早在第一枚原子弹蘑菇云腾云驾雾之前,就已经在闽西南一块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数个世纪了。
中国“福建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土楼的布局
永定客家土楼布局合理,与黄河流域的古代民居建筑极为相似 从外部环境来看,注重选择向阳避风、临水近路的地方作为楼址,以利于生活、生产。楼址大多坐北朝南,左有流水,右有道路,前有池塘,后有丘陵;楼址忌逆势,忌坐南朝北,忌前高后低,忌正对山坑(以免冲射);楼址后山较高,则楼建得高一些或离山稍远一些,既可避风防潮,又能使楼、山配置和谐。既依据上述3个方面选择楼址,又善于利用斜坡、台地等特殊地段构筑形式多样的土楼,乃至发展为参差错落、层次分明、蔚为壮观、颇具山区建筑特色的土楼群,有如永定古竹、初溪土楼群。 这些讲究,无疑与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伦理学、美学都有密切关系,换言之,与中原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
从土楼建筑本身来看,永定客家土楼的布局绝大多数具备以下3个特点:
(1)中轴线鲜明,殿堂式围屋、五凤楼、府第式方楼、方形楼等尤为突出。厅堂、主楼、大门都建在中轴线上,横屋和附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整体两边对称极为严格。圆楼亦相同,大门、中心大厅、后厅都置于中轴线上。
(2)以厅堂为核心。楼楼有厅堂,且有主厅。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进行群体组合。即使是圆楼,主厅的位置亦十分突出。
(3)廊道贯通全楼,可谓四通八达。但类似集庆楼这样的小单元式、各户自成一体、互不相通的土楼在永定乃至客家地区为数极个别
土楼若依形状分,约可分为圆楼,方楼,五凤楼。另外还有变形的凹字型,半圆型,与八卦型。其中,以圆楼与方楼最常见,也常常两形状并存。该长达数千平方米面积且聚族而居的圆楼与方楼以简单几何形建筑构筑于山岭狭谷之间,人造建物与周遭翠青自然景观形成强烈对比。1980年代中国经济开放后,以圆土楼与方土楼为主的闽南及广东土楼景观引起世界各国旅游业注目。
圆楼
圆楼为圆形的土楼,又名圆寨土楼、福建圆楼或客家围屋。其用途重于防卫,因此该名称嵌“寨”之名。虽然该形状的土楼不是最多,但是面积通常最为庞大。面积最大者甚至可达72开间以上。
通常圆楼的底层为餐室、厨房,第二层为仓库,三层楼以上的所在才为住家卧房。其中每一个小家庭或个人的房间都是独立的,而以一圈圈的公用走廊连系各个房间。这些设计,通常也是着重防御功能。
方楼
方楼是土楼中最为普及。该建物类型的特征,是先夯筑一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的高大围墙,再沿此墙扩展该楼其他建物。而扩建的制式规格通常是敞开的天井与天井周围的回廊。这些相同建造样式的楼层堆积起来,最高甚至可达六层楼。最后使用使用木制地板与木造栋梁,加上瓦片屋顶,即成为土楼中最普遍的方楼。
五凤楼
湖坑镇的“福裕楼”即是一座典型的五凤楼。五凤楼又名大夫第、府第式、宫殿式或笔架楼。其名虽同,但有些许差距。以两厢房,一门楼等细部构造组成的该土楼类型,其特色是从外观看去通常为三凹两突,彷佛中国古时笔架。五凤楼主要分布于闽西各县与漳州。其中,移民台湾的漳州客家人,也将其五凤楼建筑风格带至台湾。
其他
除了圆楼,方楼与五凤楼之外。以形状分类的土楼尚有凹字型,半圆形,与八卦型等种类土楼。凹字型土楼主要分布于闽南南靖,诏安。半圆形分布于平和与永定,而八卦型的土楼则偶见于永定、漳浦、华安、诏安、南靖和中国广东东部。其中全中国最大的八卦土楼则为道韵楼
土楼共有的特点是建造工期长,一般要花两三年时间才能完工,较大者甚至要积数十年、几代工匠的辛劳。所用木材须300~500立方米。因土墙下厚上窄,坚实牢固,“三防”(防风、防水、防震)性能好,有的还能防火(三环土墙便是3道封火墙),特别是其超凡的抗震能力令人叹服,几乎所有土楼都曾经受过程度不同的地震考验,皆安然无恙。如建于公元1693年的永定湖坑镇的“环极楼”,300年来经历了数次地震,1918年农历四月初六的大震,仅在其正门右上方3楼到4楼之间裂一条50公分宽的裂缝,由于圆楼墙结构下面厚1.2米,向上延伸时略向内斜,呈梯形状,向心力强。70多年来竟神奇地自然弥合,现仅留下一道一二公分宽的裂缝。永定“资历”最深的“馥馨楼”,近年人们为免众人从一大门出入之不便,另开一小门,请来石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用钢凿撬挖数日才开通,这种三合土墙的坚韧由此可见一斑。
土楼建筑的另一特色是结构极为规范,房间的规格大小一致。大多数土楼均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楼内均有天井,可储半年以上粮食,犹如一座坚固的城堡,易于防盗和防匪(旧时客家人常遭匪患,故垒筑高大土墙以防不测)。由于墙壁较高较厚,既可防潮保暖,又可隔热纳凉,优点甚多。客家人建土楼时,将烟囱砌入土墙内,使厨房免受黑烟污染,十分洁净。土楼的兴建,也是旧时客家人笃信风水的表现。迷信说法,认为路有“路煞”,溪有“溪煞”,出口处有“凹煞”。建方楼时,他们以为其某个角会碰上“煞气”,就在楼角基石上刻上“泰山石敢当”字样以避邪,或在楼角钉上绘有八卦、写上字符的木板,用以“制煞”。圆楼无角,据说“煞气”能滑走,所以为避“煞”,清代以后的土楼多为圆楼。总的看来,建土楼讲求实效性是显而易见的。
土楼不仅在建筑风格上特色鲜明,大多数土楼的命名也寓意隽永、意味深长。永定土楼或以方位命名,如“东升楼”为坐东朝西,喻意旭日从东方升起;或以主人名字命名,如“振福楼”,乃苏振福独资兴建;或为纪念先祖定名,如永定林福成的后代所建“庆福楼”、“福裕楼”、“振成楼”、“庆成楼”总不离“福”、“成”两字;或以自然环境定名。如“望峰楼”因面朝笔架山峰而取名,“环兴楼”则因三面环水,而本身造型又是环形大圆楼而得名;或为祝愿祈祥定名,如“松竹楼”和“五十楼”,分别取“竹苍松茂”和“五风十雨皆呈瑞”之意;或为劝勉后人定名,如“经训楼”、“承启楼”;或以创业者定名,如“福侨楼”,为江氏华侨所建,意为华侨福宅,“群兴楼”因众人集资兴建,并寓群居兴旺发达之意;或以褒贬双关定名,“如升楼”,坐东朝西,喻如日之升,其后代又戏称其小如米升。
土楼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数十户、几百人同往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因此,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乡村家族史。土楼的子孙往往无须族谱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此外,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化平凡为神奇,又体现了客家人征服自然过程中匠心独运的创造。
20世纪60年代后,传统的土楼已基本歇建,如今在闽西和闽南保存有数万座形态各异的土楼,其中永定县和南靖县的数量最多,其中永定土楼有23000(方、园)多座,土楼麇集于湖坑、高头、下洋、古竹等乡镇,绝大多数土楼保留完好并依然住人。与一般民居错杂共存,使庞然土楼犹如鹤立鸡群,格外引人注目。永定县高头乡高北村的“承启楼”频繁在影视中亮相,还载入《中国名胜辞典》,成为中国《民居》邮票组票之一。它以独特的圆楼造型标本,使“永定土楼”的名声不胫而走,成了福建客家土楼的代名词。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329839.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2-01
圆楼是当地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它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各家风乎无秘密可言。
土楼结构有许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土楼内,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实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6-26
福建土楼”包括福建省永定县的高北土楼群、洪坑土楼群、初溪土楼群和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和和贵楼、怀远楼,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不单是最常见的圆形土楼,还包括了方形土楼、交椅形土楼等,覆盖了完整的土楼群建筑样式。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0世纪80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县、龙岩市永定县的土楼被美国人误以为是蘑菇状的核武设备,殊不知这独一无二、从宋元时期就已经产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早在第一枚原子弹蘑菇云腾云驾雾之前,就已经在闽西南一块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数个世纪了。
中国“福建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土楼的布局
永定客家土楼布局合理,与黄河流域的古代民居建筑极为相似 从外部环境来看,注重选择向阳避风、临水近路的地方作为楼址,以利于生活、生产。楼址大多坐北朝南,左有流水,右有道路,前有池塘,后有丘陵;楼址忌逆势,忌坐南朝北,忌前高后低,忌正对山坑(以免冲射);楼址后山较高,则楼建得高一些或离山稍远一些,既可避风防潮,又能使楼、山配置和谐。既依据上述3个方面选择楼址,又善于利用斜坡、台地等特殊地段构筑形式多样的土楼,乃至发展为参差错落、层次分明、蔚为壮观、颇具山区建筑特色的土楼群,有如永定古竹、初溪土楼群。 这些讲究,无疑与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伦理学、美学都有密切关系,换言之,与中原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
从土楼建筑本身来看,永定客家土楼的布局绝大多数具备以下3个特点:
(1)中轴线鲜明,殿堂式围屋、五凤楼、府第式方楼、方形楼等尤为突出。厅堂、主楼、大门都建在中轴线上,横屋和附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整体两边对称极为严格。圆楼亦相同,大门、中心大厅、后厅都置于中轴线上。
(2)以厅堂为核心。楼楼有厅堂,且有主厅。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进行群体组合。即使是圆楼,主厅的位置亦十分突出。
(3)廊道贯通全楼,可谓四通八达。但类似集庆楼这样的小单元式、各户自成一体、互不相通的土楼在永定乃至客家地区为数极个别
土楼若依形状分,约可分为圆楼,方楼,五凤楼。另外还有变形的凹字型,半圆型,与八卦型。其中,以圆楼与方楼最常见,也常常两形状并存。该长达数千平方米面积且聚族而居的圆楼与方楼以简单几何形建筑构筑于山岭狭谷之间,人造建物与周遭翠青自然景观形成强烈对比。1980年代中国经济开放后,以圆土楼与方土楼为主的闽南及广东土楼景观引起世界各国旅游业注目。
圆楼
圆楼为圆形的土楼,又名圆寨土楼、福建圆楼或客家围屋。其用途重于防卫,因此该名称嵌“寨”之名。虽然该形状的土楼不是最多,但是面积通常最为庞大。面积最大者甚至可达72开间以上。
通常圆楼的底层为餐室、厨房,第二层为仓库,三层楼以上的所在才为住家卧房。其中每一个小家庭或个人的房间都是独立的,而以一圈圈的公用走廊连系各个房间。这些设计,通常也是着重防御功能。
方楼
方楼是土楼中最为普及。该建物类型的特征,是先夯筑一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的高大围墙,再沿此墙扩展该楼其他建物。而扩建的制式规格通常是敞开的天井与天井周围的回廊。这些相同建造样式的楼层堆积起来,最高甚至可达六层楼。最后使用使用木制地板与木造栋梁,加上瓦片屋顶,即成为土楼中最普遍的方楼。
五凤楼
湖坑镇的“福裕楼”即是一座典型的五凤楼。五凤楼又名大夫第、府第式、宫殿式或笔架楼。其名虽同,但有些许差距。以两厢房,一门楼等细部构造组成的该土楼类型,其特色是从外观看去通常为三凹两突,彷佛中国古时笔架。五凤楼主要分布于闽西各县与漳州。其中,移民台湾的漳州客家人,也将其五凤楼建筑风格带至台湾。
其他
除了圆楼,方楼与五凤楼之外。以形状分类的土楼尚有凹字型,半圆形,与八卦型等种类土楼。凹字型土楼主要分布于闽南南靖,诏安。半圆形分布于平和与永定,而八卦型的土楼则偶见于永定、漳浦、华安、诏安、南靖和中国广东东部。其中全中国最大的八卦土楼则为道韵楼
土楼共有的特点是建造工期长,一般要花两三年时间才能完工,较大者甚至要积数十年、几代工匠的辛劳。所用木材须300~500立方米。因土墙下厚上窄,坚实牢固,“三防”(防风、防水、防震)性能好,有的还能防火(三环土墙便是3道封火墙),特别是其超凡的抗震能力令人叹服,几乎所有土楼都曾经受过程度不同的地震考验,皆安然无恙。如建于公元1693年的永定湖坑镇的“环极楼”,300年来经历了数次地震,1918年农历四月初六的大震,仅在其正门右上方3楼到4楼之间裂一条50公分宽的裂缝,由于圆楼墙结构下面厚1.2米,向上延伸时略向内斜,呈梯形状,向心力强。70多年来竟神奇地自然弥合,现仅留下一道一二公分宽的裂缝。永定“资历”最深的“馥馨楼”,近年人们为免众人从一大门出入之不便,另开一小门,请来石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用钢凿撬挖数日才开通,这种三合土墙的坚韧由此可见一斑。
土楼建筑的另一特色是结构极为规范,房间的规格大小一致。大多数土楼均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楼内均有天井,可储半年以上粮食,犹如一座坚固的城堡,易于防盗和防匪(旧时客家人常遭匪患,故垒筑高大土墙以防不测)。由于墙壁较高较厚,既可防潮保暖,又可隔热纳凉,优点甚多。客家人建土楼时,将烟囱砌入土墙内,使厨房免受黑烟污染,十分洁净。土楼的兴建,也是旧时客家人笃信风水的表现。迷信说法,认为路有“路煞”,溪有“溪煞”,出口处有“凹煞”。建方楼时,他们以为其某个角会碰上“煞气”,就在楼角基石上刻上“泰山石敢当”字样以避邪,或在楼角钉上绘有八卦、写上字符的木板,用以“制煞”。圆楼无角,据说“煞气”能滑走,所以为避“煞”,清代以后的土楼多为圆楼。总的看来,建土楼讲求实效性是显而易见的。
土楼不仅在建筑风格上特色鲜明,大多数土楼的命名也寓意隽永、意味深长。永定土楼或以方位命名,如“东升楼”为坐东朝西,喻意旭日从东方升起;或以主人名字命名,如“振福楼”,乃苏振福独资兴建;或为纪念先祖定名,如永定林福成的后代所建“庆福楼”、“福裕楼”、“振成楼”、“庆成楼”总不离“福”、“成”两字;或以自然环境定名。如“望峰楼”因面朝笔架山峰而取名,“环兴楼”则因三面环水,而本身造型又是环形大圆楼而得名;或为祝愿祈祥定名,如“松竹楼”和“五十楼”,分别取“竹苍松茂”和“五风十雨皆呈瑞”之意;或为劝勉后人定名,如“经训楼”、“承启楼”;或以创业者定名,如“福侨楼”,为江氏华侨所建,意为华侨福宅,“群兴楼”因众人集资兴建,并寓群居兴旺发达之意;或以褒贬双关定名,“如升楼”,坐东朝西,喻如日之升,其后代又戏称其小如米升。
土楼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数十户、几百人同往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因此,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乡村家族史。土楼的子孙往往无须族谱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此外,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化平凡为神奇,又体现了客家人征服自然过程中匠心独运的创造。
20世纪60年代后,传统的土楼已基本歇建,如今在闽西和闽南保存有数万座形态各异的土楼,其中永定县和南靖县的数量最多,其中永定土楼有23000(方、园)多座,土楼麇集于湖坑、高头、下洋、古竹等乡镇,绝大多数土楼保留完好并依然住人。与一般民居错杂共存,使庞然土楼犹如鹤立鸡群,格外引人注目。永定县高头乡高北村的“承启楼”频繁在影视中亮相,还载入《中国名胜辞典》,成为中国《民居》邮票组票之一。它以独特的圆楼造型标本,使“永定土楼”的名声不胫而走,成了福建客家土楼的代名词。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329839.htm
第3个回答  2009-11-18
第4个回答  2012-11-26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