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请高手指点啊谢谢谢谢谢谢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党中央又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伴随这一新的战略思想的提出,必然会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芽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中央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提出的两个不同的战略思想,具有不同的含义。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单项目标,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任务。众所同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主要由四个方面构成,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所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要使我们的社会成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都属于社会建设的范畴。也就是说,和谐社会只是我国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而按照党的十六大报告的提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就是说,小康社会的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是全方位的建设。哪一方面的任务完不成,都不能叫做小康社会。因此说,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社会建设方面的目标,而建设小康社会则是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任务。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任务,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社会主义社会作为迄今为止人类最先进的社会,更要追求和实现社会的和谐。即使到了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也需要和谐。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决不是暂时任务,而是长期的目标。不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构建和谐社会,而且在整个漫长的社会主义社会都要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该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而小康社会的建设则具有阶段性。小康水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到20世纪末,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这一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一个长时期的艰苦奋斗。因此,必须紧紧抓住2l世纪头20年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由此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整个现代化建没的重要任务。但这种任务具有阶段性,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任务即告完成。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心在“人”,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心在“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社会建设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厂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要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主要特征讲的都是社会关系,着眼点都是在“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对社会事务的管理、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质也是讲人的问题,只有做好人的工作,整个社会才能和谐。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需要社会的全面进步。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这几个方面不能齐头并进,不分主次。由于我国当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只有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才能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小康社会的首要目标就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这些都是物质方面的指标,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实现。同时,经济是基础,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推动政治、文化、社会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心在“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心在“经济”,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有其自身的特点,互相不可取代,但彼此之间又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二者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一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身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小康社会的建设包含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小康社会的时候,已经明确指出,小康社会不仅需要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而且同时也需要社会更加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该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理所当然地应该构建和谐社会。我们不能想象只有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文化繁荣,而没有社会和谐的小康社会。因此,我们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在推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共同进步的同时,必须把和谐社会的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当前改革和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各种利益关系相互缠绕、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的情况下,构建和谐社会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另一方面,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而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恰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古人云:天下祥和在民富,天下可忧在民穷。贫穷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根本原因。要使社会实现和谐,根本途径在于发展经济,使人民生活富裕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恰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和谐社会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民主法治。只有通过发展政治,既保护人民当家作主,又坚持以法治国,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恰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精神支撑。社会是否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只有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为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之后,经济发展就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既有因为举措得当从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有因为应对失误从而导致经济徘徊不前的失败教训。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可能面临一些复杂而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例如,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和理顺各方面的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可以保证和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常说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这里说的稳定其实就是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确是勿庸置疑的。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为小康社会的政治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保障。政治建设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离不开社会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主要特征的第一个,就是民主法治。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观念得到增强,使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落实,这本身就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推动政治建设是完全一致的。而且通过和谐社会的构建,可以理顺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就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三是构建和谐社会,可以为小康社会的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文化建设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这些都离不开社会的和谐。因为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如果社会充满矛盾,人们之间互相对立,很难想象他们会去追求崇高的理想信念,去创造和繁荣文化事业。因此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更切身地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更加自觉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提高思想理论素质。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使整个社会充满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人们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这种情况有助于激发人们投入到精神产品、文化产品的创造活动中去。社会越和谐,越有活力,人们对精神生活就越重视,这势必促进文化的繁荣。此外,通过和谐社会的构建,可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诚信友爱,这对促进全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具有很大的作用。由此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为经济的发展、政治的进步、文化的繁荣,提供重要的保障和有利的条件,因而必然推动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无论是和谐社会的构建,还是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或重要阶段。因此,我们必须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1-16
和谐社会既是小康社会(小而安康)
小,人们之间的关系简单、朴实、真诚。
安,国家安定、社会详和。
康,人人衣食富足、无病无痛、安居乐业。
小而安康,自然和谐。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属性。我国已经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是这是不全面的小康,要想社会和谐,必须使全体人民达到小康水平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2020年的建设目标,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步骤,达到全面小康后,社会仍然需要继续发展,最终达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