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恋爱心理形成的因素

如题所述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生理发育已经成熟,与异性交往的渴望日益强烈,这一自身的生理需要促成了大学生恋爱的普遍性。大学生的性生理发育虽然基本成熟,但他们的心理发育相对滞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与教育和社会的程度紧密相联的,他们大多是由校门到校门,小学、中学、大学三点一线,没有或很少与社会接触,正确的人生观都还没有完全确立起来。加之,我国在性教育方面的缺乏和社会、家庭对性教育的偏见,许多大学生性知识较贫乏,又由于自身因为生理成熟而对性欲望和性冲动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和正确的心理指导,因而出现困惑或迷茫的心理状态[1]。大学生这种心理发育的不成熟性,决定了他们恋爱观的不端正和对恋爱时机把握的不准确性,使得大学生恋爱产生了许多盲目性和不稳定性,这也是产生大学生恋爱问题的最根本原因。
(二)大学生人生观的不成熟性与不稳定性
大学生的人生观虽已树立起来,但还未完全定型,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正确恋爱观的形成,需要稳定成熟的人生观的指导,不稳定的人生观,将会导致不正确的恋爱观[2]。当前大学生的恋爱,呈现低年级化,尤其一年级就开始谈恋爱的人数呈上升趋势,由于社会阅历浅,思想单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需要没有一个清楚的概念,造成了在对待恋爱问题上的简单、幼稚和不成熟。在选择恋人上,往往重外表,轻内在;在恋爱方式上,往往重形式,轻内容;在恋爱行为中,往往重过程,轻结果,重享乐,轻责任。[3]这些恋爱问题的不成熟性,就是因为大学生的人生观不成熟和不稳定造成的。因而也造成了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自主性、理想性和功利性等特点。大学生的一切都还没有定型,
还无法承受过多沉重的承诺,就算海誓山盟,那也很可能脆弱得不堪一击。“年轻的翅膀可以让你飞得更高更远,但是,它的稚嫩还无法承受太多的沉重。”[3]
(三)大学生自身学识的不高和社会阅历相对肤浅 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知识、思想和社会经验,但是这些都是非常有限的。当大学生过早地将“择定终身的职责”交付给这段年岁,他们何尝不会在成熟的季节发现眼前只有过早地收获过的荒原?[3]同样,大学生社会阅历的肤浅,也会对它们的恋爱观产生误区。因为大学生社会阅历浅,在课堂上和书本里学来的东西缺乏实践的体验,挫折承受能力低,抵御社会不良文化影响的能力差,考虑问题、处理问题常常脱离实际,所以,他们对爱情的分析和判断容易出现偏差,对恋爱对象和爱情结局抱有过高的期待。但是,这种恋爱现象会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和社会阅历的提高而逐渐减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9
近年来, 随着高校在校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恋爱在高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且已呈人数增多、年龄偏轻的势头。大学生恋爱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 既有其内在的心理因素, 也有外部环境的影响。随着高校大学生恋爱所影射出的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 大学生恋爱则引起社会, 特别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家长的普遍关注。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约在17至24岁之间,性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但由于他们的心理发育相对滞后,人生观还不够稳定,学识基础还不够牢固,社会阅历还相对缺乏,还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等原因,尽管他们渴望得到爱情,但未必懂得爱情;即便爱情来临,也未必能把握处理。根据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2005年9月新学年开始,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在校期间结婚不再需要获得学校同意,只要达到婚姻法及婚姻登记条例规定即可登记。因此,理性地看待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对大学生恋爱给予正确的引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 本文将从大学生恋爱的特点及其成因的探讨入手, 详细阐述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一.大学生恋爱的特点

1. 爱的权利增强,而爱的责任降低

当代大学生谈恋爱往往只注重恋爱过程本身,至于恋爱的结果已经不太在意。注重恋爱过程,有利于双方相互了解、加深认识,也有利于培养感情、增加心理相容度,同时也反映出大学生不愿落入世俗,着意追求爱的真谛。但是,只注重恋爱过程,强调爱的“现在进行时”,把恋爱与婚姻相分离,不考虑爱的“将来完成时”未免失之偏颇。现在大学生中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一些大学生把恋爱当作一种感情体验,及时行乐,借以寻求刺激,满足精神享受;一些大学生是为了充实课余生活,解除寂寞,填补空虚,把恋爱当作一种消遣文化。只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实质上是只强调爱的权利,而否认了爱的责任。

2.恋爱方式公开化,传统道德观念淡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念日益开放,而传统道德逐渐淡化。中国传统文化及伦理道德观虽对大学生影响较深,但随着对外开放的范围不断扩大,国外近一些年的“试婚”、“一人连续多配偶制”等婚姻观逐渐影响到大学生,使得学生常常处于理智与感情矛盾的漩涡中,在理性认识上觉得应该保持贞操,应该遵守传统的伦理道德观,但在爱的激情下,又不愿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恋爱方式公开化,光明正大,洒脱热烈,不再搞“地下工作”,甚至一些同学恋爱举止不文明, 在公共场所竟旁若无人, 做出过分亲密的动作; 一些人爱情不专一, 朝秦暮楚, 见异思迁, 甚至搞多角恋爱;一些人恋爱态度极不严

肃, 超越正常的恋爱关系。

3.恋爱情感随意性、盲目性成分很大

不少大学生都有过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体验。产生寂寞心里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方面,大学生在年龄上虽然已度过了“心理反抗期”(有称为“心理断乳期”) ,但由此形成的与父母,老师,长辈等成年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依然存在,这种心里隔膜使他们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异常敏感,尽管情感上迫切需要抚慰,渴望理解,期望有人能分担自己的烦恼,但为避免自尊受到伤害,而不愿意向别人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形成了相互之间的闭锁心理。再者,不少人考入大学后,失去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远大的理想追求,缺乏学习的动力,感到学习和生活枯燥乏味,精神空虚。加之他们在接受西方文化时受不健康的爱情观念的影响,于是就借恋爱消磨时光,丰富自己的生活。据有关调查显示,418%的大学生原本是抱着在校期间刻苦学习,不谈恋爱的想法,可看到周围的同学纷纷坠入爱河,生活富有浪漫的情调,特别是节假日,看到恋爱的同学都成双成对的出去玩,而自己却呆在学校里孤独寂寞,心里不是滋味,为了显示自己不比别人差,于是就匆匆加快了求爱的脚步,随意选择了一个,盲目跟从。有的同学整天如痴如醉, 沉浸在卿卿我我的甜言蜜语之中; 有的同学加班加点谈恋爱, 致使上课时无精打采; 有的同学干脆逃课, 成为恋爱“专业户”。不少大学生在小知不觉中变得“儿女情长, 英雄气短”, 成就事业的热情一天天冷却, 爱情逐渐成为生活的惟一追求。这是由于大学生在共同的校园气氛中学习、交往、生活,知识水平、思想观念的相似性,促使他们在恋爱问题上表现出的从众的趋向。
第2个回答  2020-11-19
摘要:近年来, 随着高校在校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恋爱在高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且已呈人数增多、年龄偏轻的势头。大学生恋爱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 既有其内在的心理因素, 也有外部环境的影响。随着高校大学生恋爱所影射出的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 大学生恋爱则引起社会, 特别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家长的普遍关注。

关键字:大学生 心理 恋爱

一.大学生恋爱心理的成因
大学生生理上已经进入性成熟期,心理上也进入恋爱阶段,必然会逐渐萌发出爱情意识,并在其整个精神世界中占据主要而突出的地位。一旦出现适宜的条件,爱情伊始便会迅速转入恋爱实践。
1.自身因素(生理、心理)
生理与情感需求,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是大学生恋爱的内在因素。
(1)、生理发育成熟:大学生年龄大都处于18-22岁,正直青春发育成熟期,性意识增强,心里极度躁动不安,渴望与异性交朋友,恋爱欲望强烈,积极构思配偶的理想模式,并试图付诸恋爱实践。因而一旦遇到接近理想的异性同学便会以各种借口,寻找各种机会进行试探和追求。
情感需求:男女大学生经过十年寒窗之苦,奋力拼搏才进入大学校园。中学阶段由于升学负担而暂被压抑的丰富的青春期情感此时得以爆发,自我形象逐渐清晰,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情感需求渴望满足。而恋爱则是其情感满足的一种重要方式。
(2)、 从众心理:一些男女大学生虽暂时没有谈恋爱的需求,但因同宿舍的同学谈恋爱,看到人家亲亲热热,自然会激发起恋爱意识和行为。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对象,或没有人向其求爱,孤独感、危机感、失落感就会涌现,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
(3)、 攀比心理:相对于社会来说, 大学校园生活着一特殊的群体, 其主体是年龄、经历和文化等大体相当的大学生, 他们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是相似的, 并且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 在决定做事之前往往不经过慎重考虑, 常常为了攀比, 满足虚荣心而行动。同宿舍的几位同学, 一旦有人谈恋爱了, 其他人也不示弱, 也会陆续谈起来。有的甚至还要比一下, “你找个有才的, 我就找个有钱的, 总要有地方比你强”, 却没有考虑双方的志趣、性格能否相投等方面。

2.社会文化因素
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 社会舆论与大众传媒主要以经济为导向, 甚至有的人提出谁富谁光荣, 且现实是改革使贫富加大, 有的挣扎着脱贫, 有的却可以一掷千金, 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 道德化的价值取向转变为以经济为基础的功利化的价值取向, 赚钱多少成为衡量价值的标准。另一方面文化传播的开放性, 有的功利化的价值取向, 赚钱多少成为衡量价值的标准。另一方面文化传播的开放性, 有的媒体炒作, 使原本含蓄的性变得更暴露, 如重庆曾举办过人体模特大赛, 声称是“以全裸挑战传统”, 而这些社会现象都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和恋爱观的形成。
3.学校教育因素
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 可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但学校更注重学习成绩的教育模式, 对学生的人格培养较忽视。教师没有正确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恋爱的动机,致使有的大学生因人际相处困难、学习考试、就业等感到很大的压力; 有的大学生因对信念、价值和自我把握不定, 而产生茫然、沮丧和没有归属感的情绪。故而通过恋爱找人分担, 从而起到缓解压力和摆脱孤独的作用。
4.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教育是教育环境中重要的一环, 但多数的父母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 或者工作太忙, 或者有的父母经常吵架等因素, 导致孩子很少或无法与父母进行正常的交流, 由于家庭缺乏情感支持, 导致有的孩子会考虑通过恋爱来寻找感情支持。多数父母忽视对性的教育或者是害怕而未给予正确的引导, 中国社会调查所( SSIC) 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五地对家长和青少年的问卷调查表明: 有92.5%的学生认为自己曾经在生活中遇到过有关“性”的问题, 86.7%的学生首先向父母求解, 但仅2.6%的家长给予了的答复。有67%学生没接受过来自父母的性教育,仅有5%的学生了解有关怀孕和避孕一般知识。
每一个大学生都有不断完善自己的愿望, 如果社会、学校、家庭能共同给予更多精神方面的关爱和健康的引导, 提供更多的让他们发挥兴趣和才能的天地,这种让人担忧的社会现象才会得到改善。
第3个回答  2020-11-23
其实关于爱情,一个人爱你,能够经过细节来感受。从他对你的关怀,你付出了几。你对你的见地,你的感受,这些都是真实的。男人越爱你,他就越想晓得这些问题的答案,并确认他真的爱你。
第4个回答  2022-03-12
可能就是太过在乎对方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