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者无罪在法律上的适用

如题所述

可以确定的是,“不知者无罪”只适用于日常生活中,在法律中并没有适用的空间。
“不知者无罪”可能包含两种情况
1、是对事实理解错误或者没有意识到存在违法事实,
2、是对法律理解错误或者不知道存在相关法律。单是不能免除行为责任,我国没有不知者无罪的法律依据
行为人不因其不知道其行为构成犯罪而免除刑事责任,是当前刑法的基本原则。在刑法上有认识错误的理论,即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主观意识上出现错误,比如把张三误认为是李四,把毒品错认为是假币,交通肇事以后误认为人已经死了其实人没死这些情况都属于认识错误,是否有罪、罪轻罪重都有辩论空间,但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践界都一致认为“违法性认识错误并不构成认识错误”,意思就是行为人不能因为其不知道是犯罪而免除刑事责任。
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不知者无罪,即如何判断行为人是否“明知”自己行为是否违法,通常包括:
1、不知道法律。这个很好理解,在我国,如果确实不知,也只能以《刑法》第13条的“情节显著轻微”来认定无罪,或者作为量刑情节从轻处理。
2、对法律理解错误。一般情_下个人的主观理解不影响其行为评价,以其行为实际上是否违法为准。故理解错误基本不能成为无罪的理由。
3、对行为违法性的认知。这个是实践中最容易出现争议的。常用的标准是以某种行为属于“违背一般性社会伦理观念或道德水平”来判断行为人是否能认识到自己行为具备违法性。更准确一些的评判标准,是看行为人在一般人的社会观念下能否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损害了某一正当权益”,能认识到这一点,则具备违法性认识;不能认识到,则不具备。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三条 【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第十四条 【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中国刑事辩护网提供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 【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