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三种形态类型(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的成因和优缺点

如题所述

1、集中式

成因:在城市中心的强大吸引力作用下形成的。

优点:便于集中设置生活服务设施,方便居民生活;便于行政管理,节省市政建设投资。

缺点:设施集中,环境问题突出。

2、组团式

成因:由于若干块不连续城市用地,块与块之间被农田、山地、河流、森林等分割而形成的。

优点:每个组团可以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

缺点:用地分散,联系不便,市政建设投资大。

3、条带式

成因:在交通线的影响下发展所形成,或者受地形影响沿着山谷或水体岸线分布。

优点: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缺点:城市交通集中于某一两个方向,运距较长。

扩展资料

城市功能和结构:

城市存在的本质是城市功能,即城市系统对外部环境的作用和秩序,决定了城市发展速率。城市功能多元化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是城市功能多元化的条件。城市发功能是城市发展和影响的综合性体现,通过城市功能可理解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

城市功能与结构的关系,两者紧密相关。功能变化导致结构变化,功能决定结构的变革。结构调整促使功能转变,新的形态结构下要有新的功能与之相适应。功能与结构两者相互配合、促进,从而推动城市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28
那你各自缺点没说啊,是不是各位。 城市土地空间形态指城市各类用地在空间上的组合关系,是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特定组合。在市场经济中,微观经济的行为主体——居民,厂商和政府等选址行为,形成了城市中主要用地的不同分布,不同类型用地者,如:政府决策者、家族和种族、企业投资者、交通技术人员、决策精英等,在城市形态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决定了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形态。因此,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形态是城市中各种力量根据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为了效用最大化相互博弈的结果。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实践的研究,出现了多种理论。

  (一)同心圆布局形态

  伯吉斯(E w Burgess)于1952年总结芝加哥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后提出这一理论。他是基于社会生态学的入侵和承继概念来解释土地利用在空间上的排列形态和扩展过程。高收人家庭会居住在离城市中心较远的最新住房中、原来的住房由收入较低的家庭居住,最贫困的家庭就住在靠近市中心最老的旧房中,直至市中心的旧房被拆除成为中央商业区,此即所谓“过滤”机制。由此形成城市各功能用地以中心区为核心,自内向外作环状扩展的同心圆用地结构。其中,第l圈层为中心商业区;第2圈层为中心商业区与住宅区的过渡地带:轻工业、批发商业、老式住宅和货舱;第3圈层为工人住宅区(低收入);第4圈层为中产阶级住宅区;第5圈层为高级及通勤人士住宅区。

  该理论的缺陷是忽略了交通、自然障碍物.社会文化和区位偏好的影响。1932年巴布科克(Babcock)考虑交通轴线的辐射作用,将同心圆模式修正为星状环形模式,这一理论更接近单中心中小规模城市的真实状况。

  (二)扇形布局形态

  霍伊特(Homer Hoyt)于1939年对美国64个中小城市及纽约、芝加哥、底特律等城市的住宅区分析后得出这一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各类城市用地趋向于沿主要交通线路和沿自然障碍物最少的方向,由市中心向市郊呈扇形发展。他认为,由于特定运输线路可达性和定性惯性的影响,各功能用地往往在道路两侧形成。第1圈层为中心商业区。第2层为轻工业和批发商业,对运输线路最为敏感,沿交通干线扩展;第3层工人住宅区(低收人),环绕工商业布置;第4、第5层为中高收入住宅区,沿交通主干道或湖泊、公园向外发展。当城市人口增加用地扩大时,高收人富人从原住区搬到新的声望更高的地方,原高收入住宅区则供贫民使用,由此出现土地利用的演替和滤变。

  (三)多核心布局形态

  多核心理论是由麦肯其(R.D.Makenzie)于1933年提出,然后被哈里斯(C.D.Harris)和乌尔曼(E.L.Ullman)于1954年发展而成。该理论强调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并非只形成一个商业中心,除此之外还会有多个次中心。城市中心数目的多少及其功能与城市规模大小有关。中心商业区为最主要的核心,其次还有工业中心、批发中心、外围地区的零售中心、大学聚集中心及近郊社区中心等等。多核心理论没有假设土地均质,土地功能分区没有一定顺序,规模大小也不同,空间布局具有较大的弹性,很多大城市都属于这一类型。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2]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无论是农用地,还是城市建设用地,均是以区域土地资源的自然条件为基础展开的;同时,又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生态环境质量要求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这里分别分析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质量对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影响。

  (一)自然条件的影响

  1.地形条件。地形是构成土地的重要基础,不同的地形具有不同的地势起伏和地面坡度、坡向特征,并通过对热量、水文的地表再分布影响着城市土地的空间布局状况;不同的地表起伏即相对高差,对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利用措施有着显著的影响。不同地形部位的土地质量、水分状况和水土流失程度不同,造成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地面坡度、坡向等地形条件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城址选择、用地选择、功能分区、绿地布局无一不受地形的影响。不同的建筑对坡度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坡度可以适宜不同的建设,从而形成不同的土地利用结构,造成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程度的空间差异格局。

  2.水分条件。主要包括天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部分,它是人类改造利用土地的重要条件,它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形成、利用方式、作物结构和生产水平均有着重要影响。在城市建设方面,水资源状况的优劣显得尤为重要,充分的水资源条件为城市人们的生活及城市生产建设提供了有利保障,推动了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城市的发展,水资源短缺则会制约诸多城市发展。

  3.地基承载力。城市土地的地基承裁力主要由地基土堆积年代、地基土成因、地基土性质、地下水情况等诸多因素决定,域市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受相应区域的地基承裁力的影响和制约。地基承载力大,则比较适宜建造高层建筑物,进行高密度、高强度的土地开发利用。

  4.植被绿化条件。绿色植被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起着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重要}明,如净化空气、减弱噤音、倜节和改善小气候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城市土地利用的提高必须在维持城市生态环境优美的前提下,保证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条件的相互协调发展。

  总之,自然条件是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发育的自然物质基质,是人们生产和生活所依赖的条件,是地球表层系统城市人地系统运动的自然动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区域自然条件的优劣程度,直接决定了城市诞生的客观性和可能性。不同地域、不同历史阶段的城市用地,对自然条件的客观要求存在较大差异。然而,自然条件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变化的,这种客观存在的地域自然属性,与相应发展阶段的社会经济条件相结合,就决定了城市用地空间市局的变迁。

  (二)社会、经济及技术条件的影响

  1.政府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导向。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控主要是通过城市的规划和管理来实现。规划指向主要是离心化的规划,特别是在城市,要求强化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城市的规划在国家规划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城市内部区域之间的结构性、战略性的规划,包括城市各级中心、次中心的规划布局,产业在城市内部地域空间上的合理配置。基础设施网络,包括交通、通讯、供排水等的空间布局以及环境整治和规划等成为规划重点。

  2.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2
城市的形态分为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或放射状几大类。集中式的优点是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也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并节省市政建设的投资;组团式的优点是分散污染源,有利于环境保护;条带式或放射状的优点是城市的各个部分接近郊区和亲近自然。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