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如何认识痛经病因病机的?

如题所述

痛经的辨证要点是根据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时间,结合月经的周期、量、色、质,与兼证、舌象、脉象等来辨别寒、热、虚、实。疼痛的性质、程度:胀痛、绞痛、刺痛、拒按属实证;隐痛、坠痛、喜揉按属虚证;下腹冷痛,得温痛减,属于寒证。

下腹痛如针刺,得热痛剧,属于热证;胀甚于痛,排气则舒,属于气滞;痛甚于胀,经行血块排出腹痛减轻,属于血瘀。疼痛的时间:发生于经前或经潮1~2天内多属实证;经后腹痛绵绵多是虚证。疼痛的部位:痛在两侧少腹病多在肝;小腹痛引腰脊者病多在肾。

女性痛经,中医治法众多,临床疗效较好。痛经的病因繁多,病机复杂,有虚有实,虚有肝、脾、。肾虚之别,亦有气虚血弱之分,实有寒凝、血瘀、气滞、湿阻之异,且常因实致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相互为患。 治疗时也要根据个人不同体质及不同的伴随症状,辨证论治,才能 提高疗效,缓解甚或解除患者的病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药食疗方:

姜艾薏苡仁粥:干姜、艾叶各10克,薏苡仁30克。将前两味水煎取汁,将薏苡仁煮粥至八成熟,入药汁同煮至熟。具有温经、化瘀、散寒、除湿及润肤功效。适用于寒湿凝滞型痛经。


 姜枣红糖水:干姜、大枣、红糖各30克。将前两味洗净,干姜切片,大枣去核,加红糖煎。喝汤,吃大枣。具有温经散寒功效。适用于寒性痛经及黄褐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07
中医学认为,痛经的主要发病机制是气血运行不畅,因经水为血所化,血随气行,气充血沛,气顺血和,则经行畅通,自无疼痛之患。若气滞血瘀或气虚血少,则使经行不畅,不通则痛。


就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的原因而言,有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及肝肾亏损等类型。

(1)气滞血瘀
多由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气机不利,不能运血畅行,血行受阻,冲任经脉不利,经血滞于胞中而作痛。主要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行经量少,淋漓不畅,血色紫黯有血块,或呈腐肉片样,块下则疼痛减轻,胸胁乳房作胀,舌质紫黯,舌边或有瘀点,脉沉弦。
(2)寒湿凝滞
经期冒雨涉水,游泳,感寒饮冷,或坐卧湿地,寒湿伤于下焦,客于胞宫,经血为寒湿所凝,运行不畅,滞而作痛。主要表现为经前或经行小腹冷痛,甚则牵连腰脊疼痛,得热则舒,经行量少,色黯有血块,畏寒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
(3)气血虚弱
平素气血不足,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两亏,行经以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而致疼痛;或体虚阳气不振,运血无力,经行滞而不畅,导致痛经。主要表现为经期或经净后,小腹绵绵作痛,按之痛减,经色淡,质清稀,面色苍白,精神倦怠,舌质淡,苔薄少,脉虚细。
(4)肝肾亏损
素体虚弱,肝肾本虚,或因多产房劳,以致精亏血少,冲任不足,经行之后,血海空虚,不能滋养胞脉,故使小腹虚痛。主要表现为经后小腹隐痛,经来色淡量少,腰脊酸楚,头晕耳鸣,舌质淡红,苔薄少,脉沉细。
痛经的特点是经行小腹疼痛,并随月经周期而发作。《景岳全书•妇人规》中说:“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凡妇人经行作痛,夹虚者多,全实者少……”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疼痛的性质,痛经有寒、热、虚、实之别。
一般以经前、经期疼痛者属实,经后痛者为虚;痛时拒按属实,喜按属虚;得热痛减为寒,得热痛剧为热;痛甚于胀,血块排出疼痛减轻者为血瘀,胀甚于痛为气滞;绞痛、冷痛属寒,刺痛属热;绵绵作痛或隐痛为虚。
第2个回答  2019-09-16
中医会根据你的饮食去判断,一般会痛经都是因为子宫寒气太重,和饮食有关。
第3个回答  2019-09-14
中医采用的方法是望闻问切,通过摸脉,再看一看你的身体是否正常。
第4个回答  2019-09-11
中医会通过观察你的气色和身体的形态来确定病因,因为一个人哪里不舒服都会有相应的症状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