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关于“中学生关注社会是利或弊”辩论总结稿!!!

注意,是总结稿不是发言稿。最好从“网络CF的暴力”“黑车事件”“早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读死书-书呆子”“对学习的真正认识”“贪官受贿”这几个方面着重下手。好的话加三百分!我发誓!但速度要快!最好两小时内完成!

第一个:网络暴力游戏

二、精神麻醉: 网络暴力游戏的负面
功能
许多青少年对网络中的暴力游戏非常痴迷。
资料显示, 目前在中国市场销售的网络游戏大约
有95%是以刺激、暴力和打斗为主要内容的,
而且越“刺激”的游戏上网参与的人数越多,
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比如学生逃学、
校园暴力、青少年犯罪等。[ 3 ]其实, 网络暴力游
戏所带来的影响远不止这些, 在这些游戏的背
后, 有一种更为隐蔽、更为可怕的思维在慢慢地
向青少年的头脑渗透, 甚至会让我们民族的传统
思想发生巨大变化。
(一) “精神麻醉”: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
媒介负面功能观
西方传播学先驱拉扎斯菲尔德( Paul F.
Lazarsfeld 1901 - 1976 ) 和罗伯特· K ·默顿
(Robert KingMerton 1910 - 2003) 于1948 年在
《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中写道: “大众媒介是
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 又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
具; 而总的来说, 如果不加以适当的控制它为恶
的可能性更大”。[ 4 ]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 现代大众媒介具
有明显的负面功能。它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
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当中, 人们每天在接触媒
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降低了积极参与社
会实践的热情: 他们在读、在听、在看、在思
考, 但却把这些活动当作行动的代替物。他们有
知识、有兴趣, 也有关于今后的各种打算, 但当
他们吃完晚饭、听完广播、读完晚报之后, 也就
到了睡觉的时间了。[ 5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把这
种现象成为大众传播的“精神麻醉作用”, 认为
大众媒介以低廉的代价占用、剥夺了人们的自由
时间, 让人们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
娱乐中, 沉醉在虚幻的满足之中, 不知不觉地失
去社会行动能力, 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
累”, 从而使人们完全失去辨别力、顺从现状,
导致审美鉴赏力退化, 文化水平下降。[ 6 ]
“精神麻醉”, 这一媒介的负面功能观恰当
地说明了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表
明, 长时间沉溺于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
理上的负面影响很大, 除了头脑发育受到影响,
还会导致植物神经紊乱, 体内激素水平失衡, 使
免疫功能降低, 引发紧张性头疼、焦虑, 甚至可
能导致死亡。更让人担心的是由网络暴力游戏引
发出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问题, 网络暴力游戏成为
他们违法犯罪的直接或间接诱因。[ 7 ]
一名拦路抢劫的中学生在被警方抓获后说:
“当时我已经玩了五个小时的格斗类游戏
了, 处于高度亢奋中, 脑子里都是打啊、杀啊。
身上没钱了还想玩。我已分不清游戏和现实了,
一走出网吧, 正看到一个单身女青年路过, 就跟
了上去, 还是打、杀、抢⋯⋯”[ 8 ]
(二) 暴力行为: 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的
主要负面效应
在传媒业逐步市场化运作的中国, 网络游戏
的暴力倾向也在逐步增长, 充满血腥的网络暴力
游戏已经被人们视为“电子海洛因”, 网络游戏
的总体信誉度面临着严峻挑战。在这些互动游戏
中, 充满了血淋淋的逼真的暴力画面。网络暴力
游戏对于性格尚未健全, 对网络游戏缺乏理性认
知的青少年, 其吸引力尤其要大, 脆弱者最终由
模拟暴力发展而为现实暴力。网络暴力游戏对社
会的危害性是多方面的, 它加剧了青少年对暴力
的麻木感与宽容度, 削弱了青少年的辨别能力和
对社会的批判精神, 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危
害尤其严重。网络游戏的“暴力”还能潜在地
激发出一种“暴力娱乐”, 让青少年在获得心理
“快感”的同时, 却扭曲了社会暴力的本来面
目。大量事实证明, 网络暴力游戏是引发社会暴
力的潜在因素。[ 9 ]
网络暴力游戏的流行促进了众多关于其负面
效应的研究, 而其中, 最主要的结论是: 网络暴
力游戏诱发暴力行为。
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安德森
(Craig Anderson) 是研究游戏暴力问题的著名专
家, 一项由Anderson和他的同事进行的研究表
明大量有关暴力游戏与攻击的研究在网络暴力游
戏内容方面有五个一致的结果[ 10 ] : 玩网络暴力
游戏可以增加攻击行为、攻击认知、攻击情感、
暴力冲动的生理唤醒, 减少亲社会行为。
1. 攻击行为。1999年, 在科罗拉多州哥伦
拜恩中学两名中学生携带多种武器在校园大开杀
戒。在短短16分钟内, 杀害了12名学生和1名
教师, 23人受伤, 后来在与警察的对峙中两名
枪手自杀身亡, 制造了美国历史上最血腥的校园
枪杀案。后来经过调查发现, 他们都是《毁灭
公爵》游戏迷, 这是一种被美国军队特许用来
训练士兵杀人的电脑游戏。[ 11 ]相关研究已经揭示
网络暴力游戏接触与攻击行为之间的正相关。
Anderson与Dill证明在全国青少年调查中接触网
络暴力游戏与自我报告攻击行为之间的正相关,
包括评估攻击与抢劫的条目。Gentile发现接触
更多网络暴力游戏的青少年具有更为频繁的攻击
行为。
传播学控制实验研究也得到相同结果: 接触
网络暴力游戏的参与者比没有接触网络暴力游戏
的参与者的行为更具攻击性。
跨学科研究证明, 接触网络暴力游戏与攻击
行为之间平均效应的大小是0159。这些效应在
青少年与成人、男性与女性、实验与非实验研究
中都存在。
2. 攻击认知。马加爵案件发生后, 专家明
确指出: 网络暴力游戏的负面作用是诱发游戏者
内心深处的攻击本能。自控能力强者会让攻击本
能在游戏中得到释放和满足; 自控能力弱、无法
精神麻醉: 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区分虚拟和现实世界者, 就会在现实世界中去模
仿虚拟世界的事情或行为。[ 12 ]传播学研究与社会
学研究的证据都表明接触网络暴力游戏可以增加
攻击认知。在一个相关研究中, 接触更多网络暴
力游戏的青少年有更高的敌对归因偏见。Bush2
man和Anderson及Kirsch的研究表明刚玩过暴
力电子游戏的青少年与玩其他网络游戏的人相
比, 对于故事, 想出更具攻击性的结尾。Ander2
son与Dill的研究证明, 接触网络暴力游戏增加
个人阅读与暴力有关的词汇的相对速度(攻击
思维) 。此外, 测量接触网络暴力游戏的认知反
应的研究表明与其他网络游戏相比, 攻击思维有
压、血压中的肾上腺素、睾丸激素、去甲肾上腺
素都表现出更为显著的增加。这些发现暗示对于
已经高可能性具有攻击行为的青少年, 接触网络
暴力游戏的效应更显著。另外, 最新的研究表明
网络暴力游戏对于现实暴力可以产生生理脱敏的
效应[ 15 ] : 在接触虚拟世界的游戏暴力后, 对现
实暴力所需要的生理唤起有所降低。在一个实验
中, 参加者报告他们的媒体使用习惯, 然后玩一
种暴力或非暴力游戏20分钟。接下来, 参加者
玩一个10 分钟的含有现实暴力内容的录像带,
玩的过程中, 研究者检测他们心率和皮肤电反
应。结果表明先前玩暴力游戏的被试在玩含有现
实暴力的电影时心率与皮肤电反应都更低。
5. 减少亲社会行为。玩网络暴力游戏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犯罪都有一个共同点: 惊人地冷
静。仿佛自己所杀的不是一个人, 而是一个符
号; 自己似乎不是凶手, 而是置身于局外的旁观
者。这正是网络暴力游戏的精神后遗症。在网络
暴力游戏中, 生命成为一种符号, 一种随时可能
被消灭的符号。玩网络暴力游戏的人在处置这些
符号时是毫无怜悯之心的。他在控制机器杀死某
些符号时望着屏幕, 同时是参与者和局外人两种
身份。这种虚拟世界的杀戮练习造成了“零度
情感”的心理定势: 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处置
符号, 直到冷酷地对待现实生活中的人, 敬畏生
命的观念在其中荡然无存。[ 16 ]测量接触网络暴力
游戏的情感反应的研究表明, 与其他网络游戏相
比, 亲社会行为有所降低。Garnagey等表明, 与
玩其他网络游戏的参加者相比, 玩网络暴力游戏
的参加者为暴力受害者提供帮助的速度更慢。
(三) 暴力默化: 网络暴力游戏诱发暴力行
为的传播心理机制
研究发现, 网络暴力游戏是通过潜移默化的
传播心理机制对暴力行为产生影响的[ 17 ] :
1. 建立并激活与暴力攻击有关的思维网络
反复地暴露于网络暴力游戏面前, 会在人们
的头脑中建立详细的、互相联系的与攻击有关的
思维网络, 如与攻击相关的情感、技巧、记忆、
信念等, 并渐渐地习得了攻击的认知和情感, 从
而导致个体暴力攻击行为的增加。
2. 削弱对暴力攻击行为的抑制
通常情况下, 暴力攻击行为是不被社会认可
和接受的行为, 这一信念会抑制人们的攻击反
应。但是在网络暴力游戏中, 暴力攻击行为通常
被描述为“合理的”、“恰当的”。因此, 当个体
被反复地暴露在网络暴力游戏面前时, 会改变个
体对于什么是正常的、可接受的行为的知觉。而
当攻击被认为是合理的、正当的时候, 对于攻击
行为的抑制就会减弱。
3. 模仿和强化
青少年从网络暴力游戏中学习到, 攻击行为
是合理的、适当的, 并会受到奖赏。这样, 当他
们在生活中面临冲突的情景时, 更有可能选择攻
击性的反应。
4. 降低同情心
对受害者的处境有更多的同情心, 会抑制人
们的暴力攻击行为。但是, 网络暴力游戏常把受
害者描述为应该受到攻击, 这种描述会降低玩家
对于受害者的同情心。
总的来说, 网络暴力游戏对于青少年的行为
和情感均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会增加其身体和语
言的暴力攻击行为, 会降低他们对于暴力攻击的
抑制和对受害者的同情心等。
以上摘自:“精神麻醉: 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作者:燕道成
新闻与传播研究 第16卷第2期

第二个:早熟

二、早恋的危害
第一,浪费时间,分散精力。某些中
学生心里想找异性朋友,一有空闲就想
与之聊聊,甚至身在课堂而心在课外,既
浪费时间又分散精力。
第二,造成的精神压力和心理挫折
给学生带来无穷的烦恼。高中学生异性
之间由好感到频繁接触,最后达到早恋
是要经过一个过程的。这中间首先遭到
同学的讥讽、老师的冷眼、家长的埋怨。
少男少女对早恋双方应注意些什么,应
承担什么道德义务,以后相处是否会有
什么变化,双方有没有什么共同生活基
础和社会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均没有想过,
这就埋下了的隐患,甚至酿成爱情悲剧。
第三,学习成绩下降,学业荒废。俗
语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热衷于早恋的
学生,把精力用在对异性追求上,早恋双
方以相互嬉戏为追求目标,把异想天开
的美梦当成现实,这是自欺欺人的浪漫
恋爱观。随着性意识的发展,高中学生开
始萌动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如果这种
向往与追求达到执着的地步,甚至神魂
颠倒、不能自拔,这就是性心理起着主导
作用,成为终朝只想异性朋友,而无心读
书求学的地步,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用不
了多久,就会使整个学业荒废。他们展望
未来会不寒而栗,有的只好休学,有的被
迫辍学,有的即使参加高考,也很难榜上
有名。一失足而成千古恨,我们身边不乏
其人。早恋的危害很大,教训是沉痛的。
但是,不接受教育、不接受教训的学生总
是有的。所以他们不识早恋真面目,只因
身陷此事中。
第四,影响学风,败坏校风。中小学
校是育人基地,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绝
不是某些中学生谈论爱情的地方。毛泽
东同志读书时提出“三不谈”理论:一不
谈金钱,二不谈爱情,三不谈家庭琐事。
试想一个班级有一对“早恋”的,那么其
他同学就会产生极大的关注,成为全班
的热门话题。有的嗤之以鼻,有的冷嘲热
讽,也可能有的同学被“传染”后效仿。
总之,不管怎么说,这都是班级的一股不
正之风,与团结向上、刻苦学习、锐意进
取的班风格格不入,必然会影响学风,败
坏校风。

以上摘自中学早恋的原因、危害及预防
作者:郑春梅 《吉林教育》

第三个:关于读死书

(一)三种人的生活
中国有三种人:书呆子是读死书,死读书,读
书死。工人、农人、苦力、伙计是做死工,死做工,做
工死。少爷、小姐、太太、老爷是享死福,死享福,享
福死。
(二)三帖药
书呆子要动动手, 把那呆头呆脑的样子改过
来,你们要吃一帖“手化脑”才会好。我劝你们少读
一点书,否则在脑里要长“痞块”咧。工人、农人、苦
力、伙计要多读一点书,吃一帖“脑化手”,否则是
一辈子要”劳而不获”。少爷、小姐、太太、老爷! 你
们是快乐死了。好,愿意死就快快地死掉吧。我代
你们挖坟墓。倘使不愿死,就得把手套解掉,把高
跟鞋脱掉,把那享现成福的念头打断,把手儿、头
脑儿拿出来服侍大众并为大众打算。药在你们自
己的身上,我开不出别的药方来。
(三)读书人与吃饭人
与读书联成一气的有“读书人”一个名词。假
饭吃了。好,我们把我们所要用的书找出来吧。
用书如用刀,
不快就要磨。
呆磨不切菜,
怎能见婆婆。
(五)书不可尽信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书里没有上
过大当的人,决不能说出这一句话来。连字典有时
也不可以太相信。第五十一期的《论语》的《半月要
闻》内有这样一条:
据二卷十二期《图书评论》载:《王云五大辞
典》将汤玉麟之承德归入察哈尔,张家口“收回”入
河北,瀛台移入“故宫太液池”,雨花台移入南京
“城内”,大明湖移出“历城县西北”。
我叫小孩子们查一查《王云五大辞典》,究竟
是不是这样,小孩们的报告是,《王云五大辞典》真
的弄错了。只有一条不能断定。南京有内城、外城,
雨花台是在内城之外,但是否在外城之内,因家中
无志书,回答不出。总之,书不可尽信,连字典也不
可尽信。
(六)戴东原的故事
书既不可以全信,那么,应当怀疑的地方就得
问。学非问不明。戴东原先生在这一点上是给了我
们一个很好的引导。东原先生十岁才能开口讲话,
《大学》有经一章,传十章。有一条注解说这一章经
是孔子的话,由曾子写的;那十章传是曾子之意,
由他的门徒记下来的。东原先生问塾师怎样知道
是如此。塾师说: “朱文公(夫子)是这样注的。”他
问朱文公是何时人?塾师说:“是宋朝人。”他又问
孔子和曾子是何时人?塾师说是周朝人。”周朝离
宋朝有多少年代?”“差不多是二千年了。”“那么,
朱文公怎样能知道呢?”塾师答不出。赞叹了一声
说:这真是个非常的小孩子呀! ”
(七)王冕的故事
王冕十岁时,母亲叫他到面前说:“儿啊! 不是
我有心耽误你, 只因你父亲死后, 我一个寡妇人
家,年岁不好,柴米又贵,这几件旧衣服和旧家伙
都当卖了。只靠我做些针线生活寻来的钱,如何供
得你读书? 如今没奈何,把你雇到隔壁人家放牛,
每月可得几钱银子,你又有现成饭吃,只在明天就
要去了。”王冕说:“娘说的是。我在学堂里坐着,心
里也闷,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假如我要读
书,依旧可以带几本去读。”王冕自此只在秦家放
牛……每日点心钱也不用掉,聚到一两个月,偷空
走到村学堂里, 见那闯学堂的书客, 就买几本旧
书,逐日把牛拴了,坐在柳荫树下看。
现在学校教育是对穷孩子封锁,有钱、有闲、
有面子才有书念。我们穷人就不要求学吗? 不,社
会就是我们的大学。关在门外的穷孩子,我们踏着
王冕的脚迹来攀上知识的高塔吧。

以上摘自 读书与用书 作者:陶行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