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 往年新闻学专业考研国家线是多少?

如题所述

新闻学专业(专硕)考研国家线

新闻学专业(学硕)考研国家线

1、横向来看: 虽然报考人数逐渐增加,但是A区的学硕线和专硕线依然是一个字“稳”。仔细看你会发现,从MJC开始招生(2011年),A区的专硕线一直与学硕线持平,趋势非常平稳,以后也不会有太大波动。原因很简单,学硕的生源越来越少,专硕的生源越来越多,但是大部分院校专硕招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所以一方面照顾学硕优质生源,另一方面又得满足专硕愈加火爆的需要,分数线一直相对持平,这种趋势还会继续保持。

2、纵向来看:无论是学硕还是专硕,A区近十年的分数变动都不大,上下波动最大才10分,平均分一直稳定在348分左右,专硕稳定在349分左右。而B区分数线,相对来说波动略大,这主要是受到2012年合并B、C区域的影响,学硕平均分在336分左右,专硕分数线在337分左右,同一区域的学硕与专硕差异都不太大。这也决定了未来分数线发展的趋势。

3、A区与B区的分数线差异学硕稳定在8分左右,而专硕稳定在10分,学硕区域差异较小,也从侧面印证了学硕的生源没有那么多了,学硕未来的方向就是少而精。而专硕的差异说明大量学生选择报考A区专硕,偏远学校的专硕并不受考生青睐,导致分数分层明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7-18

一、新闻学专业是学术型硕士,属于05文学门类,历年考研分数线如下:

二、A类、B类、C类解释:

其中,2010年和2011年考生分为A类、B类、C类,*A类考生:报考地处一区招生单位的考生。一区系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11省(市); *B类考生:报考地处二区招生单位的考生。二区系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重庆、四川、陕西等10省(市); *C类考生:报考地处三区招生单位的考生。三区系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0省(市)。

2012年开始,考生只分为A类、B类,*A 类考生:报考地处一区招生单位的考生。一区系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等21 省(市) ;*B 类考生:报考地处二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二区系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0省(区) 

第2个回答  2013-11-13
当然要难的多。从专业角度选择学校,还是从学校的角度选择专业?通常来说,考生在考研报名时,首先会选择好学校,其次会选择差点学校的好专业。但是,据了解,有关高校研究生导师介绍,考生要把专业选择作为首要的考虑因素。在此建议考生,在定报考院校时,先选定专业,从专业的角度选择学校。因为研究生教育同本科教育不同,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是向高度专业化的过渡。考生报考时选择的专业可能会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产生重大影响,并伴随自己终身。以兴趣定专业那么考生应该如何选定专业?考生在选择专业时,首先要考虑兴趣,自己对什么专业最感兴趣,对什么专业了解最多,对哪方的研究领域最擅长,以后想从事哪方面工作。兴趣是内在驱动力,是内因,最能调动起考生的主观能动性。即使最后失败了,也算是为自己的追求努力过,从过程中也会得到宝贵的经验。对所报考专业是否有基础也是考虑因素之一。有些考生所报考本科所学专业,而有些实力不俗的考生凭着自己对某些学科的兴趣选择跨学科报考,这些都值得提倡。例如:有些考生本科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但对国际贸易专业感兴趣,经过长期的国际贸易专业学习,最终成功跨专业考研。选专业看需求社会需求也是考生在选择专业时要考虑的因素。陆教授说,现在有些研究生专业虽然社会认可度高,但随着该专业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社会需求就会呈现递减趋势,考生毕业后的就业可能会比较困难。所以,考生在选择社会评价较高的专业时,也要考虑社会需求,了解所选专业的社会评价与社会需求是否平衡。从近几年的报名情况来看,考生多集中于工商管理、计算机应用、法律、企业管理、金融、通信等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待遇高、需求大,但社会需求量较前几年明显“缩水”。一些以往不太引人注目的专业,如信用管理专业、资产评估专业等,却悄悄地“火”了起来,社会需求量也在逐步增加。备考难易程度不同报考模式复习备考的工作量和难易程度是不同的:一、本专业本校报考。这是考研志愿选择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模式,也是成功概率最高的。一般来说,只要专业不错,学校也还可以,多数考生都会自然而然地选择报考本校本专业。二、本专业跨校报考。本专业跨校报考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虽然专业不错,但原单位一般,考生想考到一个更好的招生单位去;二是原单位太热门了,考取的把握不大,所以考生选择其竞争相对缓和的报考单位。本专业跨校报考备考的难度要大一些,因为虽然专业相同,但不同招生单位的专业程设置和学术科研重点可能差很大;而且招生单位变了,有关的政策、信息也就比较难以时获得。 三、跨专业本校报考。学校牌子不错,但想换个更好或更喜欢的专业的考生可以选择跨专业本校报考。由于隔行如隔山,跨专业报考有较大的难度,且这种难度和专业之间关联度成反比:原专业和报考专业之间的关联度越小,复习和考试的难度就越大。四、跨专业跨校报考。对原先的专业和学校都很不满意,决心要开辟全新天地的考生会选择跨专业跨校报考。这种模式备考的工作量和难度最大,不仅面临着大量陌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在复习资源、信息渠道等方面均处于不利地位。那么,考生到底如何确定报考专业和招生单位呢?我们认为,贯穿整个决策过程始终的,是两个关键的要素:考生自身的意愿和条件;完全而充分的信息。这实际上也就是报考的主观和客观条件。自身意愿和条件1.考生的专业意愿。一般来说,确定是否换专业主要看考生自己的意愿。许多考生高考时的专业选择并非自己主,而是家长和老师的一厢情愿;或者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学这个专业,这样考研就成了一个改换门庭、实现自己兴趣和抱负的绝好机会。还有许多考生选择专业时主要考虑将来获得一份更好的工作,这些考生在判断专业前途时,就要目光长远一些,根据社会发展趋势来理性地判断未来一段时间专业的前途,不要盲目跟风。 2.考生的考研目的。考生考研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对选择专业和报考单位影响很大。就应届考生而言,一些考生就读于名校热门专业,皇帝女儿不愁嫁,考研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更好的机会,成则更好,不成亦可;而许多本科专业和学校不理想的考生,则将考研作为人生转折的惟一机会,志在必得。在职考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一部分考生工作很好,考研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另一部分考生则是要通过考研跳出原来的小天地,创造新的人生。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论是应届考生还是在职考生,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以考一个好专业好学校为主要目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