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变化对世界的影响

快!随堂考试题目
不是环境变化,是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主要是矿石燃料的燃烧)正在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升高,而温室
气体浓度的升高则会改变大气中的辐射平衡并使大气温度上升。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
及土地覆盖的变化正在加速这一进程。以下事实将充分他说明这一点。
新近资料表明, 1861一1997年的137年间,全球地表年均温度上升幅度
约为0.6℃,其中,最暖的记录年份全都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在过去千年里,20
世纪后半叶(1978年一1999年)为高温期, 20世纪90年代为最暖的10年,
1998年为最暖的1年,且20世纪的变暖与千年尺度的变冷趋势相反。这种升温是与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同步的。90年代后期大气中CO2浓度已较工业化之前(大
约以1750年一1800年为准)上升了80ppmv,增加了三分之一有余。
依据温室气体和气溶胶变化综合作用的研究,我们可以肯定,温度,降雨和其它气候
条件将在区域和全球尺度上发生变化,这将进一步导致全球土壤湿度的变化。全球范围内
海平面的上升。极端气候条件的出现等。
目前,国际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认识是:假使CO2和其它痕量气体的人为排放速度维
持当今水平,那么到2100年,全球年平均温度将上升1℃一3.5℃,海平面将上升15
cm——95cm,全球降水的时空分布将与现况迥然不同。
全球变化将会对生态系统、“人类健康、社会经济各部门的影响。这些影响与人类日
益增长的资源需求、不可持续的管理方式以丑环境污染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严重影响
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丙类威胁或压力。
这两类威胁或压力在世界的不同区域以不同的方式相互作用,严重削弱了环境系统供
给重要产品和服务的能力。这些对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来说所必需的产品和服务指的是
足够的食物、清洁的空气和淡水、能源、安全的住所。较低的疾病发生率和较高的就业机
会等。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或区域对上述变化的承受力有所差异,因而有些国家(或区域)
遭受的损失可能大些,有些国家(或区域)可能小些,有些国家(或区域)甚至可从中获
利,这就会造成国家或区域间的利益冲突。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研究已有若干成果,但大多是定性的。不可预测的,现在
急切需要更多的综合性影响研究。对中国影响的自然方面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变化将:
(1)造成冰川退缩以及淡水供应短缺;(2)造成海平面上升,而这将会威胁到我国沿
海地区的生态系统和生产与生活;(3)造成中国北方森林类型发生变化,以及造成中国
草原和可耕地的变迁。
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和淡水资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淡水供给的减少上。由于水的需
求相对集中在春、夏两季,所以暖冬会影响到水的平衡。据研究,到2050年,中国主
要的高山冰雪区冰雪累积量将大为减少。此外,中国北方地区的径流对气候的变化非常敏
感。在这种情况下,要达到水的供需平衡,就必须提高水的利用率。
全球变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将会加剧三角洲地区业已存在的因地质结构和人为因素所
导致的地面下沉。长江三角洲一带的海水倒灌已成为我国学者和决策者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之一。
我国大部分区域地处亚洲的温带。北方森林类型及其演替的变化首先表现在森林结构
的变化上,其变化的本质和程度与淡水的丰沛与否及使用效率密切相关。温带草场温度的
升降和降水的多寡将会直接影到生长季节的起讫与长短,且将造成草地。森林和灌木林的
边界迁移。模拟研究表明,CO2浓度倍增时,中国北方森林的面积缩小。生产率降低,
相伴而生的是草地和灌木林的扩展。
以上所提到的诸多方面,无一不是复杂的。综合性的研究课题。

对中国影响的社会方面

虽然全球变化将会对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带来显著的影响,但更令人忧虑的是因环境
变化所引发的社会影响。原因在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必然导致我国的社会经济体系进行相
应的调整,以适应这些变化的环境条件。例如,气候格局的变迁将会引发人口的重新分布,
形成环境变化诱导下的人口迁移。当然,这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及端气候条件的出现则
会加剧各才自然灾害(如洪涝和干旱)的发生,并造成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一个大家记
忆犹新的例证是1998年的中国大洪灾。这次洪灾的直接原因是气候异常,雨水过大,但更
深层次的原因显然与全求气候条件的变化及我国局部地区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不无关系。
在此,我们就当今两个值得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加以讨论与分析。

一个就是三峡问题

三峡建成以后是否会影响到长江的径流量,似乎还可争议。但可以预计的是,三峡的
库容调节与拟议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将调出长江10%的流量,势必影响到长江下游河水的流
速。如考虑到海面上升问题,这两个效应叠加起来势必会使长江三角洲的海水倒灌较今日
为烈。同样的问题,黄河有没有,珠江有没有,这都需要十分慎重地考虑。

另一个就是中国西部的开发问题

我国西部的发展受到水资源的限制。西部地区的水资源可开发量有多大,西北地区绿
洲的灌溉是靠常年雪山融水和降水补给的。如果全球温度升高,融雪将加速,在今后20
一30年就有可能导致融雪量增加,短期内对现存绿洲带来正面效应。但从长远来看,冰
川消耗过快,会引发新的不平衡,即高山冰川物质平衡和融雪量的长远供给平衡。因此,
已知的水资源资料难以作为我国发展战略西移的科学研究依据,必须考虑未来气候变化情
景下对西部地区水平衡的影响。当然,开发地下水是一条途径,但地下水是多少万年来的
积累,怎可一朝用尽!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华北地区,那里的井越打越深,地下水超度开
采,今后又何以为继?
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发展的重点放在哪一个区域?回答这个问题要从全局观
察,不可偏废,要从各区域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现状及其发展态势出发。比如,战略西
移,如何移?又移到什么程度,这要视西部地区的资源量及人口与环境承载量而讨论。
以上论述的核心或实质是可持续发展问题。它们有力他说明了我国经济发展。重大决
策与利害得失的评估必须在综合考虑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需要指出的是,
在评估操作上有一个难题,即尺度问题。上述讨论涉及到三重空间尺空,即全球。区域和
局地尺度。一般他讲,评估研究应先在全球尺度上进行,在此背景下然后再依次在区域。
局地尺度上展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种评估方式可行性比较差,因为无论是从人力上,
还是时间上都不允许。现实的办法只能从局地的工作开始,当然一定要先有一个对全球问
题的估计,在此基础上对区域的问题作预测,然后再讨论局地的问题。虽然这个顺序不那
么合乎逻辑,但是在操作上是可行的。

与全球变化相关的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问题。可能成为21世纪世界上各类政
治力量较量的一个界面。布伦特兰报告中写道:“……环境问题在许多地方业已成为影响
安全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一些科学家提出的安全问题的“非常规”威胁,指的正
是这类问题,即除了直接具有军事性质的威胁之外,威胁国家安全的因素更可能来自经济
领域。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以及资源和环境领域。如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金融安全问题。文
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所导致的文化入侵和人权观念的对抗。全球环境变化所引发的资源和
环境问题上的摩擦以及国内居民收入和分配不平等加剧所导致的社会阶层的两极分化等等,
无不构成了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如果把对国家领土和主权造成威胁的军事对抗看作是“常
规”威胁,那么,来自政治、经济和环境等诸方面的威胁就可看作是“非常规”威胁。
由全球变化引发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在某些方面给国家利益造成的重大威胁和严直损害,
一方面来自全球环境变化大背景下。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以及与周边国家之间存在的利益
冲突,另一方面是来自国内因资源和环境问题引发的地区间冲突。更为严重的是,这类隐
患往往具有隐蔽性和积累性,使其造成的冲突具有突发性。当某些环境要素逐渐出现变化
时,常常并不立即出现明显的后果,甚至当这些变化开始构成对国家利益的威胁时仍不为
人所察觉,但一旦形成损害和冲突,往往又使人措手不及。
为此,我们建议把国内从事与“全球变化”有关的自然科学界。社会科学界和政府部
门的研究力量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对“非常规”威胁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预警的信息网,
并进行有关研究,为国家处理与此有关的国际、国内事务提供基础资料、背景分析、决策
依据和政治储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6
首先,区域空气质量(臭氧和细颗粒物(PM2.5))主要受排放水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影响,气候变化仅起次要作用,而且不确定性较大。

其次,观测和模拟证明,其他条件不变时,受污染地区的局地温度如果升高,会引发局地化学和排放正反馈,从而推高臭氧和PM2.5水平。在受污染地区,高温和高浓度臭氧有同时出现的情况,但是这种污染现象往往伴有静风条件。植物和土壤的NMVOC(非甲烷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等,都会随着温度升高而升高,其排放增加会推高臭氧浓度。

第三,对于PM2.5,气候变化可能会改变其自然气溶胶源以及降雨对其的清除作用,但气候变化对于PM2.5的分布影响研究尚无可信度。气溶胶的自然源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特别是野火、粉尘和生物源二次有机气溶胶。同时,气溶胶会受到降雨的影响,降雨的增加会降低气溶胶浓度。热浪往往和较差的空气质量相关,气候变化提高了极端天气(如热浪)的发生频率,可能会加剧局地污染。

第四,气候变暖可能会恶化水质,尤其是人工淡水系统的水质,主要是温度升高导致强降雨和干旱频发。强降雨情况下营养物质和污染物的集中释放,干旱情况下污染物稀释能力降低,以及洪水情况下污染物处理设施的毁损等,都会恶化区域水质。对于湖泊和水库来说,区域温度升高导致暴雨径流,使得水质富营养化和藻类暴发。对于河流来说,地表径流突然增加,导致土壤中的污染物和营养物质进入水体,降低水质。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温度升高降低了自然河流对于污染物的稀释能力。

此外,气候变化会改变污染物的分布和特征,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尽管在全球尺度上,温度升高有利于臭氧平均浓度的降低,但在区域层面,尤其是在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如城市及周边地区,温度升高会导致对流层臭氧浓度的升高。

减缓气候变化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201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49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二氧化碳占73%,甲烷占20%,氧化亚氮占5%,其它含氟温室气体占2%。而当前全球年排放和累积排放趋势与控制升温1.5℃~2℃目标的排放路径依然有较大差别,未来更加激进的减缓气候变化措施将对环境保护产生较大影响。

第一,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核心目标的减缓气候变化,会产生较为显著的污染物减排效果,对于发展中国家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这种环境协同将更明显。但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管理和环境标准越来越严格,减缓气候变化的环境效益将逐渐降低。应对气候变化对污染物减排和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与已经实施的环境政策和管理的严格程度密切相关。例如,在二氧化硫控制比较宽松的地区,气候政策的二氧化硫协同减排效果比较显著。而在二氧化硫排放非常严格的地区,气候政策的二氧化硫协同减排效果可能接近于零。

第二,许多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应用可能会带来污染物排放的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和应用也会产生不容忽视的环境和生态影响。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有时与污染物减排并不协调,例如,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CS)可能会造成氮氧化物和氨气(NH3)排放增加,并且可能会影响地下水水质。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许多可再生能源也有较为显著的生态和环境影响。例如,风电需要较大场地,而且猛禽和蝙蝠等会与风电设施发生撞击;水电的水坝会影响鱼类的洄游,而且对于河流有大规模影响,将对湿地、河流生物多样性及整个河流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核电也是低碳能源,但核燃料及核废料的处置仍是核电的重要环境隐患。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即气候影响污染物。气候影响污染物不仅产生气候效应,也会污染环境,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甲烷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同时也是区域人为对流层臭氧的前体物质,对人体健康、农作物和生态系统都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因而,甲烷减排不仅能有效减少温室气体,而且能降低由于臭氧导致的人体和生态系统健康损失。研究表明,如果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气象组织(WMO)提出的400项黑炭和甲烷减排措施得以实施,到2030年,其健康效益将非常巨大。

此外,许多重点领域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会产生较为显著的环境健康效益。例如,交通领域的许多减排措施,不仅有利于降低温室气体,而且会减少污染物排放和缓解交通拥堵。英国伦敦的交通二氧化碳减排政策,其环境健康效益减少了7332伤残调整生命年/每百万人口。工业部门中,炼铝过程中的PFC减排,半导体生产过程中的PFC减排,都会提高工作环境质量,从而减轻对职工的健康影响。

环境保护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区域环境治理措施对气候变化有着较为复杂的影响,一些机理和过程尚缺乏深入的研究和确定的结论,包括大气污染物对降雨格局的影响。所以,当前难以定量研究污染物减排措施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气溶胶有效辐射强迫评估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尽管如此,还是有很高信度显示,气溶胶已经抵消了很大部分由混合温室气体造成的全球平均辐射强迫。

首先,甲烷、一氧化碳和NMVOC(非甲烷挥发性有机物)的减排都有较为显著的降温效果。控制甲烷排放,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有降温作用。同时,控制甲烷排放,也有利于减少地表臭氧,产生降温作用。所以,控制甲烷排放的直接和间接效果,都有较为明显的降温作用。控制一氧化碳和NMVOC有利于对流层臭氧的减少,能起到降温作用。

其次,二氧化硫减排具有升温作用。氮氧化物和黑炭的控制和减排既有降温效果也有增温效果,但氮氧化物减排的增温效果更为明显,黑炭减排的降温效果更显著。二氧化硫可以形成硫酸盐气溶胶,因而二氧化硫的减排有升温作用。氮氧化物的减排既有升温作用,也有降温作用,虽然减少了对流层的臭氧,有降温作用,但同时,氮氧化物对甲烷寿命的影响和氮氧化物形成的气溶胶,导致氮氧化物减排有增温作用。黑炭降落到积雪上,降低其反照率,从而吸收大气中的热量,所以,黑炭减排具有降温作用。但黑炭和云相互作用,云可以产生降温作用。所以,黑炭在这方面具有降温作用。减排黑炭,可能会有增温效果。

第三,氟氯烃的辐射强迫在下降,而氟氯烃的许多替代物的辐射强迫有所增加。在过去几十年中,对辐射强迫贡献排第三的均匀混合温室气体CFC-12,在《蒙特利尔协议》及其修正案限制下排放逐渐停止,导致氟氯烃的辐射强迫出现下降。在过去5年里,CFC-11、CFC-12、CFC-113等3种主要氟氯烃化合物的辐射强迫有所降低,而这种降低被第4种主要氟氯烃HCFC-22辐射强迫的相应增加所弥补。

第四,对流层和平流层臭氧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对流层臭氧是区域环境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臭氧不是直接的排放产物,而是由光化学反应形成。对流层臭氧的辐射强迫大部分是由人为排放甲烷、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NMVOC造成的,而平流层臭氧辐射强迫主要源自卤代烃导致的臭氧消耗。未来污染物减排,将对短期气候变化产生影响。人为活动排放的甲烷到2030年减排25%,将有效减少地表臭氧,可以形成2036年~2045年期间降低温度0.2℃的作用。

环境保护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环境治理中,一些末端治理措施如末端脱硫等,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但许多环境治理工作对于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制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全球废弃物的温室气体排放在2000年~2010年间发生了快速增长,但基本保持总排放占比的3%。欧盟和美国的垃圾填埋场温室气体排放在2000年~2010年间都出现了幅度约为20%的下降,其主要得益于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能源回收利用。而我国的填埋场温室气体排放却出现大幅上升,2010年甲烷排放量达到2000年的1.84倍。因而,加大城市生活垃圾的治理力度,将会有效地控制填埋场的甲烷排放。
第2个回答  2010-05-18
物种在进化 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