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祭祖的起源是什么?

如题所述

立秋祭祀的起源:

1、农历七⽉间(阳历8⽉7⽇)的⽴秋,是由来已久的传统节时。早在周代,逢⽴秋那⽇,天⼦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夫到⻄郊迎秋,举⾏祭祀仪式。汉代沿承此俗,并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间则有在⽴秋时占⼘天⽓凉热的⻛俗。东汉崔宴《四⺠⽉令》:"朝⽴秋,冷飕飕;夜⽴秋,热到头。"从唐宋时起,有在此⽇⽤秋⽔服⻝⼩⾚⾖的⻛俗。取七粒⾄⼗四粒⼩⾚⾖,以井⽔吞服,服时要⾯朝⻄,这样据说可以⼀秋不犯痢疾。


2、官方的祭祀

官方的祭祀活动更多的是一种象征和仪式。而在民间,不论是出于农事还是日常生活考虑,人们对季节变换的感受无疑是更加直接和敏感的。所以从古到今,在立秋这一天民间都有非常丰富的节俗活动。由于秋季是收获的季节,所以立秋的节俗活动的“目的性”也非常明确。

3、民间各种祭祀活动

民间祭祀自然是祈求农事顺利,那么首先要祭拜的就是土地神了。在江浙一带,农人们一般会在立秋这一天,将准备好的各种牺牲祭品送至田间地头,向田祖祷告祈求丰收。在贵州的一些地方,也有在立秋前后十日择期尝新的习俗。农民用新米煮饭献给各路农神,然后将米饭奉给家中长辈。此外,在常州一带,现在还保留着立秋祭奠刘猛将军的习俗。这刘猛将军本名刘承忠,是元末江淮一带的指挥使,据说在执政当地的时候消灭蝗虫有功。死后逐渐被当地人感念和祭祀。后来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因为各种机缘巧合被清政府官方敕令全国春秋两季祭祀,以求保佑免于蝗灾。现在常州一带的民俗,应该是那时候遗存下来的。

祭祀拓展:

提到祭祀,我想起小时候过年的时候,大年三十凌晨两三点,就被我爷爷叫醒。我们带着三牲(猪头、鸡、鱼)去到土地庙那里去祭祀。我们先得燃放鞭炮,然后三跪九叩,来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我爷爷祖祖辈辈都是农民,靠着几块地吃饭,对于土地的祭祀是很严谨的。可能以前立秋祭祀比较重视一点,现在就算是过年也很少有人去祭祀,也不太容易聚到一起。

祭祀文化

祭祀在中国一直都是庄严神圣的,小时候在做仪式或是祭拜时,大人了总会提前嘱咐孩子们不要胡乱嬉戏玩耍。这也是对祭祀这件事情的虔诚。当然,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一套不同的规矩,有时不能做啥或是必须做啥,都是千百年来由祖辈传下来的。在我家一般都是由我爷爷主持这类事宜的,主要还是分为两种,祭祀先人和谢灶。“谢灶”也是传统民俗,虽然地方都有差异,但目的都相同。灶君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职,他忙碌了一整年,保佑各家各户灶火不断,饮食平安,人们为了表示感谢,给他饯行,叫做谢灶。

立秋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它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季即将来临,其日期在每年公历的8月7日-9日之间。

到了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还处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

立秋的习俗:

1、贴秋膘 

贴秋膘是立秋的一个民间习俗,在立秋这天人们会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
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也会减。所以到了立秋,天气变得凉爽,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
夏天的损失,被称作“贴秋膘”。

2、啃秋 

在立秋这一天,民间会有吃西瓜的习俗,称之为“啃秋”。一些老人说,过了这一天,就不能再吃西瓜了。因此,人们在立
秋这一天就会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

3、吃饺子 

在立秋吃饺子也叫作"抢秋膘”,我抢你碗里的一个饺子,秋天就能体格健壮,补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26
立秋由来——
“斗指己为立秋,南北方两半球白天黑夜平均分,又适度秋之半,故称也。”太阳黄经为180度,阳历时间为每一年的九月二十二至二十四日。按旧历说,立秋恰好是秋天九十天的中网点。如同立春一样,太阳基本上照射地球赤道,白天黑夜时间的长度再度相同。
可以说立秋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从这一天起,太阳照射的部位再次由地球赤道向东半球变化,北半球地图刚开始昼短夜长。《春秋繁录》中记述:“立秋者,阳阴相半也,故白天黑夜均而暑寒平。”在天文学上,则把立秋做为夏天的完毕和秋天的刚开始。

立秋的游戏娱乐、交通出行主题活动

《说秋》——立秋季节当然也免不了游戏娱乐层面的民俗文化:例如旧情况下的乡村,在立秋前后左右就会有“说秋”的主题活动。这一说秋呢,实际上类似一种民俗的曲艺团新项目。说秋人全是一些善言唱的民间艺人,被称作“秋官”。

《送秋牛》——每到立秋,秋官们便会各家各户的上门唱些与大丰收相关的祝福话,并送进“秋牛图”,说获得者家开心了还能获得赏钱。这一秋牛图呢,是把二开的大红纸或是黄纸上,写上二十四节气,并画上农家牛耕的界面的一种绘画。

立秋祭拜
古时候,二分二至做为关键的节令,历年来为执政者所高度重视。早在周王朝的情况下,就会有“立春祭日,小暑祭地,立秋祭月,冬至节气祭祀”的风俗习惯。大家今日熟识的中秋佳节,事实上最开始便是由立秋的祭月节发展趋势而成的。在今天的北京市,也有日坛、月坛、天坛、地坛等生态公园,便是明清时期君王们举办祭拜的场地。

祭拜小玩意——而在江浙一带的杭州市,风俗习惯就各有不同。“每一户瓶兰、香火、望空顶礼,小子女崇拜月夜,玩耍灯前,此谓‘斋月宫’。”这时民俗还会继续敬奉很多物件,但趣味的是,这种物件都制成了微缩的方式,像敬奉的小财神,大不盈尺,并设立台阁、几案、盘匝、衣冠、传统乐器等物,都变小到寸余,十分精美。本地人称作“小摆放”。

官方网的祭拜个人行为当然也会危害到民俗,让大家都感觉在立秋这一天祭月是很重要的事儿。但是与官方网祭拜拥有 一套要求繁杂的礼仪知识技术规范不一样,民俗的祭月则主要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地方文化。
例如在《北京岁华记》里边,就记述了北京老字号祭月的风俗习惯。书上说:“中秋之夜,别人各置玉兔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蔬菜于庭;饼面绘玉兔蟾兔;男孩和女孩肃拜上香,旦而焚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8-25


                                   

立秋是不适合祭祖的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这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大约在每年的农历七月。此时秋天到来,暑热散去,立秋之时,梧桐树叶逐渐落去,因此才会有落叶知秋的成语。若从文学角度分析的话,秋字是由禾与火字组成的,代表着谷物成熟。秋天的到来,气温也逐渐下降,然后慢慢变得寒冷,立秋就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通过黄历查询立秋到来之日属于【日值受死 大事勿用】破日,因此2019年立秋日子并不适合祭祀。

第3个回答  2022-08-26
《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

传说明代时有一年,南京城里许多人长了癞痢疮,有人便效仿庐州府崔相公之女食瓜让“癞痢”落疤自愈的故事多吃西瓜,结果瘌痢疮果真好了。因此人们就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

比如,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也就是hold住的意思。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

《二般秋雨斋随笔》中记载,西域妇女择立秋之夜到田间去摸瓜,称之为“摸秋”。可能和西瓜的形状像孕妇的大肚皮,瓜内有子象征有儿子有关。在我国习俗中,“瓜”总与繁育后代有密切关系。

另外,就是立秋以后,天气逐渐凉爽,西瓜上市量日趋减少,立秋日人们再吃一吃西瓜,也有依依惜别之意。
第4个回答  2022-08-26
1、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2、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气候学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为秋季开始,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各地实际,但与黄河中下游立秋日期相差较大。立秋以后,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秋的意思是暑去凉来,秋天开始。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