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古稀是七十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古代年龄称谓

    赤子

0岁:初生婴儿的皮肤微微泛红,古人将这时候的孩子称之为“赤子”。赤子之心,说的就是一颗如同初生儿一样纤尘不染的纯洁心。

    襁褓

0-1岁: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

2-3岁:“提”,是指大人抓住孩子的两腋将他抱起来的动作,而“孩”也不是孩子,而是“咳”的古字。

    垂髫

3-9岁:古人会以头发命名年纪。孩子在9岁之前不扎辫子,头发自然垂下,叫“垂髫”。

    总角

9-13岁:9岁之后,才把头发分两边各扎一个结,像两个羊角,叫“总角”。

    豆蔻

13-14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粉白的花刚新萌发,充满娇俏的灵气。杜牧诗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古代的女孩从12岁开始便可以戴发饰,装扮自己。

    束发

15岁:古时的少男少女要将头上的两个“总角”解散,男孩扎成一束髻,表示成童。女孩则到了可以婚嫁的年龄,要用笄jī子盘起头发,开始学习各种生活技艺,称谓及笄。

    弱冠

20岁:行冠礼,是古代最隆重的仪式之一。在家族的见证下,年满20岁的男子在宗庙里由指定的贵宾加冠,以示成年。由于这个年龄的男子体犹未壮,所以又称“弱冠”。

    而立

30岁:几千年前,孔子说“三十而立”,从此“三十”就成了中国人衡量男儿是否有能力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度量衡。古时的男子比今天成家立业得早。他们15、16岁即可婚娶,20几岁就儿女绕膝,不到40岁便儿孙满堂,所以三十而立,在那个年代算是应当之事。

    不惑

40岁:不惑,是“不迷惑、不糊涂”之意。人到中年,对世间百态和周遭是非会有了洞悉般的明察,不会因蛊惑而沸腾,也不会因诬言而颓废。

    知天命

50岁:“知天命”,许多人会误解成听天由命的意思,其实,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苛求结果,简而言之,是对得失淡然。

    花甲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古时用干支纪年为六甲子。因为它以天干与地支依次循环搭配,六十周而复始,所以也称“花甲子”、或“花甲”。后来也用“花甲”或“花甲子”代称60岁。耳顺: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杖乡:意思是六十岁可以拄行走于乡里。

    古稀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语出杜甫《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来人们就用“古稀”或“稀年”作为七十岁的代称。致事、致政是一个意思,即辞去官职,也叫致仕。“悬车”也是致仕的意思。古人一般都到七十岁时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而悬车。

    中寿

80岁:《庄子·盗跖》中寿80岁。

    耄耋

90岁:耄耋(mào dié)也用作对老年人的泛称。语出《汉·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期颐

100岁:期颐、人瑞。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解说:“期颐,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期待的“期”就是需要的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23-04-23

唐杜甫《曲江》诗:“酒债寻 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用“古稀”指七十岁:古稀之年。

出处:

1、唐·杜甫《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2、明·李贽 《观音阁》诗之一:"如何古希人,不识三伏苦。"

3、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瑞文端公重瞳》:"公早贵,致位宰辅,寿臻古稀。"

4、《当代》1981年第6期:"他后悔自己的鲁莽行动,年届七旬,古稀高龄了,干么还这么不知轻重。"

5、明朝时期,著名书画家唐寅(唐伯虎)读了杜诗后,感慨自己已活过了"古稀",他填了一首《七十词》:"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二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唐寅虽活过古稀,仍感叹唏嘘人生几何。

查核一下,千多年前的"古稀"老翁,确实稀少的很。仅以知名的诗人、学问家为例,超过七十岁的真是寥寥无几。但是,到了数百年前,社会不断进步,人的寿命已长了很多,仍以名家为例,不仅感叹古稀的唐寅已超过古稀,他同时代的罗贯中(《三国演义》作者)、吴承恩(《西游记》作者)、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言"作者)、郑板桥(书画名家)等,年龄均过古稀。到了现代,古稀者遍地皆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