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三候是什么

如题所述

夏至三候是: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鹿角解:古人认为,麋与鹿虽属同科,但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麋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

蝉始鸣: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腹而鸣。

半夏生:半夏,药名,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而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开始衰退了。

夏至相关的天文历法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

如海南海口市这天日长约13小时,而黑龙江漠河则达到17小时之多,北京约15小时,而且,这天是太阳一年中照射北半球范围最大的一天,也是太阳距地球最高的一天。

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25
夏至的到来,意味着高温的洗礼真正开始。

有这么几个突出的特点,决定了在二十四节气中,出场次序位居第十的夏至是一个很重要的分界线。

每年公历6月20日至22日之间,当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就到达了夏至点,这个点是一年之中太阳直射点抵达最北端的点,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夏至日,是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在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夏至日,是北半球得到太阳辐射最多的一天,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

夏至日,也是太阳运动轨迹的转折点,这天以后,它将折返。伴随着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时间将逐日减短,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也将逐日降低。

烈日,酷暑,闷热,这样的字眼现在才登场。

以夏至日为起点,气温持续升高,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将要到来,故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查阅1951年至2006年的数据资料,会发现北方许多城市的历史温度极值都出现在夏至以后。

中国的传统绘画作品,多以时令风物来表现时节变化。夏至前后,成熟的北国的樱桃,江南的梅子、枇杷,南国的荔枝,往往成为文人画家表现这一时节的佳物。

南宋 吴炳《枇杷绣羽图》

这样的表现方式极其直观地反映了时令特点,却也有很大的局限。我以为至少有两点需要艺界思考:一是“学我者众”,千画一面,创新不足;二是不管画什么时节的风物,基本上反映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天真、潇洒从容的气质,这固然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意境之美,却少了每个时节独有的气息。

从传统意象绘画中走来的徐冬冬,也经历过这样的表现方式。他画枇杷,画蕉叶,画荷花,但他并不满足这样来描摹夏天。视创新为生命的他,最终找到了中国抽象绘画的道与技,落到了对四季之夏独有气息的悟与绘上。

夏至的气息,是阳气盛极的狂放外露。“至者,极也。”据《恪遵宪度抄本》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夏之阳气由芒种而日趋增强,在夏至达到极点,似乎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炎热的气息,恰如诗人徐书信的描述:“夏日熏风暑坐台,蛙鸣蝉噪袭尘埃。”世间万物笼罩在夏日熏风之中。

夏至的气息,也是自内而外的“心火”燃烧。走过立夏、小满、芒种,大地的内部蓄积了满满的热量,夏之热力不断地向外辐射着、散发着。高悬的太阳向下投射着热能,地面向上蒸腾着热气,大地的“心火”,生命的“心火”,汇聚在一起而成为炙热的火之潮。

夏至的气息,同样是壮怀激烈的碰撞。风是热烈的,雨是热烈的,春天的柔软、初夏的明媚,被骤来疾去的风雷暴雨取代了。唐代诗人刘禹锡据此写出了“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夏至的气息,绝不甘于平淡,不甘于绵软。它是猛烈的,炽热的,犹如生命的状态,总有一个时刻需要燃烧。

“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当夏至阳气到达极致之时,就是阳气始衰之日,阴阳之气在寻求新的平衡。阳性的鹿角脱落,标志着阳性生物的生命力开始衰退,阴气开始产生,一些喜阴的生物出现了。古人以“鹿角解”作为夏至节气的初候,就是在提醒人们:盛极必衰,否极泰来。

夏至初候鹿角解,绘图:徐冬冬,来源: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无蝉不夏天。

骄阳酷暑里的声声蝉鸣,仿佛在告诉人们:知了知了,热啊热啊。伏天的暑热开始进入高潮。

这,却不是“蝉始鸣”的本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注疏曰:“蜩,蝉之大而黑色者,蜣螂脱壳而成,雄者能鸣,雌者无声,今俗称知了是也。按蝉乃总名,鸣于夏者曰蜩……然此物生于盛阳,感阴而鸣。”

好一个“生于盛阳,感阴而鸣”!夏至二候,正是阳气盛极之时。天气不断趋向极致的热,考验着生命的承受力,也催进着生命的孕育。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蝉鸣不是在宣告暑盛伏天的到来,恰恰相反,它是在提醒人们:在弥漫的暑热里,已有阴气发生。

唐代 佚名《观鸟捕蝉图》

唐朝权德舆的《夏至日作》写道:“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明代刘基的《夏日杂兴》诗云:“夏至阴生景渐催,百年已半亦堪哀……雨砌蝉花黏碧草,风檐萤火出苍苔。”

“一阴生”“微阴生”——古人以“蝉始鸣”作为此时的物候特征,不是否定夏之阳在这个时节无可抵挡的支配作用,而是意在提示人们,要注意到已经出现的将要成为趋势的细微变化。“见微知著”的智慧在此又一次被强调。

生命的意蕴却又更为丰富。

从生命的本能来说,雄蝉鸣叫是为了吸引雌蝉,获得交配的机会。生命孕育的过程有时是极为壮烈甚至惨烈的。许多蝉种的雄蝉交配后即死去,雌蝉亦于产卵后死亡,蝉卵孵化若虫后要在土中生活几年到十几年,更要经历多次脱壳,羽化后方能飞到树上快乐地鸣叫,而此时离其生命的结束已经不远。

走进盛夏的密林,热辣辣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将夏之浓绿变得深浅不一,斑斓无比。这看不尽看不透的绿色里,隐藏着多少生命孕育的欢欣与悲伤?那无言的渴望与挣扎,欲望满足的快乐与快乐之后的惆怅——生命的盛夏,是热烈的、严肃的、残酷的成长!

夏至里,不只有蝉,还有荷。赏荷听蝉,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雅兴。

夏至二候,已是荷花初绽的时节。宋代词人周邦彦写过一首《鹤冲天》,描写得美极了:“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小园台榭远池波,鱼戏动新荷。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想象一下,深深院落里,梅雨暑风,高柳乱蝉,池上新荷,水中鱼戏,羽扇拂去烟尘气、烦心事,不是神仙,胜似神仙,这是何等洒脱、快意!

赤日炎炎,许多植物在酷暑的灼烤下无精打采,只有池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擞。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蝉在成虫之前,一直生活在污泥浊水之中,待脱壳化为蝉,便飞到高高的树上,饮露水而生,故古人认为蝉品性高洁,对其十分推崇。而蝉既能入土生活,又能出土羽化,故从汉代以来,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的重生。

出淤泥而不染,于浊秽而羽化,荷与蝉被视为纯洁、清高、重生的象征,在我看来,这是生命成长过程中对向上与超越的追求,是生命本质的善与美。

夏至二候蝉始鸣,绘图:徐冬冬,来源: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画家笔下丰富的色彩所要表达的,正是这生命过程中的真善美。观此画,可以清晰地看到色彩间无声的对话。色彩的暖与冷,色块的大与小,色度的浓与淡,不同的形状,不同的肌理,都是一种述说。画中有荷而不见荷,见到的是生命渴望向上的精神;画中有蝉而不见蝉,见到的是生命企盼超越的力量。这些抽象绘画语言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传统绘画里蝉与荷的意趣意境,更是追问生命本质的现代意识。

在蝉声荷影中,你如果感受到了心灵深处涌动的冲动与激情,感受到了对生命善与美的渴望与共鸣,那么,你就感受到了这个时节中生命最美好的状态。

夏至三候“半夏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写道:“半夏,药名,居夏之半而生,故名。”

到夏至三候,夏天已过了一半还多。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在这个时节从沼泽地或水田中生长了出来。喜阴的植物开始出现,说明此时的阴气已经比“鹿角解”“蝉始鸣”所代表的那个时段,更多几分了。

仲夏里的主角当然还是阳气。走在骄阳下,会感到地面被晒得滚烫,人像煎饼一样被天空向下和地面向上的双重热浪煎烤着,恨不能立即躲进阴凉处。而与此同时,阴气也在缓缓地聚集着,增加着。

阴阳之气的交汇产生强烈的对流,因此这个时节的雨总是来得突然,来得猛烈。狂风暴雨之后,人们会享受到暑天里短暂的却是极为惬意的凉爽。而在清晨和夜晚,与中午前后的酷热相反,空气中已有了丝丝的清凉。

这样的状况让暑天变得不是那么难过了,生命在暑热炙烤中获得了喘息的机会。更令人喜悦的是,这让仲夏的风景变得十分美丽。

仲夏的绿格外富有韵味。深深浅浅的叶子,都是油亮油亮的,浓密的绿荫在最为充分的阳光与雨水的洗礼下,显得那么透亮,又带有几许深沉,挡不住的生命力蕴藏在那看不到底的绿色里。
第2个回答  2022-08-24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中国古人从大自然中获得的经验和智慧,是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的节令。今天要给小麦苗们说说夏至这个时节。夏至,是个什么样子的呢?
夏至的时间点一般开始于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夏至前后是小麦丰收的时候,人们非常开心能尝尝丰收的滋味,于是就会用上新鲜面粉做出最有营养最好吃的面条来庆祝丰收。
在我国,民间还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咦,听这句话是不是有点熟悉呀?哈哈,和冬至时的说法“吃过冬至面,一天长一线”,正好相反哦。
因为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夏至之后北半球的白天就会一天比一天短,夜晚会一天比一天长。

古人在观察夏至时也总结出了三个物候,分别是:“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意思就是夏至到来的时候,鹿的角开始脱落,蝉开始鸣叫,一种叫做半夏的药草开始生长。
鹿大多生活在森林边缘和山地草原离水源近的地方,它们善于奔跑,还会游泳。在我国的神话传说里,鹿是很有灵性的动物,是善良和智慧的化身,比如九色鹿。
鹿角有着非凡的再生能力,每年都会经历生长、死亡、脱落、然后再生长。如果未来小麦苗们能破解鹿角生长和脱落的密码,那么或许有一天人类病变或损伤的人体器官也可以重生。这个秘密,也许就隐藏在美丽的鹿角中。

夏天天气一热,树荫里就会传来“知了——知了”的叫声,这是蝉在唱歌,所以蝉也叫“知了”。蝉虽然有嘴巴,但它们唱歌时用的却不是嘴巴,而是肚子。
夏至的第三个物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野生的药草,因为会在夏天过了一半的时候生长,所以被叫做半夏。这种药草叶子细细长长,开的花有点像是微型的绿色的马蹄莲。

它们一般生长在沼泽地、小溪边或田野里,很容易会被当成杂草。但是这种不起眼的小草对古人来说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草药,对治疗喉咙疼有奇效,在几千年前的《神农本草经》这本书中,就已经有记载了。
除了能治喉咙疼,它还能治疗恶心和呕吐,还有让人安睡,镇静和催眠的力量。
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这些就是夏至时古人观察到的三个物候特征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8-24

夏至三候是: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一候鹿角解

  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丌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日角才脱落;

  

二候蝉始鸣

  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

三候半夏生


  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夏九九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夏至的由来

6月21日便是农历的五月初一,也就是夏至了。武汉前几日闷热闷热,温度说不上高,且热得叫人烦躁,这两天偶尔降临淅淅沥沥的小雨,时间大抵也就一二十分钟,但也顿觉凉爽不少,想来,说不定这股清凉能延续至夏至。
说起夏至,早在公元前七世纪,祖先们通过日复一日观察、记录日影,就已然确立了夏至的时间。

《恪遵宪度抄本》中记录;
“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也就是说,几千年前,在那个没有太阳系、行星、恒心等概念的年代,祖先们只是眼巴巴观察日影,根据日影的变长变短规律,确立了夏至。

夏至的风俗

祭祀祖先

  自古以来,在夏至的时候,不管是皇家还是民间,都会举行各类祭祀活动。人们会举行各类隆重的活动和仪式,还会摆放各类供品。目的就是希望可以祈求上天风调雨顺,保佑全年能够有个好收成,国家幸福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值得一提的是,祖先是人类的根本,天地是生命的根本,夏至祭祀祖先,其实也是传承孝道的一种表现。



  消夏避伏

  到了夏至,气温会越来越高,天气也会跟着炎热起来。所以人们也会举办一些消夏避伏的活动,比如说去河里比赛游泳,或者是全家人沐浴洗澡。当然有些人也会在家里,准备各类绿色植物,希望能够愉悦凉快地度过接下来的夏季。



  夏至食品

  夏至的时候,老百姓们都会准备各类好吃的食物,一般来说,会有各种各样的面食。为了迎接炎热的夏季,所以人们的饮食主要以热量低、便于制作的食品为主,面食就变得特别受欢迎,人们还特意将其称为“入伏面”。

第4个回答  2022-08-24
说回夏至,关于节气,经常会有三候的说法,所谓三侯,就是节气,一候为五天,五天共有六十个时辰,成为一个甲子,此为一候;三候共十五天,成为一个节气。

因而一年之中有二十四个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

夏至对应的侯应分别为: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鹿角被古人认为总是向阳而生,到了夏至这天,阳气达到极盛,但过了这天阴气萌生,所以象征阳气的鹿角开始脱落。

蝉鸣几乎成了夏天最响亮的名片,在《童年》这首歌中,“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声声叫着夏天”,成了记忆中夏天最贴切的形容。

而所谓半夏,是一种喜阴植物,在夏至节气它们往往刚开始萌芽。可见,不仅春季,四季之时,都有正萌芽生长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