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如题所述

成为有趣的人方法如下:
1、热爱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
2、多出去走走,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3、和有意思的人交朋友,从他们身上学习。
4、用心观察平时不太在意的细节,保持内心和这个世界的联系。
5、多读书,看有趣的灵魂。可以回想一下你最近一次买书是在什么时候,买过之后你真正看过吗。
6、不要永远在抱怨工作或者伴侣,要么永远在沉浸纠结一些琐事上。
7、热爱运动,明显感觉到那些喜欢运动健身的朋友更显得朝气蓬勃,充满力量。也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更加自信和坚韧。当你运动的时候,就会发现生活真的比你想象中的要有趣得多。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曾这样说道:“我总是不假思索地上路,因为出发的感觉真是太好了,世界突然充满了可能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09
遍览了这个话题下大多数高票答案,发现各位答主从诸如科研发现、自身体验、旁观总结这些方面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但都没有触及到问题本质。

也就是说,即便你和我一样看完各种维度的经历,你依然不会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各种阐释此问题的角度的局限性。

首先是用社会学等方法调查研究的,给出研究结果,然后再用这结论去证明过程——即教你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类似于“大数据教你如何变得有趣”这种,先不说各种复杂因果造就的人生几乎没有被复制的可能性,单是这种由结论推导过程的逻辑本身就有问题。

很显然是因为被调查对象已经是一个有趣的人,然后才有人选ta作为样本进行研究,换言之被研究时此人已经很有趣了,而不是参照研究成果行动才变得有趣。

这里面有严格的先后顺序,结论只适合总结某种共同点,而 共同点绝不意味着方法论 。甚至某些研究因为不严谨而断章取义。

第二种是“我”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人从而“我”具有变得有趣的方法。

这也是不成立的。

举一个简单的类比:你最近长胖了,而你最近又吃了很多糖,所以你判定吃糖是你长胖的原因。可我同样也吃了很多糖,为什么我没有明显长胖呢?

抛开体制差异,问题就出在“你以为”上,也许是因为你最近压力太大而变胖,也许是因为你吃饭多而运动少,还可能是你身体有肥胖基因,而恰好在此时开始发挥作用……所以 单纯从“你以为”的角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局限性。

同一个班的学生住同样的宿舍,吃同样的餐厅,又是同一批老师授课,成绩却千差万别。同样的,有趣,本身就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和属性,每一个有趣的人可以说是一个班集体中的佼佼者,大多数普通人很难复制。

第三种是旁观总结。

每个人身边或多或少都会有比自己有趣的人,无论是日常往来接触还是网上发帖交流,都给予我们近距离接触有趣的大量契机。有的人会讲笑话,有的人会写故事,有的人吃遍美食,有的人玩遍世界……他们都有一个有趣有料的精神理想国,不管他们自身是否浸溺其中,至少作为旁观者的你既羡慕又敬佩。

于是你开始将各种你知道的事联系到一起,得出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结论,甚至一度以为自己同他们那样多读几本书,多去几个景点,多跟几个人聊聊天,多见点世面就能变得同样有趣。这同样是你以为,是你的偏见,因为大多数人只会把自己想要展现的那部分表露出来给别人看,而隐藏的那部分往往夹带着行为真正的成因,所以你看到的也只是表象,学到的只是皮毛而已。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过摄影的人都知道面对同一个场景,从不同的角度拍摄出的照片往往会展现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主题,想要去搞清一件事情的真相,不能仅仅通过照片来主观臆断,而必须找到当事人或是现场勘查,才能去揭露事件的本质。很多问题的背后既不能靠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也不能纯粹靠亲身经历体验,因为很多人连自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都没有清楚的认识。

分析完这三种情况,也卖了这么久的关子,那么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呢?

答:要有敏锐的精神感受力。

有趣,对于当事人或旁观者来说都是一种幸福。于旁观者是耳听目见使自己产生的精神愉悦感,对于当事人则是自己亲身享受的这种精神愉悦感。

决定这种幸福最基本而且唯一的要素就是我们的心灵构造 ,用文艺青年的话来说就是有没有“ 有趣的灵魂” ,当然灵魂这一说法太过玄学和虚幻。

每个人感受世界、体验有趣的方式,只会通过自己的想法、个性和人格。

换言之, 决定是否有趣的,并不是外界环境中的事物——它们只是一种抽象情感的载体——而是一个人敏锐的感受力,让这件事或物生发出“有趣”这种独特的意义。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面对同一件事情时,有的人贫瘠且肤浅,而有的人却令其丰富而有趣。

我们过于注重所经历事情本身,却忽略了决定差异的是人的精神感受力。

正如同你不能用逗人快乐的方法去逗一只狗快乐,因为狗没有这种感受力。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决定一个人获得快乐的方法取决于ta早已形成的个性,没有敏锐的感知,丰富的内心,也没有充盈的思想,浪漫的想象,甚至于精神都是萎糜的,就绝对不会派生出“有趣”这种集万千个性于一体的奢侈、珍贵的生命力。

有趣本质上就是一种人生活过的方式,它的诞生绝非偶然,也绝对不是能通过后天运用各种人云亦云的方法轻而易举的培养出来的。

人们如此欣赏并热衷于有趣,急于得到变得有趣的方法,正是有趣“难能可贵”这一属性的最好证明。

因而 它既不能通过其寄托载体——读书、旅行、各种爱好来反向获取,也并不是做自己开心的事即可巧力俘获。这些具象的事物都只是自己斑斓丰富的内心表征出的外相。真正的有趣是内心的充实多彩,是自己过往十几年或是几十年积聚而成的一旦形成又很难很难改变的性格。

而本问题不是要探讨有趣的产生,而是要回答如何变得有趣,是要给出具体的方法。我虽然对把一个无趣的人彻底变成一个有趣的人不抱任何希望,但对那些想变得更有趣,让自己的人生颜色更加多彩的人,依然有一些建议。

如果你真能这样做,至少你一定会变成一个过得充实且愉快的人。

首先,你一定要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

健康的心情必须有健康的身体作为前提,没有健康即意味着忍受各种疾病的折磨,生病时吃任何原本喜欢的食物都会觉得食不甘味,任何事情此时也都不会变成你的享受。健康是你获得快乐,活得有趣的根本保证。其重要性无需赘述。

保证健康之后,你唯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 培养对世界敏锐的感知力,保护和培养发现愉悦享受愉悦的能力。

放弃你之前那些注定徒劳无功的想法——做那些有趣的人做过的事。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

前面已经说过这些事只是丰富心境的最底层表现方式是最下端的方法,取法乎下会得到的自己想要的结果吗?显然不会,一个人的审美能力是需要培养的,见识过真正的美,才有鉴别美的层次以及美和丑分别的能力,而你没有这种审美的能力,闭门造车,就不会发掘出事物背后真正的美。即便它就在你面前。

而敏锐的感受力,正是提纲挈领的精华所在,如同解题的公式,只要掌握了这一公式,你就能打开其附属的各种题目的答案。我们享受的每一项有趣的活动,其最终快乐都是来源于我们自己拥有了这种感受力,我们才能凭借外物自己来创造快乐,是别人口中的“会玩儿”,也是与自己对话的自我娱乐。

这是一种很高级很严肃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有趣的人即便孤身一人也不会感到无聊的根本原因。世界上最懂你的人只有自己,也就只有自己能为自己创造源源不断的高价值的快乐。

一个有趣的人,总能找到有趣的事物和有趣的理由,他们藉此弥补了生活中其他方面的失意和不幸。

你必须拥有丰富的内心和思想,否则自己智识上的空洞就会导致灵魂的空洞。此时你就会拼命的从外界探求物质、娱乐、消遣和社交来填补这种空洞。空乏的思想和萎靡的精神决定了你注定会与同样拥有这些思想和精神的人混在一起—— 羽毛相同的鸟儿才会在一起飞。

这时占据你内心的就会是庸俗粗鄙和各种靠牺牲健康换来的短暂的热闹和欢愉,而热闹背后除了一地鸡毛,你仍将一无所有。你却别无他选,只能永远沦陷在这个死循环中直到消亡。

当你通过各种情感和智识的熏陶,逐渐获得敏锐的感受力的时候,你还会产生不稳定的心理情绪。

我们很容易看出对事物最敏感的那群人比如诗人总是忧郁且惆怅,如亚里士多德所说,

“那些在哲学、政治、诗歌和艺术方面出众的人,往往都会显露出忧郁的气质”。

这句话简直可以作为不需要证明的公理。

一个敏感的人容易多想,更容易受伤,这种忧郁气质在显露其独一无二的精确感知世界的才华之余,很可能会伤害到自己,郁郁成疾。

于是这类人最容易疯魔,最容易自我残害,乃至于会走向崩溃,比如那些卓越的艺术家很少有长寿或是得以正自然死亡。

不过以大多数人内心的敏感程度,至多也只是一种 “间歇性自闭” —— 经常有那么一阵子突然陷入莫名奇妙的伤感中想要与世界疏离,又不需要刻意去寻找解决方法,而是会不知不觉的在某个瞬间从伤感中解脱,重新去拥抱,去体验,去享受他所热爱的这个世界。

他们的伤感体验都是他们自我设置的幻觉,本质上这种幻觉也是一种独特的享受。

希望每一个追逐有趣的人,都能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即便做不到有趣,能按照使自己充实快乐的方法度过一辈子,安逸静好,同样是最好的人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