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太子妃为何成高危人群?

如题所述

如果说礼聘是豪门贵族女子晋升太子妃的“直通车”,那么采选就是民间小家碧玉飞上枝头变凤凰的“要道”。为了最大范围地吸纳优质的女性加入后宫的行列,古代皇室会定期向民间征选品貌端庄的女子。而甄选出的良家女子将有机会充实到太子的东宫,幸运的话还能当上太子妃。汉武帝的生母王娡便是个幸运儿。王家在当时可谓是落魄的贵族、朝廷打压的“黑五类”。太子选妃那会儿,王娡已有了丈夫和孩子,可她复兴家族的梦还在,便和母亲合计,抛家弃子去参加选秀。凭借着人妻的独特魅力,王娡得到了太子刘启的宠幸,最后母凭子贵荣登后位。

  在明朝参加选妃就没那么容易了。明太祖朱元璋汲取了前朝后宫乱政的教训,制定了最为严格的采选制度。从海选、初选,到选三、钦定,参选女子要历经八关,像参加电视台选秀比赛一样,一路PK,“战”到最后,才有资格问鼎太子妃的宝座。而明太祖立朝之初就定下了管理后妃的“家法”。遴选太子妃时,偏重于选择清贫之家的女子,试图以此辅佐太子去节俭勤政。这一招的确也起了效果,尽管明朝涌现了不少“开挂”的太子,但却没有一个祸乱江山的太子妃或外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15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一场安史之乱,改变了大唐帝国很多人的生活。人们痛恨战争,痛恨作乱的安禄山和史思明。

皇太子李亨带着张良娣和一队人马跟在逃难的人群中。逃难,这可是最接地气的亲民方式。这不,张良娣在取水的时候听到士兵的议论。“皇上宠幸杨贵妃,宠信奸臣杨国忠,导致了这场战乱的发生。让我们这么多人跟着受累。” 

张良娣假装没听见,默默地走开了,但她心里却有了想法。  回到住处,张良娣找来李辅国商量下一步的去向。李辅国,太子宫里的宦官头,有智有谋,对权力很感兴趣。张良娣把听到的话向李辅国学了一遍,然后用试探性的语气问,“李公公,我们这样跟着皇上,会有出路吗?” 

李辅国沉思了几分钟,说,“再等等看吧。”他猜想,连士兵都这么议论,将领们会不会议论的更厉害呢?将领们议论的多了,说不定会做出点什么事来。  后来的结果真如李辅国想的那样,杨国忠被杀,杨贵妃被赐死。而太子李亨,与玄宗分道扬镳,带着张良娣、李辅国和一队人马北上灵武。

注定又是一个风餐露宿的夜晚。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郊野外安营扎寨,唐军已经习惯了,太子李亨也慢慢习惯了。他逐一检查了各处后,回到自己的营帐。此时,夜已经深了。  张良娣早已铺好床,看到进来的李亨,她招呼道,“殿下,该歇息了。” 

李亨打着呵欠,伸个懒腰,在床边坐下来,对张良娣说:“今晚不要在门外睡了,露重风寒,别冻着了。”没等李亨说完,张良娣就开口了,“那怎么行,侍卫这么少,万一有叛军或者土匪怎么办。”  “土匪来了你打得过他们吗?”李亨笑了。他觉得这个女人的回答有些傻。  “打不过我在外面可以先抵挡一阵,好让殿下有脱身的机会啊。”张良娣一本正经地说,“殿下是我大唐的储君,绝对不能有任何闪失。我虽是个女子,但既然是殿下身边的人,就应该保护殿下的安全。” 

一席话说得李亨感动不已。他拉着张良娣的手连连称赞。  张良娣生下一个皇子。可是,她没有像在宫中那样坐月子静养,第三天,她就下炕,替士兵们缝补衣裳。 

李亨看到张良娣这么亲民,这么拼命,很是感动。“才生了孩子,你应该多歇几天。”李亨看着一针一线认真缝补的张良娣,言语中充满了爱怜。  张良娣抬头看了皇上一眼,笑着反问,“现在怎么能是休息的时候呢?” 

李亨不说话了。逃难,反击,收复失地,收复民心,很多事需要做。他知道,真的没有时间休息。可她才生了孩子三天啊!李亨心里很是感动。在灵武站稳脚,李亨宣布继位当皇帝。不久,封张良娣为淑妃,后来又封为皇后。

第2个回答  2017-10-15

1.太子妃称呼皇后为母后,称呼皇帝为父皇或皇父(清奏折中皇太子胤礽称呼康熙为皇父或汗阿玛),称呼太子应该是殿下,称呼太子侧妃应是叫其封号,比如某良娣,某孺人,某宝林。或直接称其姓氏,比如陈氏,柳氏。太子侧妃称呼皇帝皇后应该是皇上,圣人,陛下,娘娘,殿下(依据不同朝代人们对皇帝的称呼,不可能称父皇,因为妾氏没这个资格)
2.太子妃面对皇后皇帝应该称呼臣,儿臣和臣妾这两个称呼从未正史中见过,只有《周礼注》说:“臣妾,男女贫贱之称。对太子应该自称妾,妾身,小妾。太子侧妃同。
3.太子妃对下人应该自称我,予或吾,从没在任何文献中看到本宫这个自称,应该和“哀家”一样,是出自小说戏曲。在清史中有出现慈禧下制令时,自称“予”,在便殿见群臣时,则称“吾”,很多时候也用“我” ,可以作为参考。太子侧妃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