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电影,从听说到期待到相遇到最终的喜爱,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
对的时间,对的心情,对的电影。齿轮的契合,有的时候是需要缘分的。
如果没有阿佳妮,我想我肯定不会喜欢这部电影——《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一部女人为爱疯狂的电影,一个放弃了尊严,离乡背井,追求爱情的故事。
然而,在我看来,这绝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更确切的地说,这是一个女人内心的挣扎与渴望,是一个人对于自身独立性的不懈追求。
阿黛尔,雨果的小女儿。
她有一个伟大山峰一样的父亲,因此,她的名字前面,会出现另一个人的名字,永不磨灭。
丽奥,阿黛尔的姐姐。
19岁时死于溺水,深爱她的丈夫也随之殉情。这是阿黛尔生命中另一座高峰,爱情的峰,千辛万苦,却无法翻越。
小小的阿黛尔,敏感的阿黛尔,想要被人爱的阿黛尔。她在这种巨大的传奇式的阴影中迷失了自我。
姐姐死了,她成了家里唯一的女儿。
爱,终于落在她的身上。
可是,是真实的么?
人们忘不了的是那个拥有完美爱情却早早离去的丽奥。她的遗物——美丽的衣服,她的死亡——致命的沉溺纠缠着永远的羡慕与嫉妒,统统变成了妹妹的梦魇。
阿黛尔,阿黛尔
是一个人的女儿,是一个不受宠爱的女儿。
就好像,可以随时被抹去的痕迹。
她要确定自己,寻找自己
“这真是不可思议,一个年轻女孩子,漂洋过海,从老家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只为了跟她的爱人在一起,这我能办到。”
这是她的宣言,是她对自己的力量的表现,而爱情,只是这旅程的载体。
漫长的,执着地追寻之后,她终于被自己疯狂的无人回应的爱所吞噬。
于是,在遥远的他乡,当她与那个她爱的人擦肩而过时,却再也认不出他了。
影片的最后,经历了漫长的遗失灵魂的岁月后,她最终还是葬在了自己父亲的身边。
消失在历史中的一段传奇,只有远远观望时,才会觉得美丽,也才会觉得不那么哀伤。
——————————————————————————————————————————————————----
回头说说我喜欢的阿佳妮。
《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罗丹的情人》、《玛戈皇后》。
三部电影,三个美丽又疯狂的女人。
有人说阿佳妮是本色演员,出演的总是同类型的边缘女人。
如果换个角度来看,也许,这样的角色,除了阿佳妮,真的很少有人能够胜任。
某次从北京坐夜车回太原,深夜看三联周刊,其中一篇介绍一位去逝的著名摄影师。他有一个美丽到接近完美的姐姐,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疯了。这对于摄影师来说是深入骨髓的记忆,于是,他终生追寻的主题就是美丽与疯狂。
也许,这真的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而阿佳妮,就是被上帝派来诠释这个命题的。
1974年,也就是《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开拍的前一年,特吕弗写信给阿佳妮,说:“你是个不同凡响的女演员。除了让娜·莫罗之外,我从没如此迫切地渴望把一张脸固定在胶片上……”“单是你的面孔就能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单是你的目光就能创造出戏剧性的氛围。你甚至可以演一部没有故事情节的电影,那就是一部关于你的纪录片,它将可以与任何一部故事片相媲美。”
我想,这是一个导演能够给演员最高的赞扬。
也是对阿佳妮的评价中,最极致的了。
伊莎贝尔·阿佳尼1955年出生于巴黎郊区一个小镇上,母亲是德国人,父亲是阿尔及利亚人。1969年,年仅14岁的阿佳妮利用暑假拍摄了自己的银幕处女作。1974年时,她收到了著名导演特吕弗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说:“你是个不同凡响的女演员。除了让娜·莫罗之外,我从没如此迫切地渴望把一张脸固定在胶片上……”阿佳尼深深吸引他的,正是那种闪电般明亮夺人的气质和风韵。特吕弗一眼相中年仅19岁的阿佳尼是扮演因爱成狂的阿黛尔·雨果的最理想人选,想不到的是,阿佳尼竟然将特吕弗拒绝了,于是特吕弗又在给她的第二封信中写道:“单是你的面孔就能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单是你的目光就能创造出戏剧性的氛围。你甚至可以演一部没有故事情节的电影,那就是一部关于你的纪录片,它将可以与任何一部故事片相媲美。”这些话最终打动了情深情惑的阿佳尼,并使她因此而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女演员的提名。
在影片的最后,阿黛尔伫立在海边,长发飘飘,裙倨飘飘,阿佳尼的脸叠映在银幕上,海水在她身后荡漾。她直视着我们,痴迷而执著地对着镜头说:“千山万水,千山万水,去和你相会,这种事,只有我能做到!”
关于这一幕,毛尖儿曾在其书中不惜笔墨地评论道:“这个镜头可能是电影观众有史以来所承受的最狂热的一次注视。阿佳妮直直地从银幕上看着我们,她急促的语气令人喘不过气来,她疯狂的美令人心神俱碎,这个镜头对观众是一个考验,因为阿佳妮癫狂的样子强烈地召唤着我们的加入:或者留在一个安全的地方老去,或者进入她的王国,燃烧。特吕弗根本不用担心电影的写实问题,他把阿佳妮的私语放大到呐喊的地步,而观众得自己决定去留,或者分担角色的运命,或者闪开……” 看到此刻,你确定你闪得开吗?你确定你躲得开吗?
曾有影评家评说:“不知当年特吕弗拍《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时用的摄影机还在不在?因为承受了阿佳妮那样注视的摄影机玻璃即使不疯狂,也一定是碎裂了。”
那个女人着白衣,伫立海边微抬下巴,眼神痴迷狂热却坚定执着,“千山万水,千山万水,去和你相会,这样的事情只有我能做到。”片尾最后出现她的身影,风灌满了她的衣袍,然她毫不在意,如此的决绝与执拗,一开始就具备了蛊惑人心的力量,也预见了最后的悲剧。
是的,我相信,这样的事情只有她能做到。阿黛尔•雨果。她是维克多•雨果的小女儿,却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她嫉恨姐姐丽奥夺走父母的爱,在姐姐溺水身亡后她不停地做噩梦,像是中了咒。她活在父亲的光环,或者说是阴影下,她敏感,没有安全感,她渴望有人来真正爱她,把她当作唯一。在她最单纯浪漫的年纪遇到英俊的上校,受到他的追求、引诱(而那不过是浪荡公子一贯的手腕),甚至失了身,她告诉自己她爱他。并且不顾一切飘洋过海也要嫁给他。固执地已然病态。疯狂。
她出没在他的四周,在窗外看他与其他女人做爱,脸上浮现莫名的笑。她付钱给妓女,让她服侍他整个晚上。她不惜牺牲自己的名誉,假扮自己怀孕,阻止他的婚姻。她的母亲死在另一个地方,而她不管不顾继续追随他至非洲。只是可悲的是,他始终如弃旧履般躲避她,甚至厌恶。
终于有一天,当他出现在她的面前,她丝毫没有认出他,冷漠的走开。长期的颠沛流离加之精神压力完全把她击垮了。她回到父亲身边,在疗养院里度过了她的余生。一代文豪之女,静悄悄地死去,竟无人知晓。
我常常想,如果不是伊沙贝尔•阿佳尼,如果不是阿黛尔•雨果,如果不是维克多•雨果时代,影片或许没有如此大的感染力。在片中,她不是慵懒高贵的玛戈皇后,也不是迷乱激烈的卡蜜尔,她是受爱欲煎熬痛苦不堪的阿黛尔•雨果,她的身上有那个时代的烙印——高贵,执着,她不会违背自己的个性做事,个性是她始终捍卫的高贵。然而那段近乎病态的感情,完完全全燃烧了自己,也灼伤了身边的人。
法国人果然是世上最浪漫的民族,爱情甚至可以成为一项事业,一个信仰,至死不渝。我静静看着阿黛尔•雨果如何在这项事业中凋零,败落,已不再觉哀惋心痛。有些人的一生注定是要为传奇做诠释,为悲剧做注解。他们的爱总有一种扑向黑暗与毁灭的欲望。而这种黑暗与毁灭的终极有着绝对的美丽,绝对的力量。不要问值不值得。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哪怕最终如《密西西比美人鱼》的片尾,“爱是忧伤……爱是受伤……爱是不快乐”,德诺芙和贝尔蒙多悲伤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