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的争议很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如题所述

《摔跤吧!爸爸》改编自真实故事。片中男主角是印度国家摔跤冠军,本来很有希望在国际比赛中夺取金牌,为国争光,因为经济原因不得不放弃,退役后回乡下挣钱,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他寄望于妻子能生个儿子,子承父业,可惜一连四个孩子都是女儿。这位父亲以为自己的梦想再不能实现,一次偶然的事件,发现自己的两个女儿很有摔跤的天分,遂以“魔鬼”方式训练她们成为职业摔跤手,经过非常艰辛的努力,女儿最终为国家赢得金牌的故事。

影片上映后,获得大量好评,但也存在几点争议。

    认为父亲将自己的梦想强加于子女身上是强权行为。

    认为父亲对女儿的体能训练过于残酷,近乎虐待。

    认为父亲极度专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例如,剪掉女儿头发,令她们受到全村人羞辱,心理可能产生创伤。

    认为父亲唯金牌论。

在我看来,影片三观其实并没有问题,所以会产生争议,原因可能有两个:

1.国内公映版删减了18分钟……

2.观众在看片过程中不小心睡着了……

国内公映版的上半部,摔跤爸爸令女儿每天5点起来,进行高强度的体能训练,面对她们的抱怨,他没有表现出一丝犹豫或心疼,简直不像亲生的。但在完整版中,当女儿们疲惫不堪睡着了,父亲半夜起来给女儿按摩时,他感到了深深的自责与困惑:是否自己配做一个父亲?当妻子担忧汉子般的女儿将来可能没人肯娶时,完整版里的父亲是这样回答的。他们没有资格来挑选我的女儿。这与影片最后,父亲在女儿决赛前鼓舞她的话,遥相呼应——这分明是鼓励女性权益而非专制父权的电影!

但是因为删减的原因,让很多人以为这部电影宣传的专制父权的,引起了争议,看看完整版的会发现根本不是,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值得观看

求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7

围观了《摔跤吧!爸爸》有关父亲的争议。比起用印度的惨淡现实来为之辩解(尽管确实有道理),我倒觉得不如坦然承认电影里他的所作所为确实有其局限性和不完美,但这丝毫无损于他的抗争的伟大。 阿米尔汗也解释了父亲的进步性,不在于是否强迫孩子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在于意识到女儿也能有所成就。 而且是最大的成就。

最让我感受到这一点的是父亲送女儿来到大学后,低声下气地请求教练多关照一下吉塔,因为他相信她能为印度赢得金牌,而教练只把这看做笑料(因为之前从未有人做到过)。 很难说这有多么震撼。这相当于你以优异的竞赛成绩从农村考上了清华物理系,当年没钱念不起书的你爸跑到院领导办公室用一口方言说,老师啊我真的相信我闺女能为中国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坚信女儿有着不可思议的潜能,并为之面临着全世界的不理解。 而让他与那些痴心妄想的人不同的是,他也一直在用“世界冠军的父亲”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亲身去与偏见和物质条件的困乏斗争,为女儿赢得那一个个来之不易的可能性。 无论女儿是在辉煌还是低谷,他对她的信任从来都没有变过。

这种精神放到中国也是稀缺的。社会对杰出女性的判断标准总是不同于而且往往是低于男性的,比方说: “女孩就不要做太辛苦的工作了,漂漂亮亮就行。” “你以后能有个稳定的工作能养活自己就好。” “早点结婚,过了三十岁你就不值钱了。”

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声音是: “女孩子也要能吃苦。” “就算数理化很难,你也不能随便放弃。” “如果你想成为一流的科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工程师/程序员/老师/医生/创业者,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支持你。” “不要拘泥于琐事,多想想大事。” “不要放弃你的梦想。”

——你也可以成就最辉煌的事业。

第2个回答  2019-08-07
印度的《摔跤吧!爸爸》讲述了一个父亲培养自己女儿成为摔跤摔跤冠军的故事,让女儿突破了当地传统文化,争取了女性更多权利,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励志的,个人教育和公立教育有冲突,在其他国家也是存在的。每一个世界冠军都是付出了很多血汗,不断提升自己,如果很容易就成为世界冠军,那就可能是起点太低了。估计也没几个人有这种幸运吧!
第3个回答  2019-08-08
爸爸把自己的梦想放到孩子身上,但是爸爸对孩子又确实是真爱,所以有争议
第4个回答  2019-08-06
最大的争议就是私人教育和公立教育的质量问题,一般普遍认为还是公立教育的质量更好,而这部电影反其道而行之,得不到很多人的认同,所以争议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