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何以为家》有什么感触?

我们生在这和平的年代,其实不是很能体会影片中主人公的经历,大家有什么想法呢?

电影的开始,十二岁的小男孩声称自己要控告他的父母,我大概能猜到剧情,然而,接下来的电影还是让我有很大的感触。

“因为他们生下了我。”

由于家里贫困,赞没有上过学,但是从他看小车那渴望的眼神,可以看出来,他内心深处的向往。赞的妈妈用“上学能从学校带一些衣服面包回来”这样的说法来获取赞的爸爸的同意。可是电影中还有这样的画面:当赞渴望的看向校车时,看向背着书包回家的同龄人时,却能听到这样的话,“他为什么不用上学,我也不想上学。”

我想在赞的心里,恐怕对世界充满了失望吧,世界是如此的不公平,每个人生来就不一样,所以他才想控告他父母生下了他,还要继续生下更多的孩子,他们都有着相同的,卑微的命运。

一开始,我对赞的印象很不好,年纪那么小,性格十分桀骜,侵略性的话语常常挂在嘴边。可是慢慢的,我对他改观了。

他真的足够懂事,足够让人心疼。一开始,店长给他一些吃的,让他带回去给他妹妹,他却偷偷的在路上将吃的丢掉了。我以为是因为嫉妒,其实不然,妹妹毕竟年纪小,小女孩也容易上当受骗,很容易被这些东西给打动,赞看透了店主的人性,所以将这些东西丢掉。

当他妹妹来了初潮的时候,他偷偷带妹妹洗裤子,偷来卫生巾给妹妹用,他还那么小,真的让人惊讶于他的成熟与懂事。两个小人儿牵着手走在回家的路上,一切似乎又透露着美好。可是后来,还是被妈妈发现了。当他妈妈想要将妹妹嫁给店主时,赞甚至想偷偷带妹妹走,但到底还是来不及。

泪点很低的我,在这部电影中哭了很多次。主人公几乎全程丧着脸,只有最后拍身份证照片的时候,在摄影师的要求下,勉强笑了一下。

可是,他笑了,我,却哭了。

这世上有“爱你三千遍’的父爱,却也有被生活压制几近磨灭的父爱。前一种令人感动,后一种值得同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16

很压抑。
赞恩那么小,却被生活逼迫成了和身体身搞不符的一个小大人。他热爱家庭,关心照顾妹妹,他不怕苦累,为这个贫穷的家庭奉献着。
这是一个家庭的不幸也是那个国家的悲哀。赞恩的父母可恨也可怜。他们没有这个能力为什么要生那么多的孩子。可是他们也是受害者,他们只是长大后的赞恩。


赞恩虽然坚强的如同一个小大人,但他本质还是个孩子,还未成年,没有上过学。他需要安全感,可没有人给他安全感,他尽一切能力保护妹妹,却人小力弱。他很懂事,内心善良,却被环境逼迫到用刀捅人。
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这是个恶性循环不是希望。

第2个回答  2019-07-16

我觉得我们还是可以体会到主人公的无奈和悲哀的。
每次我看一遍《何以为家》我的内心就煎熬一次,我同情那些弱小的孩童,也痛恨那些不怀好意的成年人。


我很赞同小孩在律师的帮助下起诉自己的父母,确实是,父母不能只管生小孩,而不管养小孩。这也给我们很多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年轻人和已经步入婚姻,正在准备要小孩的父母提了个醒。孩子不是只要生下来就可以了,我们在生孩子前一定要考虑到我们有没有能力把他们养好,如果没有就请不要着急要小孩。没有扶养能力选择省小孩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害了自己和家庭也害了无辜的孩子。
请每个父母记住,孩子要生更要养,生了就要对他们负责!

第3个回答  2019-07-16

看完《何以为家》后,感触颇深,以前听多了孩子是爱情的结晶这样的话,不知不觉都信以为真了,而忽悠了小孩会带给成年人的责任有多大。看完之后,让我更加坚信,若不能给孩子足够的爱,舒适的生活,就不要让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小孩不应该在还不懂事的年龄就承担原生家庭的贫穷压力,让小孩无义务的照顾家庭。

让出生后的小孩过着吃不饱,读不了书,被家暴,被责骂,见不到父母,并且还要担当家里的生活主收入是不道德,也是父母不够有责任心的表现。想用小孩来换取自我的生活条件的改善,将刚成年十一岁的小孩贩嫁与一个小商贩大叔,与那些被人谴责的人贩子没有什么区别。在此警戒自己,一定不要为了一些其它的原因,比如婚姻等去要小孩,一定是要自己真的喜欢小孩,有了那份做父母该有的担当再考虑要小孩。

否则会给小孩带来无尽的伤害,这种伤害是永久的,是会影响小孩一生的。说到底没有不爱孩子的母亲,对我来说最扎心的不是小孩控诉自己的父母生下了他,而是黑人女性为了凑够钱能够办一个身份证明,去卖头发的路上,迎着镜头的是她的背影和一只夹着尾巴的母狗。这只母狗不就是这个黑人女性吗,为了孩子懦弱胆怯又不得不坚强的活在这个世界上,人类果真是复杂的动物,叙利亚难民也真的是。

试想一下,如果有法律可以让孩子告自己的父母生了自己,会有多少父母会被告,这个数字无从得知,只是我认识的人一定会有。我去年听别人告诉我说她同事的表姐要借钱生孩子,我当时表示不解,并且莫名开始痛苦起来。中国不像黎巴嫩那样,或许这位表姐的孩子不会像赞恩那样流落街头,但是又会好到哪里去呢,社会有些奇怪的观念就是有了孩子人生才圆满,或者养儿防老,养不起就别生吧,别为了让自己人生过得圆满而让孩子过得如此凄苦,生而不养,养而不育,何以为家。

第4个回答  2019-07-16
昨天去看了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作为一个妈妈,我心里的痛难以用言语来表达。这部电影更多的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天下之大,别人的苦难,我们终究难以感同身受,然而为人父母,孩子的苦痛才是最撕扯天下父母的心。刚生宝宝的妈妈见不得任何宝宝受虐待,感觉那受虐待的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恨不得把电视关掉。这种父母对孩子的感同身受,才会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何以为家》这部电影,理解小主角赞恩对自己父母的控诉——“我要控诉我的父母,控诉他
1. 我要控诉我的父母,你们为什么生下我
《何以为家》被赞是“眼泪收割器”,历时5年创作完成,全部用非专业演员,电影基本上采用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了一位12岁的黎巴嫩少年赞恩的成长过程,其中呈现了很多中东地区贫民窟里不为人知的困难,包括没有身份证的穷人流离失所的生活、11岁的新娘嫁给大叔后死亡、黑人妈妈没有身份证被拘留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孩子等等悲惨情节。整部剧看下来,如同在看真实版的“悲惨世界”,影评人史航更是直接用黎巴嫩诗人纪·哈·纪伯伦的箴言点评,“珍珠就是痛苦围绕沙粒建造的庙宇”。 片中用大量写实的镜头表现赞恩生活的逼仄肮脏的环境,爸爸妈妈用破旧的床单遮起来,夜里他们在旁边做爱,隔壁便是五六个孩子蹬着眼睛听,12岁的赞恩懂事地捂上弟弟妹妹的耳朵,嘱咐他们睡觉吧。赞恩最爱他11岁的妹妹萨哈,当他看到萨哈睡过的床单上有经血后,便主动去商店偷卫生巾给她用,还教她怎么垫卫生巾,并告诉萨哈一定不能让妈妈知道,因为,一旦父母知道她“开花”了,便会把她卖掉。赞恩虽才12岁,但他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恶意,并执着地保护他爱的妹妹。然而,他毕竟是个孩子,他的妹妹萨哈还是被卖给了比她大的多的杂货店老板阿萨德,不久后因怀孕大出血而死亡。 看这部剧胸口闷闷的,像是想要寻找出口而始终不得的沉闷。但对于别人的苦难,我们只能说是同情,正像王源说的:“每个人都有别人不懂的
2. 如果你把我生下来只是为了把我遗弃、虐待、辱骂,那又为什么要让我来到这个世上?
真正变得非常刺痛,是那对黑人母子的出现。
那位黑人妈妈身上有太多母亲的影子:她身上承担着生活的重担,她要工作养活自己的家庭和孩子,需要在工作的间隙用挤奶器给年幼的孩子挤奶;即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