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缉犯人时的画像根本不像,为何还是能够认出来呢?

如题所述

在古代,普通老百姓没有身份证,但是官员们则有了身份证的雏形:

1、隋唐时期的“鱼符”

“鱼符”的出现,是古代最早的政府官员身份证的雏形。其形状为鱼形,两瓣,丝线穿,挂载腰间。

或金属制成,或是木制。上面的内容包括姓名、衙门和官员的品级。也就是对应我们现在的名字、单位和级别。还别说,最主要的成分都有了,比我们现在的身份证还全,类似我们单位的工作证。

后来,高官的“鱼符”开始用黄金、银、铜等金属做成,分别象征着身份的高低,用黄金身份最高,其次是银和铜。

2、唐朝开始用“龟符”

武则天篡权后,大周过开始改用龟符。比如金龟婿,就是一个高级别的象征。

3、明朝的“牙牌”

明朝时,“牙牌”出现。用象牙、兽骨、金属等制成的板片,其实际用途与“鱼符”没有什么区别,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卡片式身份证已经非常接近了。

4、清朝的“腰牌”

清代出现“腰牌”,含有“姓名”“年龄”“单位”“职业”“官衔”等,高级的还有头像,防止被别人冒用。

清代,皇帝如果想要哪位妃嫔陪睡,则由敬事房太监将众多妃子的“箭牌”统一放进一只银盘内。皇帝看中哪个妃子,就将其“牌”翻过来。

二、普通老百姓的“身份证”

普通老百姓没有所谓的什么“符”,什么“牌”,但也有临时的“身份证”比如“路引”、“门券”,比如在乱世,老百姓要出远门,那么就要有这么一个东西,以证明自己的身份。

明朝初年,如果要出村,得开“路引”,没有“路引”抓住就被充军。想住店要用“路引”,过关卡也要用“路引”。

“保甲制”的出现

北宋的“保甲制”通过户籍编制来统治人民的制度,若干家编作一甲,若干甲编作一保。保设保长,甲设甲长。

联保就是各户之间联合作保,共具保结,互相担保不做通共之事,就是1家有"罪",9家举发,若不举发,10家连带坐罪。

凡遇盗贼、逃人、奸宄窃发事故,邻佑即报知甲长,甲长报知总甲,总甲报知府州县卫。府州县卫核实,申解兵部。若一家隐匿,其邻佑九家、甲长、总甲不行首告,俱治以重罪不贷。

这与我们现代贷款相互担保有些类似,没事则以,有事大家都一起承担。

三、古代通缉犯人的画像起什么作用

古代通缉犯人的画像可以起到如下作用:

1、通告

每当官府通缉犯人的时候,会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贴上多张通缉令,也就是告示。起到的作用首先是通告天下:某某犯人,因为犯了什么事,而被通缉。并告诉老百姓有个犯人或许就在你身边,现在流窜在外,大家要小心,并密切留意犯人的动向。

所谓人多力量大,犯人说不定在哪个时候就会被人看到。

2、描述主要的特征

通缉令上会有一个通缉犯的头像,虽然不是很像,但是最明显的特征肯定是有了,大家留意一下其胖瘦,脸部特征,发型等等,就会掌握一个八九不离十了。

3、悬赏与惩治

通缉令上通常还会有悬赏的金额,而且数额巨大,足以引起老百姓的提供犯人信息的诱惑力。而且还有会惩治的作用,如果窝藏或者知情不报者,会严惩。

四、虽然通缉令上的照片不像,但是为何还能认出来

由于有了上面的简单的介绍,抓住了犯人的主要的特征,还有重赏重罚,再加上“路引”,保甲制等的约束。而且如果某村来了一个生面孔,大家都会特别警惕。毕竟村里流动人口不多,家家户户都很熟悉,来了生人,谁会不注意呢?

而且在那种情况下,犯人住店都困难,吃饭都会被老百姓所注意,所以,不久就会被抓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4
第一点是悬赏,每个画像上基本都有标明悬赏金额,为了这些,肯定会有人愿意检举揭发,
第二点是当时的一些身份证明的制度,通过查这些身份证明的东西,可以查到一些嫌疑人。
第2个回答  2020-10-24
因为在古代人口管理方面有一定的规则,一般外来人口一看就会认出来,所以画像即便很不像,也能够认出。
第3个回答  2020-10-24
因为古代的人相对来说长相还是很独特的,虽然画像画的不像,但是相对来说他的五官还是很细致的,很容易让人分辨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