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青岛发展这么快呢?

如题所述

以全球视野谋划青岛发展蔚蓝色的海水,一刻不停地拍打着海岸。在抵御太平洋彼岸发生的金融海啸冲击、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过程中,青岛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下。 青岛,正处于一个全新的战略机遇期:通过化“ 危” 为“ 机” ,产业在加速升级,发展方式在悄然转变,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路径更加科学清晰。 5月13 日,青岛市委召开十届六次全会,深入分析当前形势,进一步坚定信心,明确目标。“作为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青岛要继续彰显和增创开放优势,必须构建面向全球的集聚生产要素和释放发展潜能的战略格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分得更多利益。”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阎启俊说。 在世界坐标系中确定发展路径 要在世界舞台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首先在国内、省内要有所作为。作为省委、省政府着力打造的全省经济龙头,青岛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九,在全省乃至国家发展大局中占有重要位置,“青岛强则半岛强,半岛强则山东强”。在经济全球化日趋加深的今天,青岛要有更大作为,必须跳出青岛看青岛,从世界坐标系中确定自己的发展路径。 确定发展路径,最核心的是要准确定位青岛的城市功能和发展目标。经过多年发展,目前青岛外资企业密集、外籍人口众多、对外交流活跃,已经具备成为国际化城市的条件和潜力。在充分吸收借鉴国外同类城市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青岛市着眼于保护母亲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制定并实施了“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着力在环胶州湾500 平方公里的区域打造国际顶级水准的现代化新型城区。 青岛市社科院研究员、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郭先登说,看看国际上一些拥有海湾、地理条件和青岛相似的城市,大都是拥湾发展,比如孕育了硅谷的旧金山湾,还有纽约湾、东京湾、香港的维多利亚湾……拥湾发展,能够使青岛的海岸线、海岛、海湾与陆地的连接得到充分的经济开发空间,各种城市空间资源紧密结合。 在这一全新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中,未来的青岛城区将环绕胶州湾多点展开,形成“一主三辅多组团”结构,胶州湾将成为青岛美丽的内湖。目前,环胶州湾一带的建设大幕已经拉开,一大批重点突破项目正在进行。 海底隧道、 跨海大桥及接线、环胶州湾高速公路市区段拓宽改造和地铁等重大工程,在胶州湾周边构筑起了快捷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是“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前提和关键所在。随着100多家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老企业陆续搬迁胶州湾沿岸,青岛加强了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污管网的建设改造和污染源治理,加快环湾湿地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规划水平决定城市发展水平。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青岛在“ 环湾保护、拥湾发展”规划方面,瞄准的是世界一流标准。5月4 日,青岛市规划局面向全球发布招标公告,为青岛高新区的新城区生态城及循环经济发展寻觅规划高手。这是在向世界表明:未来青岛胶州湾北部新城,将是一个高端产业的聚集区、高端人才的聚集区、旅游休闲的度假区;环胶州湾的海岸线,将由原来的工业岸线变为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新经济岸线。 嵌入全球高端产业链 早在去年上半年,青岛就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了一系列“扩大投资、拉动消费,巩固市场、增加出口,税负减轻、信贷多放,稳定就业、扶困济贫,提高效率、服务企业”的政策措施,有效地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虽然青岛的经济外向度在全省最高,受到危机的冲击最大,但去年经济增速还是达到 13.2% ,迈上4000亿元台阶;今年一季度青岛经济总量增长 7.2% , 1到4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8%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其中重点支持和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70%和30% 。 投资结构的变化,是青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一个符号。今年的省“两会”提出,要建设以青岛为龙头的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这与青岛的经济结构调整方向不谋而合:青岛正在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结构由制造业为主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嵌入全球高端产业链。 青岛工业曾以家电、纺织、食品等轻工业为主,重化工是“短腿”。但现在随着汽车机车、船舶海洋工程、石化化工等产业的兴起,青岛工业正迈向重化工业阶段,这不但大大优化了青岛的产业结构,也为承接国际上更高水平的产业转移提供了平台,上汽通用五菱、大宇造船、森麒麟轮胎等大项目陆续落户青岛。 顺应全球产业发展的大趋势,青岛正在补的另一条“短腿”产业是服务业。“目前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已开始由‘制造转移’向‘服务转移’转变,青岛作为一个对外依存度很高的沿海开放城市,要更好地承接新时期国际产业转移,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占据高端,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青岛科技大学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雷仲敏教授说。 青岛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7000美元,为服务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加上良好的工业基础,优美的滨海资源和海港、空港等设施条件,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具有巨大空间和潜力。统计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去年青岛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1% ,增幅连续两年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 建设“行政成本最低的城市” 开放是青岛发展的“根”和“魂”,是最大的优势。青岛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增创开放新优势。 一座城市是否有活力,能否吸引外来资本,关键看这座城市商务成本的高低,而商务成本与政府效率、行政成本直接相关。青岛市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处处长尹鸿钧介绍说,青岛多年来体制改革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今年改革的力度更大: 3月,市行政审批服务大厅正式启用,有审批职能的50个市直部门全部入驻,优化政务流程,政府服务效率提速58% ;4月份,青岛又进行了第四轮行政许可事项清理,将现有的361项市级行政许可事项减至109项。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需要投资和消费双重拉动。青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相继组建了国信、城投、华通等投融资公司,保证众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为启动内需,青岛一方面加快医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使老百姓放心花钱,另一方面,创新工作思路,通过发放旅游消费券、外贸商品消费券、医疗消费券等形式,刺激居民消费,取得明显效果。 青岛市还通过讲座、培训等多种形式,引导各级干部拓宽视野,善于在开放环境下开展工作,增强与国际人士、境外客商打交道的能力,学会按国际惯例办事,将自己的工作置于全方位开放的环境中,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使更多的先进要素进入青岛,将更多的知名品牌推向世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15
政策好 地角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