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不听话的娃网络用语叫什么?

如题所述

别随便定义“熊孩子”!专家指出要分清好动和多动

一、熊孩子的含义和现状

熊孩子,常形容调皮捣蛋、无法无天的孩子,岁数小、不懂事,并且暂时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近几年来,随着网络媒体上曝出的不足十岁的小孩在电影院、餐厅等公共场合乱跑乱跳、大吵大闹,在飞机火车上哭闹尖叫、乱踢座椅等事件增多,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讨厌小朋友,甚至将一切不听话的孩子定义为“熊孩子”。一旦类似事件在网上传出并持续发酵,评论区里也经常能听到这种评论声音。

确实如此,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熊孩子”来形容那些“不乖的孩子”,尤其是在公众场合,这种现象更是会被放大。似乎只要不符合大家心目中乖孩子的形象,就统统可以被划为“熊孩子”的队列。

现在,“熊孩子”也越来越被看作是一个不受待见的群体。为了远离“熊孩子”的困扰,有些商家还做出了相应的对策,甚至还趁机推出了“熊孩子服务”。比如,在淘宝上就可以搜到8元保一整年的“熊孩子险”,未满17岁的少年儿童打碎了商场的花瓶或者学校的玻璃都能获赔。还有在一些飞机和火车上也推出了机舱或车厢的“安静区域”。乘客只要花比普通舱贵上40%的费用,就可以确保坐在自己身边的人都是年龄在12岁以上的乘客。

但是,仅仅是因为小朋友在你睡觉时说声音大了点吵醒了你,还是因为得不到喜欢的玩具而伤心大哭打扰了你与朋友的交谈,或是因为有客人来在餐厅聚餐而兴奋尖叫、乱跑乱跳...…这样的谈“熊”色变未免也有点片面或夸张。不管小朋友是不是因为被一个没有摆好位置的物品绊倒了打碎了花瓶,还是因为好奇而伸手触碰物品,或是因为身体不舒服的原因在公共场合哭闹,不分原因地先给小朋友安上一个“熊孩子”的称号,不问青红皂白就给他们贴上一个“被惯坏了”的标签,或许也有点片面。可是,“熊孩子”真的有那么“熊”吗?请不要随意地给孩子乱贴标签!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熊孩子”呢?

二、好动和“熊孩子”不是一回事

多数受访者认为,“熊孩子”往往没有规范意识。

有个两岁男孩的李女士说,“在没有小孩前,我就很喜欢那种安静、老实的孩子,觉得只有听话、不爱动的孩子才是正常的,反之,好动、爱哭闹的就都是‘熊孩子’”。而有了孩子后,她的想法又有了很大转变。她认为仅凭是否爱动、是否爱哭闹来划分是不是“熊孩子”,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不正确的。因为自己的宝宝就很爱动,也经常犯错,所以她知道爱动的小孩犯错误的几率会大些。李女士认为自己孩子算不上是“熊孩子”,因为她和家人会有意识地引导,建立孩子的规范意识。她并不认为好动就是“熊”,只有那种不讲道理、胡来一气的才是“熊孩子”。

儿童的问题从来都不能一言以蔽之。在王女士这个准妈妈看来,多数小朋友普遍活泼好动,好奇心重,模仿能力强,犯错和闯祸在所难免,这或许是孩子的天性。孩童时期的小朋友,有时候确实很难分清事物的好坏、对错。再加上小朋友没有像大人一样的自制力,所以就需要家长管控。尤其是不满5岁的小朋友,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是非观,经常就会出现吵闹、听不进去道理的行为,算不上“熊”。背上“熊孩子”的标签,实在是冤!“是不是‘熊孩子’,家长引导很重要!”王女士强调。

单身的刘先生则认为,“熊孩子”往往是没有边界感的小孩。而这种边界感的模糊,是家庭教育缺失所导致的。而在幼儿教师王老师眼中,“熊孩子”就是说一百遍也不听,并且控制不住自己的小孩。

总的来说,多数受访者认为,从行为的角度上讲,好动的孩子并不一定是“熊孩子”。“熊孩子”往往是那些不分场合、不看对象,肆无忌惮地做一些不符合常规行为的小孩。此外,在受访者看来,“熊孩子”犯“熊”的背后往往少于约束教育。当孩子的行为已经影响到他人时,作为家长应该及时引导并纠正,而不是让错误的行为继续成为困扰,让别人避而走之。光靠打骂和训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并不能让他们的行为有所好转。建立孩子的规范意识才是关键。

三、好动与多动的区别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主任章依文表示,从专业的角度上讲,并没有“熊孩子”一说,而从孩子的行为上讲,要分清好动和多动。

章依文指出,好动是儿童的一个特征表现,因为每个孩子性格不同,活动程度也不一样,所以这种特征表现在每个孩子之间会有所不同,表现在行为上会略有差异。从专业角度上讲,好动的孩子活动程度比一般普通的孩子要高一点,他们多表现为喜欢拆东西、上窜下跳、人来疯,或者话特别多,闲不下来等。不可否认,好动的孩子精力更旺盛,活力更充沛,性格也更加开朗活泼。加上他们多数时间都是在活动中,大脑发育更加健全,智商也更高一些。换言之,好动的孩子,“小脑瓜”往往比那些不爱动的孩子更聪明一些。

话又说回来,虽说好动的孩子精力旺盛,喜欢跑、跳,尽管他们动的程度比较大,但一般还是会看场合、看对象、分时间,也会注意程度。他们也知道在什么场合可以动,在什么场合不应该动,例如课堂、影院、书店等地方可以约束自己的行为(放慢行走步伐、减轻说话音量,保持不动等),一般还是有约束力的。这就像受访者说的好动的孩子并不一定是“熊孩子”,因为这些孩子还是有自控能力的,只不过性格活泼一点而已,不需要过度压制。对于好动的孩子,她建议家长和老师,应该接受并尊重他们的特性,不要刻意去改变。

而对于大家眼中讨人厌的“熊孩子”,抛开家庭教育的缺失不说,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得没有边界感。这类孩子往往只图自己高兴,而且行为过度,不能自控。这种现象在多动的孩子身上是有所表现的。章依文介绍,多动的孩子,往往不看场合和对象,会做些和年龄特征不符的事情,经常还会做出一些不礼貌的或者异常的行为,例如摔别人东西,看到别人摔倒拍手叫好,或者是在安静的场合大吵大闹等。并且是没法控制自己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如果多动程度异常严重,孩子的这种表现很频繁,已经影响到生活、学习和交际,那么这个孩子就可能患有多动症,这个要进行早期的干预。

四、如何教育好动和多动的孩子

那么,怎么教育引导好动和多动的孩子?章依文给出了建议:首先,不要限制孩子动;其次,家长可以设定一些活动规则,让孩子明白什么时候可以动,可以怎么动。尤其是一些动静皆宜的活动,比较适合这部分的孩子。每个活动时间不要太长,15到20分钟左右,交替进行。也可根据不同性格、不同年龄的孩子酌情增减活动时间、改变活动形式。她强调,不能像有些家长让孩子一两个小时的进行一个活动,这样对孩子来讲是为难的。

此外,对于有些家长希望通过一些安静的活动,比如钢琴、书法、画画,让好动或者是多动的孩子有所改变,章依文通过长年的临床经验来看,这个效果比较有限。相反,她主张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让他(她)先发泄掉能量,然后再让孩子做一些安静的活动,比如手工或者整理东西,效果会更好。

五、总结

确实,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性,不能一概而论地去对待犯错的孩子,更不能简单粗暴地给他们贴上“熊孩子”的标签。对待好动的孩子,不要束缚他们的天性;对于多动的孩子,尝试去花点时间,耐心引导;当然,如何教育真正的“熊孩子”,除了行为上的引导,最重要的还是家庭教育的反思,毕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05
一般都叫熊孩子吧。
熊孩子:常形容调皮的孩子,岁数小不懂事,并且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例如,看到小孩做了一些不可理喻的、带有破坏性的事情时,可以叹一句:“这熊孩子”。
当然孩子小不懂事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一称呼来源于北方,泛指那些惹人讨厌的孩子。
第2个回答  2020-04-05
叫“熊孩子”,像熊一样顽皮,并且不听话,总搞破坏
第3个回答  2020-04-05
家里不听话的孩子叫熊孩子。
第4个回答  2020-04-07
家里不听话的娃儿,网络用语叫做神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