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当时手中无兵,为何能够在35天就打败宁王的10万大军?

王守仁为何能够在35天就打败宁王的10万大军?

王守仁,就是我们历史课本上学到的“王阳明”,不过他并不是一个文弱书生,而是真正文武双全的牛人,他属于千古完人,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的神奇存在。他一生之中功绩无数,其中击溃宁王的10万大军靠的是虚虚实实的谋略。

一、虚张声势、巧妙离间

宁王朱宸濠想要起兵自立为王的时候,手上有精兵十万,而且收买了很多朝廷重臣。反观王守仁这里,他手上没有一兵一卒,但是王守仁丝毫不慌,他散布流言说朝廷的8万大军已经杀到,再加上周围省份合计24万军队,会过来围剿宁王。

接着王守仁又写了一封信,交代了24万大军的行进路线,部署方略,又言明宁王手下有卧底,搞的宁王疑神疑鬼,不敢轻举妄动。等于王守仁的一封信,就把宁王困在了他的老巢南昌。

二、围魏救赵、避实就虚

宁王等待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那24万大军根本不存在,于是就直接率领直接的10万大军出城,准备占领南京,自立为王。然而这个时候宁王已经错过出兵的最佳时机了,王守仁已经募集了8万“乌合之众”,有了一战之力。不过他们由贼盗、农民、衙役、流氓组成,战斗力十分堪忧,想守住南京根本不可能。

但是王守仁并不与宁王硬碰硬,他直接选择绕后偷家,直捣黄龙,带领自己的杂兵去攻打宁王的老家南昌。要知道这些临时组织起来的杂兵,想攻城是很难的,于是王守仁在攻城之前,就派人四处去散布消息:王守仁带着30万精兵攻向南昌了!

当时南昌的大部队已经被宁王带走了,剩余的守军听到这个消息吓得落荒而逃,等王守仁到达南昌,已经没有守城部队了,于是王守仁不费一兵一卒拿下了南昌,逼迫宁王回防。

三、围点打援、火烧连舟

宁王得知自己老家被端,如果不回防,就算占领了南京也没用,势必会被两面夹击,于是他火速率领部队回援。王守仁采取了围点打援的策略,他鄱阳湖设下埋伏,伏击宁王的援军。又设兵故意诈败,诱敌深入,让宁王军队进入自己提前布好的伏击圈,杀伤宁王两千人马。

被打懵的宁王彻底失了智,为了在湖面开战,居然效仿《三国演义》的曹操,下令用铁链把船只连起来,来了一个铁索连舟。王守仁看到这么好的机会,当然不会客气,于是赤壁之战在此时重新上演,他发动火攻,杀伤了宁王部队3万余人,擒获了宁王和他的手下,不出2个月便平息了叛乱。

王阳明,打破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概念,他是一个千古完人,也是大明第一牛人,他的一生影响了整个世界,他的思想至今还被很多国家传承和学习研究,也值得我们去敬重和仰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0

明代的牛人王守仁的一生可谓传奇,他作为一代儒生,军事造诣也相当出众,是历史上少有的儒将。曾经在无一兵一卒的情况下花35天就平定了宁王之乱。他之所以能做到,是因为在平乱之中他使用了正确的战略,先是使诈拖住宁王,不让他向南京进军,然后招兵买马,攻打宁王的“老巢”南昌,最后在决战中使用火攻的方法打败了宁王的10万大军。

宁王兴兵作乱,带着十万精兵,而王守仁手里无军队,正面作战是不可能的。但是形势已经很危急了,如果宁王这时候沿长江而下,攻占南京,他就有了和朝廷对抗的资本。如今拖住宁王出发的脚步才是最重要的。王守仁写了一封兵文,佯装自己有实力强大的军队。多疑的宁王果然担心朝廷有埋伏,就一直躲在南昌没有出去。

宁王中计,王守仁因此为自己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开始四处调兵遣将,很快军队人数就达到了七万多。虽然军队质量不太好,但至少人数不少。这时候,宁王才反应过来被骗了,开始浩浩荡荡向南京出发,在快到达南京时,却在离南京城很近的安庆碰壁了,安庆的知府死也不肯投降。这正是王守仁的机会,他趁机攻破了几乎没有守卫的南昌城——宁王的老巢。

宁王得知南昌被占领,迅速放弃安庆回南昌救援,双方在鄱阳湖相遇,展开了最后的决战。王守仁的手下在第一战就诈败,宁王的前锋暗自得意,结果没想到被乘胜追击,损失惨重。前两战宁王的军队都溃败,接着,他犯了一个错误,为了大队人马能够在湖面上展开,竟然将战船用铁索连起来。于是王守仁决定用火攻的办法,宁王的军队果然插翅难逃,士兵们大多被烧死或者溺死了。

第2个回答  2019-09-22
他和诸葛亮差不多,用的是空城计这种计谋,给敌人自己有很多兵力的假象。
第3个回答  2019-09-21
王守仁虚张声势,四处散布流言,说朝廷已经派出8万大军杀到。加上王守仁手中的8万大军(实际上当时他无一兵一卒),一共有16万大军前来攻打南昌。然后又写蜡书射进南昌城,离间朱宸濠和他的伪丞相之间的关系,让他们互相猜疑,举棋不定。
第4个回答  2019-09-21
因为他有卓越的军事理论和实践指导能力,然后他也很懂的运用兵法,然后很聪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