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综合标志

如题所述

在青海境内北祁连山金矿成矿的区带主要沿走廊南山南坡裂谷-岛弧带

、托来山洋脊蛇绿岩带(O1-2)火山岩系中的构造带(含韧-脆性剪切带、断裂破碎带)分布。冷龙岭带属走廊南山北坡(01-2)火山岩带的东延部分。

在走廊南山南坡裂谷-岛弧带喷气-火山成因类的铜-多金属矿床,受到火山岩系层位和火山穹窿构造的双重控制。与其伴生的金矿类型也受到同样地质因素的控制。但在以后的区域变质、韧性、脆-韧性、韧-脆性、脆性变形多阶段叠加改造过程中,含矿层位本身就是金的矿源层(包括多金属矿体),在扩容环境下存在中低温热液(广义的)活动,金便显示其地球化学行为的活泼性,造成金元素的重新迁移与富集。使得部分多金属矿体更加富集金;部分多金属矿体中的金则贫化,而在新的空间形成新的工业堆积金矿床(体)。如郭米寺地区中酸性火山岩构造蚀变带,特别是多金属矿化蚀变岩带、黄铁矿化蚀变岩带、中酸性火山岩—次火山岩集中分布带,则是最主要的地质构造综合标志(详见图1-5、图 4-1)。

区内火山岩系发育,分布于火山岩系中的黄铁矿化蚀变带数量多,规模大,其特征详见表6 1。

1.时空分布特征

黄铁矿化蚀变带主要分布在寒武系酸性火山岩分布区。其中1、2、4、5诸带分布在火山穹窿(短背斜)酸性核的近核翼部;3、6、7、8诸带分布在火山穹窿(短背斜)的翼部酸性火山岩向基性火山岩转换部位。郭米寺矿化蚀变带(3)和大柳沟—哈熊沟、铁矾沟矿化蚀变带(6)、下柳沟—弯阳河、下沟矿化蚀变带(7)、白柳沟蚀变带(8)于大柳沟—白柳沟火山穹窿(短背斜)的两侧翼分布。前者往东南延展,被晚古生代、中新生代等后生盆地沉积层所覆盖,实际延伸情况不明;后者实为断续相连的同一黄铁矿化蚀变带,总长度约18km。每一区段出现2~5条黄铁矿化蚀变带(图 6-1)。其次,在奥陶系(O1-2)基性火山岩系中零星分布。例如本研究区北部,统称为9号黄铁矿化蚀变带。

表6-1 蚀变(矿化)带宏观特征

图6-1 大柳沟—白柳沟黄铁矿化蚀变带纵向露头高程曲线图

1—矿体纵投影;2—矿化蚀变带露头线及编号;3—矿化范围下界线

2.控制因素

酸性火山岩带中的黄铁矿化蚀变带具有分布广、规模大的特征外,明显受区域构造控制的标志:①与区域构造线方向(NWW-SEE)一致;②基本产状为倾向NNE,与地层产状一致;③具有层控性,含矿层位的岩性组合具有相似性;④南北两酸性火山岩带(短背斜)呈斜列式。综上所述,黄铁矿化蚀变带为受早古生代早期裂谷带中双峰式火山盆地同源深部岩浆房控制的两个火山机构相关联的成矿活动的产物。是区域地质构造-岩浆演化,火山中心与层位联合控矿的结果。两酸性火山岩带的斜列式展布,可能与走向断裂右行走滑有关。

在大柳沟—白柳沟黄铁矿化蚀变带的西延拴羊沟地区,正是中酸性侵入岩(次火山岩)、火山沉积岩经历后生构造-热液强烈活动的地区,呈现出火山、次火山岩浆热液和多阶段构造变形作用控制的独立金矿类型。由于低硫型特征,地表氧化带彩色标志并不明显,而各种蚀变脉体密集,碎裂、角砾等构造标志较显著。

托来山蛇绿岩杂岩带具有特定的构造演化历史,是在洋脊扩张与增生洋壳不断消减的过程中残留下来的洋壳碎片混杂堆积体;是下地壳、上地幔物质被大量转移至地球浅表部的重要途径之一,为赋存于该岩系中的金元素成矿活动提供了深部来源和浅部就位的重要条件。含金构造蚀变岩带主要分布于蛇绿岩杂岩带基性—超基性岩体与基性火山 沉积岩的接触部位,容矿岩石主要为火山岩、火山-沉积岩,而非超基性岩体本身。其在纵向上断续延伸数十公里至数百公里。在横向上往往同时出现数条大致平行的构造蚀变带。由于其含有硫化物矿化,地表常呈现黄铁矿化蚀变带的一般特征,显示的氧化带色调比较单调,常见为带褐红色的土黄色。岩石呈现的热动力变形变质的特征较之赋存多金属矿床的黄铁矿化带更为强烈而明显。在托来山北坡产于中酸性侵入岩体的含金构造蚀变岩带主要显示糜棱岩化和长英质岩石的一般蚀变特征。

综上所述,不同的金矿化类型,可产于略有差别的成矿地质背景中,赋存于不同的时空位置里,由于金矿成矿的多阶段性,不同阶段不同级序的构造型式的参与,所形成的基本相似的构造蚀变岩带,它们是金元素获得不断富集的载体,是金矿地质构造的综合标志,同时亦是金矿最主要的宏观找矿标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