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的来历?

如题所述

1、铁拐李

先说铁拐李,铁拐李在民间传说中为八仙之首,有的书中称其姓李,名洪水,隋朝峡人,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则说他姓李,名玄;赵翼的《陔余丛考》中又说他姓刘。有说他是唐玄宗开元、代宗大历之间人。

《历代神仙通鉴》称,其原本一俊伟丈夫,善道术,会使导出元神法术,修练于砀山岩穴中,有次应师父老子之约,行“元神出壳”法术,赴千里之外华山,数日后回归,发现其尸体被其徒误焚,突见附近一饿殍,”即从饿殍脑门而入,神魂归壳后则成一蓬头卷须、黑脸巨眼,并且还跛了一只右脚的丑陋汉子。

2、汉钟离

八仙中名气仅次于铁拐李的是汉钟离。他在八仙中地位较高,特别是由于道教徒的吹捧,名声更大。元时,金真道奉为“正阳祖师”。有关其人物原型,约出现在五代、宋初之际。

《宣和年谱》、《夷坚志》、《宋史》等书都有他事迹的记载,只是后来讹为汉钟离,才附会为汉代人。《历代神仙通鉴》、《续文献通考》等书称,钟离权,复姓钟离,字寂道,号云房子,又号正阳子。东汉咸阳人,其父钟离章为东汉大将,其兄钟离简为中郎将,后也得道成仙。

3、张果老

张果老是八仙中年迈的仙翁,名“张果”,因在八仙中年事最高,人们尊称其为“张果老”,历史上实有张果其人,新、旧《唐书》有传,武则天时,隐居中条山,时人皆称其有长生秘术,他自称年龄有数百岁,武则天曾派使者前去召见,张果老佯死不赴。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恒州刺史韦济将其奇闻上奏皇上,玄宗召之,张果又再次装死,气绝很久才苏醒,使者不敢进逼。

4、吕洞宾

八仙中流传故事最多的当数吕洞宾,在道教中,全真道奉其为“纯阳祖师”,又称“吕祖”。历来大多数研究者均认为,吕洞宾姓吕名岩,唐末人。《金唐诗》、《词综》中都收有他的诗作。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洪迈的《夷坚志》及《集仙传》等书对其均有记载。

有说他是九江人,原为唐宗室,姓李,因避武后之祸,易姓为吕。他始名绍光,二十余年科场不第,遂罢举而纵游天下,后被钟离权点化成道。他是八仙中人情味最浓的一个,潇洒、风趣,为民除暴安良,斩妖除怪,还好酒好色。

5、何仙姑

何仙姑是八仙中惟一的女性,有关其身世说法不一。一说她是唐朝人。宋初《太平广记》引《广异记》称有“何二娘”者,是位以织鞋为业的农妇,后因嫌家居太闷,经常采集山果供众寺僧充斋。

一次,远在四百里外的循州山寺僧来罗浮山寺,称某日曾有仙女去彼山采摘杨梅果子,经查实那天正好是二娘采果的日子,再加之大家又不知二娘从何处采来这众多山果,便认为二娘即为循州山寺采果之仙女,从此二娘远近闻名。

6、蓝采和

八仙中有位玩世不恭,似狂非狂的行乞道仙,名叫蓝采和。南唐沈汾《续仙传》、宋初《太平广记》、陆游《南唐书》等书均载有他的事迹。其行为怪僻,贪杯喜唱,平时穿一身破蓝衫,一只脚穿只靴子,另一只则光着脚丫子。

更不近常情的是,夏天他穿棉衣,冬天却躺卧雪中而全身冒热气。平时他手持三尺有余的大拍板,一边打着竹板,一边踏歌而行,沿街行乞,他唱的歌很多,大都是触景而生,不仅令世人觉得高深莫测,而且颇具仙意。

7、韩湘子

普遍的说法,韩湘子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侄子,《唐书.宰相世系表》、《酉阳杂俎》、《太平广记》、《仙传拾遗》等书都有关于他的介绍。一称是韩愈侄孙,历史上韩愈确有一个叫韩湘的侄孙曾官大理丞。

他成仙的传说,最早见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书中称韩愈有一年少远房子侄,为人轻狂不羁,不喜读书,韩愈曾责怪他,他却能在七日之内使壮丹花按其叔的要求改变颜色,并且每朵上边还有“云横秦岭家何在……”的诗句,韩愈惊奇万分。还有说韩湘子是韩愈外甥,韩湘子其人物原型为韩愈的族侄,五代时即被仙化。

8、曹国舅

排名八仙之末的曹国舅,出现的时间最晚,流传的仙话也较少。其身世,说法大同小异,都和宋仁宗的曹皇后有关。

《宋史》有传,曹佾(,字公伯,曹彬之孙,曹皇后的弟弟。他性情和易,通晓音律,喜爱作诗,封济阳郡王,身历数朝而一帆风顺,年七十二而寿终。《神仙通鉴》云:曹国舅天性纯善,不喜富贵,却慕恋于仙道,其弟则骄纵不法,恃势妄为,曹国舅对其恶行深以为耻,遂入山修炼,遇钟离权、吕洞宾而收他为徒,很快曹国舅修成仙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9

1、八仙的事迹多散见于唐、宋时的书籍中,当时还没有形成“八仙”这样一个群体。真正集八人合称“八仙”的,是在元人创作的杂剧中。这些杂剧都并称八位神仙,但人名有出入,各家不尽相同。

2、马致远的杂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第四折末《水仙子》,以吕洞宾的口吻,依次介绍八仙道:“汉钟离权,现掌着群仙箓;铁拐李,发乱梳;蓝采和,板撤云阳木;张果老,赵州桥骑倒驴;徐神翁。

3、身背着葫芦;韩湘子,韩愈的亲侄;曹国舅,宋朝的眷属;则我是吕纯阳,爱打的简子愚鼓。”上述八仙,均为男性,没有后来所传八仙中的何仙姑,却多了个徐神翁。

4、自从明代吴元泰的演义小说《东游记》一书问世后,吴元泰排定了八仙的顺次:一、铁拐李,二、钟离权,三、蓝采和,四、张果老,五、何仙姑,六、吕洞宾,七、韩湘子,八、曹国舅。

5、这八仙的组成及排名次序,已经与后来所传八仙完全吻合,说明大多数人接受了吴氏的说法。八仙与道教许多神仙不同,均来自人间,而且都有多彩多姿的凡间故事,之后才得道,与一般神仙道貌岸然的形象截然不同,所以深受民众喜爱。

扩展资料:

1、八仙分别代表了男女老幼、富贵贫贱。一般道教寺院都有供奉八仙的地方,或是独立设置八仙宫,而神明庙会也有八仙出现。

2、八仙常出现在年画、刺绣、瓷器、花灯及戏剧之中,相传八仙也会定期赴西王母蟠桃大会祝寿,所以“八仙祝寿”也成为民间艺术常见的的祝寿题材。

3、民间戏曲酬神时,也经常上演《醉八仙》或《八仙祝寿》等所谓“八仙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仙 (古代神话人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5-15
1、八仙来历 
  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众说不一。有汉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始定为:铁拐李、汉钟离(钟离权)、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
  传说八仙分别代表着男、女、老、少、富、贵、贫、贱,由于八仙均为凡人得道,所以个性与百姓较为接近,晚近为道教中相当重要的神仙代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八仙宫,迎神赛会也都少不了八仙。俗称八仙所持的檀板、扇、拐、笛、剑、葫芦、拂尘、花蓝等八物为“八宝”,代表八仙之品。文艺作品中以八仙过海、八仙献寿最为有名。今西安市有八仙宫(古称八仙庵),其主要殿堂八仙殿内奉八仙神像。
2、八仙简介
  铁拐李
  铁拐李在民间传说中为八仙之首,有的书中称其姓李,名洪水,隋朝峡人,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则说他姓李,名玄;赵翼的《陔余丛考》中又说他姓刘。有说他是唐玄宗开元、代宗大历之间人,学道于终南山,一次元神出壳,没曾想肉身为虎所食,只得投身于一个跛乞丐。《历代神仙通鉴》称,其原本一俊伟丈夫,善道术,会使导出元神法术,修练于砀山岩穴中,有次应师父老子之约,行“元神出壳”法术,赴千里之外华山,数日后回归,发现其肉身被其徒误焚,突见附近一饿殍,灵机一动说“即此可矣。”即从饿殍脑门而入,神魂归壳后则成一蓬头卷须、黑脸巨眼,并且还跛了一只右脚的丑陋汉子。看来他是一位民间口耳相传,诸事附会而成的道家仙人。
  钟离权
  八仙中名气仅次于铁拐李的是钟离权。他在八仙中地位较高,特别是由于道教徒的吹捧,名声更大。元时,金真道奉为“正阳祖师”。有关其人物原型,约出现在五代、宋初之际。《宣和年谱》、《夷坚志》、《宋史》等书都有他事迹的记载,只是后来讹为汉钟离,才附会为汉代人。《历代神仙通鉴》、《续文献通考》等书称,钟离权,复姓钟离,字寂道,号云房子,又号正阳子。东汉咸阳人,其父钟离章为东汉大将,其兄钟离简为中郎将,后也得道成仙。而唐代确实有位叫钟离权的人,《全唐诗》录有他的三首绝句,并附有小传云:“咸阳人,遇老人授仙诀,又遇华阳真人,上仙王玄甫,传道入崆峒山,自号云房先生,后仙去。”他留世的诗题为《题长安酒肆避三绝句》,其中有“坐卧常携酒一壶,不教双眼识皇都”、“得道真仙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等句,还颇有一些“仙味”,当是一位好道之人。
  张果老
  张果老是八仙中年迈的仙翁,名“张果”,因在八仙中年事最高,人们尊称其为“张果老”,历史上实有张果其人,新、旧《唐书》有传,武则天时,隐居中条山,时人皆称其有长生秘术,他自称年龄有数百岁,武则天曾派使者前去召见,张果老佯死不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恒州刺史韦济将其奇闻上奏皇上,玄宗召之,张果又再次装死,气绝很久才苏醒,使者不敢进逼。玄宗闻知,再次派徐峤去邀请。张果只得进京。据说唐玄宗对其传闻有疑,曾叫善算夭寿善恶的邢和璞给张算命,邢却懵然不知张的甲子,又有道师“夜光”善视鬼,玄宗令他看张果,他却问:“张果在哪?”居然对面而看不见。从史传所记来看,张果不过是一位有些心虚的老朽江湖术士,要不何以数次装死以避征召呢?充其量不过会些幻术而已。所以有关他的仙话,全都是道教凭借民间传闻,夸大其词,为了宣传需要而编造的。《太平广记》还记张果老自称是尧帝时人,唐玄宗问术士“叶法善”张的来历,叶法善说:“臣不敢说,一说立死。”后言道:“张果是混沌初分时一白蝙蝠精。”言毕跌地而亡,后经玄宗求情,张果才救活他。
  吕洞宾
  八仙中流传故事最多的当数吕洞宾,在道教中,全真道奉其为“纯阳祖师”,又称“吕祖”。历来大多数研究者均认为,吕洞宾姓吕名岩,唐末人。《金唐诗》、《词综》中都收有他的诗作。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洪迈的《夷坚志》及《集仙传》等书对其均有记载。有说他是京兆人(今陕西、西安一带),唐咸通中及第,曾当过两任县令。有说他是九江人,原为唐宗室,姓李,因避武后之祸,易姓为吕。他始名绍光,二十余年科场不第,遂罢举而纵游天下,后被钟离权点化成道。他是八仙中人情味最浓的一个,潇洒、风趣,为民除暴安良,斩妖除怪,还好酒好色,世间流传有《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传说,他的传说既多且杂,但从中也可看出原是唐代一位慕道的士人,后被人们神化成仙。
  何仙姑
  何仙姑是八仙中惟一的女性,有关其身世说法不一。一说她是唐朝人。宋初《太平广记》引《广异记》称有“何二娘”者,是位以织鞋为业的农妇,后因嫌家居太闷,游于罗浮山,在山寺中住下,经常采集山果供众寺僧充斋。一次,远在四百里外的循州山寺僧来罗浮山寺,称某日曾有仙女去彼山采摘杨梅果子,经查实那天正好是二娘采果的日子,再加之大家又不知二娘从何处采来这众多山果,便认为二娘即为循州山寺采果之仙女,从此二娘远近闻名,她也借此不再寄居山寺了。《续通考》说何仙姑为唐武则天时广东增城县人,出身时头顶出现六道毫光,天生一副“仙科”,十三岁时在山中遇一道士,吃了道士一只仙桃,从此不饥不渴,身轻如飞,并可预见人生祸福。后来她应召进京,途中离去。一说她是宋朝人。宋代的一些文人笔记多称她为北宋永州(零陵)人,有称她幼遇异人,得食仙桃成仙。有称她放牧于郊野,遇异人送仙枣,食后而成仙,宋人笔记中还记载了何仙姑一些为人占卜休咎,预测祸福的事迹,一时士大夫及好奇者争先前往彼处占卜,可见她不过是一位精于占卜的民间女巫。
  蓝采和
  八仙中有位玩世不恭,似狂非狂的行乞道仙,名叫蓝采和。南唐沈汾《续仙传》、宋初《太平广记》、陆游《南唐书》等书均载有他的事迹。是唐末至五代时人。其行为怪僻,贪杯喜唱,平时穿一身破蓝衫,一只脚穿只靴子,另一只则光着脚丫子。更不近常情的是,夏天他穿棉衣,冬天却躺卧雪中而全身冒热气(《续仙传》)。平时他手持三尺有余的大拍板,一边打着竹板,一边踏歌而行,沿街行乞,他唱的歌很多,大都是触景而生,不仅令世人觉得高深莫测,而且颇具仙意。其一云:“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朝骑鸾凤到碧波,暮见桑田生白波。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他行为癫狂,有人施钱给他,他大都送给贫苦人,蓝采和居无定处,四海为家。这个仙人的人物原型本是一江湖流浪汉,仅由于他的行为癫狂,又好周济穷人,因此深得人们喜爱而被神化成仙。
  韩湘子
  普遍的说法,韩湘子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侄子(有说侄孙),《唐书·宰相世系表》、《酉阳杂俎》、《太平广记》、《仙传拾遗》等书都有关于他的介绍。一称是韩愈侄孙,历史上韩愈确有一个叫韩湘的侄孙曾官大理丞。韩愈曾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他成仙的传说,最早见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书中称韩愈有一年少远房子侄,为人轻狂不羁,不喜读书,韩愈曾责怪他,他却能在七日之内使牡丹花按其叔的要求改变颜色,并且每朵上边还有“云横秦岭家何在……”的诗句,韩愈惊奇万分。还有说韩湘子是韩愈外甥,其事迹和《酉阳杂俎》所言大同小异,韩湘子其人物原型为韩愈的族侄,五代时即被仙化。
  曹国舅
  排名八仙之末的曹国舅,出现的时间最晚,流传的仙话也较少。其身世,说法大同小异,都和宋仁宗的曹皇后有关。《宋史》有传,曹佾,字公伯,曹彬之孙,曹皇后的弟弟。他性情和易,通晓音律,喜爱作诗,封济阳郡王,身历数朝而一帆风顺,年七十二而寿终。《神仙通鉴》云:曹国舅天性纯善,不喜富贵,却慕恋于仙道,其弟则骄纵不法,恃势妄为,曹国舅对其恶行深以为耻,遂入山修炼,遇钟离权、吕洞宾而收他为徒,很快曹国舅修成仙道。《东游记》中所述曹国舅与上略同。
  暗八仙
  八仙每人都有一至二样宝物或法器,一般称为“暗八仙”或八宝,常出现于刺绣、民间艺术之中,均代表吉祥之意,而且随场景不同而变换。其中较为通俗的暗八仙为:
  芭蕉扇(钟离权)
  葫芦(铁拐李)
  花篮(蓝采和)
  荷花(何仙姑)
  剑(吕洞宾)
  笛子(韩湘子)
  鱼鼓(张果老)
  玉板(曹国舅)

  铁拐李
  先说铁拐李,铁拐李在民间传说中为八仙之首,有的书中称其姓李,名洪水,隋朝峡人,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则说他姓李,名玄;赵翼的《陔余丛考》中又说他姓刘。有说他是唐玄宗开元、代宗大历之间人,学道于终南山,一次元神出壳,没曾想肉身为虎所食,只得投身于一个跛乞丐。《历代神仙通鉴》称,其原本一俊伟丈夫,善道术,会使导出元神法术,修练于砀山岩穴中,有次应师父老子之约,行“元神出壳”法术,赴千里之外华山,数日后回归,发现其肉身被其徒误焚,突见附近一饿殍,灵机一动说“即此可矣。”即从饿殍脑门而入,神魂归壳后则成一蓬头卷须、黑脸巨眼,并且还跛了一只右脚的丑陋汉子。看来他是一位民间口耳相传,诸事附会而成的道家仙人。
  钟离权
  八仙中名气仅次于铁拐李的是钟离权。他在八仙中地位较高,特别是由于道教徒的吹捧,名声更大。元时,金真道奉为“正阳祖师”。有关其人物原型,约出现在五代、宋初之际。《宣和年谱》、《夷坚志》、《宋史》等书都有他事迹的记载,只是后来讹为汉钟离,才附会为汉代人。《历代神仙通鉴》、《续文献通考》等书称,钟离权,复姓钟离,字寂道,号云房子,又号正阳子。东汉咸阳人,其父钟离章为东汉大将,其兄钟离简为中郎将,后也得道成仙。而唐代确实有位叫钟离权的人,《全唐诗》录有他的三首绝句,并附有小传云:“咸阳人,遇老人授仙诀,又遇华阳真人,上仙王玄甫,传道入崆峒山,自号云房先生,后仙去。”他留世的诗题为《题长安酒肆避三绝句》,其中有“坐卧常携酒一壶,不教双眼识皇都”、“得道真仙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等句,还颇有一些“仙味”,当是一位好道之人。
  张果老
  张果老是八仙中年迈的仙翁,名“张果”,因在八仙中年事最高,人们尊称其为“张果老”,历史上实有张果其人,新、旧《唐书》有传,武则天时,隐居中条山,时人皆称其有长生秘术,他自称年龄有数百岁,武则天曾派使者前去召见,张果老佯死不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恒州刺史韦济将其奇闻上奏皇上,玄宗召之,张果又再次装死,气绝很久才苏醒,使者不敢进逼。玄宗闻知,再次派徐峤去邀请。张果只得进京。据说唐玄宗对其传闻有疑,曾叫善算夭寿善恶的邢和璞给张算命,邢却懵然不知张的甲子,又有道师“夜光”善视鬼,玄宗令他看张果,他却问:“张果在哪?”居然对面而看不见。从史传所记来看,张果不过是一位有些心虚的老朽江湖术士,要不何以数次装死以避征召呢?充其量不过会些幻术而已。所以有关他的仙话,全都是道教凭借民间传闻,夸大其词,为了宣传需要而编造的。《太平广记》还记张果老自称是尧帝时人,唐玄宗问术士“叶法善”张的来历,叶法善说:“臣不敢说,一说立死。”后言道:“张果是混沌初分时一白蝙蝠精。”言毕跌地而亡,后经玄宗求情,张果才救活他。
  吕洞宾
  八仙中流传故事最多的当数吕洞宾,在道教中,全真道奉其为“纯阳祖师”,又称“吕祖”。历来大多数研究者均认为,吕洞宾姓吕名岩,唐末人。《金唐诗》、《词综》中都收有他的诗作。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洪迈的《夷坚志》及《集仙传》等书对其均有记载。有说他是京兆人(今陕西、西安一带),唐咸通中及第,曾当过两任县令。有说他是九江人,原为唐宗室,姓李,因避武后之祸,易姓为吕。他始名绍光,二十余年科场不第,遂罢举而纵游天下,后被钟离权点化成道。他是八仙中人情味最浓的一个,潇洒、风趣,为民除暴安良,斩妖除怪,还好酒好色,世间流传有《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传说,他的传说既多且杂,但从中也可看出原是唐代一位慕道的士人,后被人们神化成仙。
  何仙姑
  何仙姑是八仙中惟一的女性,有关其身世说法不一。一说她是唐朝人。宋初《太平广记》引《广异记》称有“何二娘”者,是位以织鞋为业的农妇,后因嫌家居太闷,游于罗浮山,在山寺中住下,经常采集山果供众寺僧充斋。一次,远在四百里外的循州山寺僧来罗浮山寺,称某日曾有仙女去彼山采摘杨梅果子,经查实那天正好是二娘采果的日子,再加之大家又不知二娘从何处采来这众多山果,便认为二娘即为循州山寺采果之仙女,从此二娘远近闻名,她也借此不再寄居山寺了。《续通考》说何仙姑为唐武则天时广东增城县人,出身时头顶出现六道毫光,天生一副“仙科”,十三岁时在山中遇一道士,吃了道士一只仙桃,从此不饥不渴,身轻如飞,并可预见人生祸福。后来她应召进京,途中离去。一说她是宋朝人。宋代的一些文人笔记多称她为北宋永州(零陵)人,有称她幼遇异人,得食仙桃成仙。有称她放牧于郊野,遇异人送仙枣,食后而成仙,宋人笔记中还记载了何仙姑一些为人占卜休咎,预测祸福的事迹,一时士大夫及好奇者争先前往彼处占卜,可见她不过是一位精于占卜的民间女巫。
  蓝采和
  八仙中有位玩世不恭,似狂非狂的行乞道仙,名叫蓝采和。南唐沈汾《续仙传》、宋初《太平广记》、陆游《南唐书》等书均载有他的事迹。是唐末至五代时人。其行为怪僻,贪杯喜唱,平时穿一身破蓝衫,一只脚穿只靴子,另一只则光着脚丫子。更不近常情的是,夏天他穿棉衣,冬天却躺卧雪中而全身冒热气(《续仙传》)。平时他手持三尺有余的大拍板,一边打着竹板,一边踏歌而行,沿街行乞,他唱的歌很多,大都是触景而生,不仅令世人觉得高深莫测,而且颇具仙意。其一云:“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朝骑鸾凤到碧波,暮见桑田生白波。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他行为癫狂,有人施钱给他,他大都送给贫苦人,蓝采和居无定处,四海为家。这个仙人的人物原型本是一江湖流浪汉,仅由于他的行为癫狂,又好周济穷人,因此深得人们喜爱而被神化成仙。
  韩湘子
  普遍的说法,韩湘子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侄子(有说侄孙),《唐书·宰相世系表》、《酉阳杂俎》、《太平广记》、《仙传拾遗》等书都有关于他的介绍。一称是韩愈侄孙,历史上韩愈确有一个叫韩湘的侄孙曾官大理丞。韩愈曾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他成仙的传说,最早见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书中称韩愈有一年少远房子侄,为人轻狂不羁,不喜读书,韩愈曾责怪他,他却能在七日之内使牡丹花按其叔的要求改变颜色,并且每朵上边还有“云横秦岭家何在……”的诗句,韩愈惊奇万分。还有说韩湘子是韩愈外甥,其事迹和《酉阳杂俎》所言大同小异,韩湘子其人物原型为韩愈的族侄,五代时即被仙化。
  曹国舅
  排名八仙之末的曹国舅,出现的时间最晚,流传的仙话也较少。其身世,说法大同小异,都和宋仁宗的曹皇后有关。《宋史》有传,曹佾,字公伯,曹彬之孙,曹皇后的弟弟。他性情和易,通晓音律,喜爱作诗,封济阳郡王,身历数朝而一帆风顺,年七十二而寿终。《神仙通鉴》云:曹国舅天性纯善,不喜富贵,却慕恋于仙道,其弟则骄纵不法,恃势妄为,曹国舅对其恶行深以为耻,遂入山修炼,遇钟离权、吕洞宾而收他为徒,很快曹国舅修成仙道。《东游记》中所述曹国舅与上略同。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5
我们这里所要探讨的“八仙”这个词的来历,大概可追溯到东汉牟融的《理惑论》,泛指赤松、王乔等众仙,数目并非以八为限。南朝陈时的沈炯著《林屋馆记》提及的“八仙”是指淮南的八个老头儿(八公)。此后直至唐宋,所谓“八仙”,或是与“八洞神仙”相似,泛指众仙(不少时候称作“九仙”),或是八个并不确定的人名。“八仙”这个道家观念非常空泛,随时随地就可凑出八个人放进去。如,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是指李白、贺知章等八人,谯秀《蜀纪》中列的“蜀之八仙”是指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庄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八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考为李阿、容成、董仲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长寿仙、葛永瑰八人,等等。
像后世流传的《八仙图》画的那样,把汉钟离、吕洞宾、李铁拐、张果老、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凑在一起称作“八仙”并最终固定下来,是金元时期全真道兴起之后的事。唐朝以前的神仙异人,差不多都能从一本名叫《太平广记》的书中找出来,而后世八仙中除了张果、蓝采和外,其余六人均不见于《太平广记》,可知关于此六人的传闻当出现于唐朝之后。其渊源还要从道教传承发展中寻找。
其实,有关八仙这个问题,已有不少研究,且基本一致认定今人观念中的“八仙”群体大致形成于金元时期。虽然与秦皇汉武寻仙访药的那些年头儿已是相隔千年,但八仙跟发轫于先秦时期的神仙观念和神话传说,尤其是汉末以来逐渐形成并不断衍变的道教文化却是一脉相承的。因此,要弄明白“八仙”而不先了解早期神仙观念及道教文化的发展演变,也许不大容易说明白。
严格说来,“神”和“仙”并非完全相同的概念。一般认为,神是高高在上,冥冥之中,与世隔绝却能主宰万物;仙则是人经过修炼而成,且没有摆脱肉体,往来于仙界人间,形如常人而能长生不死,逍遥自在且神通广大。“仙”是人经过修炼可以达到的境界,而“神”却是人难以企及的,相对来说,“仙”更实际一些。“神”起源要比“仙”早得多,《尚书》、《礼记》这些用以研究上古的史料当中所提及的基本都是“神”。“仙”大概从战国时期才盛行起来,而且跟方士曲解渤海海市蜃楼而宣扬的“蓬莱”等神山仙药大有关联。战国至秦汉的神仙传说和方士方术成为道教的一个重要渊源,众所周知,道教主旨就是追求修炼成仙的。但后世老百姓基本不能对“神”和“仙”这些概念做什么严格的界定,通称为“神仙”。
道教内丹炼养兴起于唐末,入于两宋自神宗朝开始空前兴盛,形成了以内丹修炼为主旨的教派——主要流传于南宋的金丹派南宗和兴起于金朝的全真道。内丹术向来保秘,必赖师传,丹法仅以口诀秘授而不完全形成文字,所以内丹术流传的圈子是很狭窄的,传承关系也不复杂,后世探寻其源流人脉就相对容易得多了。两宋内丹修炼者,今天文献中留名的有百余人,其师派多数可溯源于钟离权、吕洞宾。南宋末李简易《玉溪子丹经指要》卷首载《混元仙派图》列举了钟吕一系的传承系谱,虽不可尽信,却不失为最早、最系统的内丹传承史料。按该图所列,第一代钟离权所传有吕洞宾、王老真人、陈朴等,其中吕洞宾最为著名。据可靠史料,钟、吕二人活动于唐末至北宋初,在五代末已颇有名。钟离权下第三代以吕洞宾所传最多,计有曹国舅、陈七子、刘海蟾、景知常、姚道真、赵仙姑、麻衣道者、郭上灶、何昌一、老木仙翁、李铁拐、施肩吾、张侍郎、徐神翁、刘高上、浪然子、沈东老、张和尚、王喆、浴室和尚、川张迪功、挂须、玉溪叟。 从这里可以看出,钟离权、吕洞宾、曹国舅、李铁拐这四位道教人物都是后世“八仙”原型之一。而刘海蟾、张侍郎(张四郎)、徐神翁也曾一度在八仙的队伍中出现过。
北宋初,内丹大家吕洞宾、陈抟、刘海蟾等活跃于秦晋一带,力倡内丹并享有高寿的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在北宋时期可说是大名鼎鼎。金人入主中原后,王喆(字知明,号重阳子)承继北宋内丹道教传统,顺应时势,创立了全真道。王重阳是陕西咸阳大魏村人,得诀修炼数年之后,东出潼关,云游至胶东半岛,在宁海(即今天的牟平)树起“全真”旗号,收了宁海、福山、栖霞、莱州等地的马钰(丹阳子)、邱处机(长春子)、谭处端(长真子)、王处一(玉阳子)、郝大通(太古子)、刘处玄(长生子)、孙不二(清静散人)七大弟子,也就是我们因金庸武侠小说所熟知的“全真七子”。王重阳死后,全真七子在北方广泛传教,并各立支派,即:马钰“遇仙派”、丘处机“龙门派”、谭处端“南无派”、刘处玄“随山派”、郝大道“华山派”、王处一“嵛山派”、孙不二“清静派”。其中,又以长春真人邱处机及其龙门派影响最大。全真道是宋元道教鼎革中形成的最大、最重要的道派,奉钟离权、吕洞宾等为全真五祖。当全真道兴盛并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之后,数位跟该教派有关系的人物名号也逐渐深入民间。加上民间传闻以及笔记、小说、戏曲、民俗画等等的想象附会,移花接木,添枝加叶,逐渐衍生出了“八仙”群体。
“八仙”原型除了前述钟离权、吕洞宾、曹国舅、李铁拐几位道教人物之外,还得看看张果老等另外四位的身份。追寻“八仙”个体渊源,现存最早关于张果老的记载是唐朝李德裕的《次柳氏旧闻》一书,记载了张果见唐玄宗的事,该书写成于唐文宗大和八年左右。也就在这年,一个名叫郑处诲的人中了进士,随后当了校书郎。在当校书郎期间,他写成了《明皇杂录》一书,其中记载的张果故事带有更多的传奇色彩,后世八仙中张果的形象在这本书中基本定型了。韩湘子,历史上实有其人。名韩湘,字北渚,又字清夫,韩老成之子,韩愈的侄子。韩湘于唐穆宗长庆三年中了进士,后来韩愈流放潮州时韩湘随行。韩湘一生无学道成仙事迹,他之所以能成仙,完全是民间传闻附会而成。何仙姑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人物:元代赵道一《历代真仙佛道通鉴后集》说是唐朝武则天时广州增城县何泰的闺女;北宋魏泰的《东轩笔录》、曾达臣《独醒杂志》、刘斧《青琐高议》、张舜民《画墁集》以及明代王世贞《四部续稿》和《题八仙像后》等都说是永州的民女;宋代《云麓漫钞》记述了北宋元祐年间扬州的何仙姑,且与钟离权、吕洞宾有来往,但并非师徒关系……直到明清时期,何仙姑的传闻仍有较大变化。蓝采和事迹最早出现在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沈汾《续仙传》里,这本书是沈汾据自己的见闻写成的,可见在这之前民间已有蓝采和的传闻了,但沈汾对蓝采和也是“不知何许人也”,后来人更是闹不清楚,成了一笔糊涂帐。
此外,关于八仙个体的传闻,在唐宋以来的笔记、戏曲、小说等众多文字资料中的记述很多。但笔记小说等多是根据民间传闻得来,记一些奇闻轶事,绝对不是什么可靠史料。如果对八仙群体追根溯源,应该说上述南宋末李简易《玉溪子丹经指要》里的《混元仙派图》意义更大,毕竟这道教典籍对于他们圈儿内“不足为外人道”的史事记载会真实可信的多。
实际上,今天熟知的“八仙”七男一女群体最终是被明代吴元泰的小说《东游记》(一名《上洞八仙传》,又名《八仙出处东游记》)确定下来的。在这之前,还曾出现多种说法。如,元代马致远杂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中的八仙有徐神翁而无何仙姑,岳百川杂剧《吕洞宾度铁拐李》无何仙姑有张四郎,范子安《陈季卿误上竹叶舟》有徐神翁无曹国舅,明代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演义》有风僧寿、玄虚子无张果老、何仙姑,《列仙全传》有刘海蟾无张果老。另外,山西永乐宫纯阳殿《八仙过海》壁画中有徐神翁无何仙姑,山东长清五峰山庙中一方刻有八仙名字的石碑上,也是无何仙姑有徐神翁……但不管怎么说,像道教的《混元仙派图》里列的那样,似乎原本实有其人的吕洞宾以及他的师父钟离权、他的徒弟曹国舅和李铁拐这四位老道是没有变化的了,其余那几位模棱两可的,无非是与道教钟吕一系关系不大的张果老、何仙姑等等常会被高道吕洞宾的另外几个徒弟徐神翁、张侍郎(张四郎)、刘海蟾等挤出八仙队伍而已。究其原委始末,似乎还能隐约看出全真教的宣传在起作用。
然而,道教的宣传归宣传,始终没能把八仙的名号确定下来。真正担当了这一重任的却是明代的那部脍炙人口的小说《东游记》。看来民间通俗文学的力量还真不能低估了,自从明代吴元泰的小说《东游记》面世之后,对民间关于“八仙”传闻的影响实在不小,后来的八仙群体就是因为这么一本书的流传而基本上固定下来了。可以说,《东游记》算是集了八仙传闻的大成。但元剧中的八仙故事多不见收于《东游记》,估计八成是吴元泰没有翻阅元杂剧的原因。
综上所述,“八仙”到底是怎样凑在一块儿了呢?
其一、道教的传承关系
八仙原型大多是些道教人物,不管怎么说都不能摆脱道教的关系。如果更直接一点说,那就是金元以来修炼内丹的全真教的原因。在全真教形成之前,钟离权、吕洞宾等修炼内丹得道成仙的高人在民间的传闻已是不少,而后来全真教的成员正是钟、吕的徒子徒孙,全真教因得天独厚的师承关系而尊奉钟离权、吕洞宾等为祖师爷,又加上元朝当政者的支持,使得全真教对当时社会影响极大,以至于后世“八仙”基本都是这个道派圈儿内道行高深的道士。可以说,唐末以来道教修炼内丹的钟吕一系的几个道士——钟离权、吕洞宾、曹国舅、李铁拐、刘海蟾、张侍郎、徐神翁等,构造起了后世八仙群体大致的原型框架。
另外,还有人注意到“八仙”与王重阳及全真七子之数相对应。如,王重阳先习文后习武,与钟离权的经历相同,而其装扮也都与钟离权相仿;八仙中何仙姑为女性,而全真七子中孙不二就是个女的;七子中的谭处端“风眩瘫痪” ,与铁拐李的形象正相吻合;全真“七祖之迹皆在东海劳山” ,而八仙仙迹也多在崂山,且传说八仙过海去蓬莱也是从崂山起步的……如此种种 。除此之外,按照道教的认定,吕洞宾众多徒弟当中最著名的是施肩吾和刘海蟾 ,且刘海蟾与钟、吕一样都是全真教尊奉的五祖之一,为什么八仙中没有施、刘这两位却偏偏选了铁拐李,这是否真的是为了对应谭处端,也不好说。
其二、民间的流传附会
如果说八仙群体的形成,起初是由于全真教的倡导和抬举,那么,关于八仙个体的种种传说以及八仙群体最终定型,则要归结为民间传闻的推波助澜。八仙最终是在民间百姓当中而不是在道教中形成的。显然,当这一群体的几个原型人物名号随着得到当政者支持的全真道的宣传而大范围流传民间、深入人心之后,就已经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道教人物,而逐渐成为民俗的一部分。关于张果老、韩湘子、何仙姑、蓝采和几位奇人异士的最初传闻,就得归因于民间的流传附会,而这四位最终成为“八仙”成员,仍然要归因于民俗的力量。民间老百姓显然对传闻缺乏辨别,也无力辨别,对于道教教旨、教义等缺乏深入了解,以想象附会来零碎地理解道教修炼的神秘,衍成了众多的神话故事传说,并反映到戏剧、小说、笔记等等历史资料当中,也成为民间绘画、瓷器、雕塑、剪纸、刺绣等等的题材。虽然荒诞不经,却不失其永久的魅力,对于民俗影响颇深。应该说,八仙群体不完全比附道教人物而引入张果老、韩湘子、何仙姑、蓝采和等等民间流传的神异人士,当是民间老百姓的意愿。在“民间选择”中最终胜出的“八仙”形象具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代表意义。
明代王世贞《题八仙像后》里提及:“以是八公者,老则张,少则蓝、韩,将则钟离,书生则吕,贵则曹,病则李,妇女则何,为各据一端作滑稽观耶!”这里所说的“作滑稽观”,正可解释八仙会合的一部分原因,与传统文化中的“和合”观念相合也是一部分原因。曹国舅是皇亲国戚,汉钟离原是将军,吕洞宾儒生出身,蓝采和是优伶,铁拐李貌为乞丐本是官吏,韩湘子是富家子,何仙姑则是民女,这八仙群体大致是社会众生的种种形象和身份的代表,贴近民俗生活,谁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比附的对象。有普适性,自然有生命力,再加上八仙济贫救弱、惩恶劝善、除暴安良、不畏权势等等的传说流行,最终深入了民间老百姓的人心。
另外,浦江清《八仙考》中认为之所以最终选此八仙,不但与绘画有关,与庆寿戏的角色分配也大有关系。元明戏剧中的神仙戏很多,其中不少是用来庆寿的,现存明代八仙庆寿剧目就有十二种,如《瑶池会八仙庆寿》等等。“戏班角色分生、旦、净、丑四种,而生分为生、小生、外;旦可分为旦、贴、老旦。如此其数适得八。钟吕八人,个性各别,用之于绘画,则如元美所言,相映成趣;用之于戏剧,则可尽班中脚色,纳于同场,而分配平匀矣。” 但也说不准是因为八仙容易分配角色才被戏班选中的。
看来,其中原委还真是扑朔迷离,巧合之处也多,足见这八仙群体果然是涵盖面很广,适应性很强。时至当今,又有说“八仙”精神是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相合,原因是八仙群体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贵有贱,有美有丑……而他们凑在一起却从没有矛盾冲突,能和谐共处。这样看来,这“八仙”还真是能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时刻保持神仙队员先进性的。
第4个回答  2019-06-11
安徽太平湖北岸石台与青阳的界碑处,是一座小山岭,名为琉璃岭。1973年暑假期间我路过此处,看见杂乱的灌木丛中竖立着一块薄薄的青石碑,上面赫然刻着“张果老墓”。当时非常惊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向,离此地5公里便是集镇,叫青阳县陵阳镇,镇东面招隐山下的隐真观guàn(陵阳人称道儿观,现在是安徽育英学校)正是张果老得道成仙的地方,有流传下来的“双髻仙”的故事为证。陵阳一地,成仙成佛者众,汉时道教人物窦子明也是在镇西面的陵阳山(现在称九华山)得道成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