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Ct没什么问题总还是提心吊胆的是什么原因?

如题所述

通常,对于大多数肺癌患者而言,采用肺部CT检查都能发现异常,通常可以表现为肺部肿块或者结节,纵隔窗下有气管旁、肺门和隆突附近淋巴结增大。然而,医生们发现,在近年来的临床工作中会时常发现一些CT报告正常而导致漏诊的肺癌患者。如何能更准确的诊断肺癌?

  医生通过分析认为,CT报告未见异常,而导致漏诊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1)主要表现为后纵隔淋巴结肿大的肺癌,这类患者肺部没有明显病变,后纵隔淋巴结由于前方有血管心脏后方有食管所以不容易被发现,胸部增强CT可能有助于发现这类病变,而超声气管镜可以有效地定位并通过穿刺明确诊断。(2)一部分支气管癌是腔内生长,例如病例一肺部CT上表现不明显容易出现漏诊,这个时候当体检发现固定部位有哮鸣音要高度警惕局部病变,就不要局限于CT报告,尽量让患者行支气管镜检查就可以明确。

  如何减少影像不典型肺癌的漏诊?

  医生建议,首先要从临床症状和体征警惕肺癌的可能,例如慢性咳嗽大于2个月止咳治疗无效,或者原先慢性咳嗽出现程度加重或者性质改变;间断痰中带血或者咯血;短期内出现不能解释的声音嘶哑;肺部有局限性哮鸣音。其次对于有以上情况的高危患者建议进行相关检查胸部增强CT可以较清楚地显示淋巴结的大小和位置,有助于发现纵隔型肺癌;建议疑似肺癌患者均要做支气管镜检查,必要时做超声支气管镜;若经济条件允许可以做PET/CT。

  了解肺癌早期症状可帮助识别

  据了解,早期现癌的治疗,目前仍以手术切除为首选,手术治疗的5年生存率平均为25%~46%,未能手术切除的肺癌患者,90%在一年内死亡。早期手术治疗的关键取决于早期明确诊断,而早期诊断的关键又在于加强卫生宣传,普及防癌知识,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对肺癌的高度警惕性,力求缩短确诊时间。而某些临床症状和体征是早期诊断肺癌的重要线索之一,其出现时间的早晚及轻重程度依肿瘤所在部位、大小及性质而定。周围型肺癌在病初不显任何症状,多于体格检查时偶然发现;中央型肺癌因肿瘤多在气管内生长,容易因局部刺激、阻塞、炎症等在早期即出现各种症状或体征。肺癌常见的早期症状有:

  1、刺激性咳嗽:为肺癌患者最常见的早期症状。30%~40%的肺癌病例,以此为首发症状。癌肿在支气管粘膜下生长时,引起刺激性呛咳,无痰或有少量白色泡沫样痰。一般持续时间较长,常规治疗效果不佳。

  2、血痰或咯血:癌肿组织血管丰富,常引起持续性痰中带血丝,不易控制,若癌肿侵及大血管可引起大咯血,肺癌患者以咯血为首发症状者占20%左右。

  3、胸痛:癌肿位于胸膜附近时,易产生不规则的钝痛或隐痛,多为持续性。有时可伴有胸腔积液,积液的特点是增长快,有时呈血性,不伴全身中毒症状。

  4、气急:癌肿所致的支气管狭窄、阻塞可引起气急,较多见于中央型肺癌。常伴肺部感染、局限性肺气肿和肺不张等。

  5、喘鸣:部分肺癌患者可出现局限性哮鸣音,吸气时尤甚,咳嗽后不消失。此为肺癌的早期体征之一,但为时短暂,易被忽视。

  6、发热:早期肺癌引起的发热,多因阻塞性肺炎所致,经治疗后症状可暂时好转,但易反复发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6
  多数肺癌一经发现就到了中晚期,失去了手术的机会。为此专家呼吁,40岁以上的吸烟人群,最好每年做个低剂量的胸部CT检查,这是目前早期发现肺癌的相对准确的方法。
  目前,肺癌已成为我国首位恶性肿瘤死亡原因,且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继续迅速上升。据了解,过去30年内,我国肺癌和乳腺癌死亡率大幅攀升,分别上升了465%和96%。预计到2025年,我国肺癌病人将达到100万,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令人遗憾的是,多数肺癌一经发现就到了中晚期,失去了手术的机会。为此专家呼吁,40岁以上的吸烟人群,最好每年做个低剂量的胸部CT检查,这是目前早期发现肺癌的相对准确的方法。

  肺癌早期症状不一定发生在肺部
  肺癌的典型症状是咳嗽、痰中带血、胸痛、气促等肺部表现,但是一般来说,出现这样肺部的典型症状时,多半已经比较晚了,很多人失去了手术的机会。另外,还有一些患者一开始会表现一些肺外的症状,比如头痛、肩痛以及大关节的疼痛。临床上经常遇到久治不愈的“关节炎”、“肩周炎”,后来发现是肺癌。
  至于为何肺癌会引起关节痛,有文献报道认为,癌细胞在增生分化过程中,会引起生长激素分泌异常。大量的生长激素会刺激骨关节异常增生,侵犯膝、踝、腕等大关节,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另外,还有一些患者有“杵状指”,表现为指、趾第一关节肥大,指甲突起变弯,常伴有疼痛。专家表示,这也是肺癌的一种肺外表现,叫“副瘤综合征”。

  肺癌高危人群最好每年做一次CT
  X线胸片检查对于早期肺癌来说漏诊比较多,因为在正位胸片上,肺组织与纵膈、心脏及膈肌有重叠。而与之相比,螺旋CT则可通过高速、连续的数据采集,且为横断面断层成像,可以发现位于解剖学死角或胸片因组织结构重叠等原因造成的病灶遗漏,明显提高了肺内小结节病变的检出能力,对早期发现肺癌具有重大意义。
  很多人不愿意做CT,主要是因为担心辐射的剂量大,若作为“健康人群”肺癌筛查,不符合放射学检查最优化的原则;另外,如果一旦发现小结节,之后还要动态拍片观察,这样X射线辐射剂量就会累积。“因此我们现在推荐低放射剂量扫描。”专家表示,事实上,低剂量螺旋CT的扫描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常规CT。在美国的诊疗指南当中,已经将低剂量螺旋CT作为肺癌早期筛查的重要手段。通过低剂量螺旋CT检查,对直径小于1厘米的小肺癌,检出率达到80%以上。
  建议年龄在40岁以上,有吸烟,并且有癌症家族史的肺癌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低剂量的肺部CT。

  发现肺部小结节怎么办?
  CT发现小结节,一方面有的人非常担心,天天提心吊胆;另一方面,也有人放任不管,再检查时已发展成肺癌。专家强调说,判断肺小结节是不是肺癌,需要非常丰富的临床诊断经验,所以一定要请专科医生帮你做决定。对每一个孤立性肺结节患者,医生必须高度重视,判断它是否向肺癌转变,同时必须追溯以前的胸部和其他影像资料。
  但一般来说,4毫米以下的肺小结节,大部分属于良性的,患者无需过分担心;而对肺小结节在8毫米以上,应连续CT跟踪扫描,因为这类恶变的比率就会大幅提高。如果在CT检查中发现肺部出现“磨玻璃”样结节,那很可能是早期肺癌的信号。
不要有过多的心理压力
第2个回答  2020-11-16
疑病症的人时刻为自己身体上的“恶疾”担惊受怕,惶惶不可终日,给自己和家人的精神上都带来非常大的压力。他们最大的烦恼来自于对疾病的恐惧和怀疑上,而且他们并非是真的害怕“所疑之病”本身,而是害怕由这种病而引申出来的其他问题。

患疑病症了,怎么办?
1
正确看待生死,善于自我解脱,是远离疑病症的重要方法之一。人要善于解脱自己,持超然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消除疑病的紧张心理。 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
患疑病症了,怎么办?
2
心态调整。疑病症患者普遍爱钻牛角尖,精神紧张,性格内向,固执好辩,胆小怕事,对自身特别专注,容易接受暗示。所以要注意改善自己的性格,要知道人的身体经常会有一些不舒服,这是人的一种保护性机制,所以,并不是所有不舒服都是病了,不必对自己身体上的些许不舒服耿耿于怀。
患疑病症了,怎么办?
3
我们也可以采取暂时的回避来摆脱疑病症。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让自己忘记疑病症的烦恼和不适,使精神负担降到最低点。

主动调节自我的心理不适,充分肯定自己的优势,树立自信心,以减缓精神负担。

不过分地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体状况上,建立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如发展兴趣爱好,多结交朋友,使自己忙起来。这样就没有精力过分地关注自己,没有时间忧心忡忡、思虑重重,这样有利于消除躯体不适感觉,并在紧张忙碌的生活中,具有充实感和成就感。忘记“恶疾“。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一些娱乐治疗,或参加体育锻炼,转移注意力,逐步摆脱疑病观念,鼓励自己带着自己的不舒服,干自己该干的事情,从而获得有用感和有价值感,改善自己的不良心境。

学会放松,每天进行自我放松,如呼吸放松,想象放松等等。
第3个回答  2020-11-16
肺部CT检查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检查,你因为咳嗽,咳嗽,胸痛等症状去看病的时候,医生就有可能会给你开一个肺部CT的检查。其实,肺部CT这个名字是不太准确的, 肺部CT检查,我们一般指的是胸部CT,可以扫描整个肺部,胸壁,纵膈,还可以扫描到上腹部,可以看到一部分肝脏和胃。而且,肺部CT可以分为两种,一个是胸部CT平扫,一个是胸部增强CT,增强CT需要打造影剂到血管里面,可以观察心脏,大血管,看看病变的血供情况。所以,肺部CT除了检查肺部,还可以检查很多地方,整个胸部都是可以看见的。今天曾医生就来科普一下,肺部CT可以查哪些东西:

(1)双肺和气管

肺部的CT,可以检查两侧的肺部、气管和胸膜有没有异常,例如肺炎,肺部结节,肺癌,肺脓肿,肺大疱,气胸,胸腔积液,胸膜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等。几乎所有的肺部疾病,都可以通过肺部CT发现。其实,胸部CT还可以看有没有淋巴结转移,包括肺部的淋巴结和纵膈的淋巴结。

肺癌

(2)心脏大血管

肺部CT可以看心脏结构有没有问题,心脏大不大,心肌厚不厚,有没有室壁瘤,大血管,肺动脉,主动脉有没有异常,有没有血管瘤,动脉夹层,动脉硬化等等。专门的冠状动脉CT,还可以看供应心脏的冠状动脉有没有粥样硬化,有没有动脉狭窄,狭窄的严重程度,也就是判断有没有冠心病,需不需要放置冠脉支架。冠状动脉的CT可以部分替代冠脉造影检查。
第4个回答  2020-11-16
是因为心理压力大,应该去看心理医生,或做事让自己忙起来,转移注意力就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