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TXT?

求电子书 方便外出携带
[email protected]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简称《原理》)的第五版。自1982年首次出版以来,《原理》以其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层次明晰等鲜明特点,深受人们的欢迎。从第一版到第四版,《原理》发行了1 000万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宣传中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这同时表明了它的生命力和社会价值。
但是,自1995年《原理》第四版出版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取得的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进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新经验表明,《原理》的内容和结构仍需进一步改进与完善,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需要深入阐述和补充,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并妥善处理,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的问题应得到充分体现。?
更重要的是,《原理》第四版出版的九年来,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国际看,世界进入科技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格局多样化这样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从国内看,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也进 入到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历史任务的 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学院派”,它应该也必须关注现实,注重同现实进行“对话”,从而以哲学的方式概括并反映新的实践所提出的新的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决定对《原理》再进行一次修订,因而向读者献上这本《原理》第五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受教育部政治理论教育司和北京市委大学工作部委托写的高等学校文科共同课哲学教材。于1982年出版第一版,由于反映良好,分别于1984、1990、1995、2004年出版第二、三、四、五版。
高三网高中政治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
2020-03-20 11:03:14
文/董玉莹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三个辩证法规律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恩格斯则将它从《逻辑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从而使辩证法的规律变得更加清晰了。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量变质变规律: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观点:

联系的观点: 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发展的观点: 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运动是宇宙间一切的存在方式。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

一分为二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主张全面地看待事物,既要看到普遍联系,又要承认它们之间的区别,既要看到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看到个别,又要看到一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4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但也有所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回答了世界的本原、本质即物质性,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揭示了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社会生活、社会历史中的推广和运用,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

◎概括地说:辩证唯物主义研究的是物质世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是人类社会。
历史唯物主义!是以已经历的既成事实为依据,对历史实事求是做出客观的《静态》评价。揭示社会矛盾冲突,剖析各个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从自然到必然的规律。

辨证唯物主义!是尊重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对社会发展以《动态》辩证的观点解读人类社会的起源,发展和未来趋势。以发展的眼光和思维,去继承历史优秀的遗产,自我净化,发扬现实优势,扬长避短,撑控未来。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发展观。
第2个回答  2021-02-24
马克思本人没有用过『辩证唯物主义』(Dialectical Materialism)这个词,只是用了『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去世之后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使用的词汇,后来被苏联作为官方的指导思想,我国也继承了苏联的这一称呼。

先说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发源于马克思的青年黑格尔主义思想。黑格尔认为人类历史的终极目的是实现人类意识的自我认知,并且花了很大的篇幅讨论从波斯帝国到古希腊到基督教欧洲到宗教改革,每一次变革中人类意识是如何变化以接近这一目的的。黑格尔认为19世纪早期的普鲁士国家就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化身。

青年黑格尔主义者批判黑格尔的理论,认为黑格尔是在为普鲁士政权辩护,黑格尔所谓的『人类意识(精神,Geist)的自我认识』并没有在普鲁士国家中实现。青年黑格尔主义者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宗教(具体就是基督教),认为只有批判宗教,人类才能实现意识的自我认知。

费尔巴哈则否认人类自我意识的演变是历史的发展动力,认为意识只不过是物质世界的反应,以此为基础批判基督教。

马克思受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同时也受了黑格尔哲学中关于历史的终极目的的论断的影响,提出人类历史的终极目的是人类实现自我解放,结束人类的异化。和青年黑格尔主义者不同,马克思人认为要实现人类的解放,不能只批判宗教,而必须从实践上改变社会。因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马克思关于历史的哲学理论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关于黑格尔辩证法,马克思本人给出了极高的评价。但马克思本人从来没有用过『辩证唯物主义』这个词。虽然如此,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受黑格尔辩证法的影响是显然的,马克思自己也承认,他是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辩证法中的理性部分结合起来。

马克思死后,一些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辩证法不仅是一种思维和论证方法,而是世界万物普遍存在的规律。恩格斯为了说明这点,写作了《自然辩证法》(Dialektik der Natur),试图说明辩证关系在自然科学中的存在。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提出了『否定之否定』、『质量互变』和『对立统一』这三大规律。(但其实我个人没搞明白这些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有什么直接关系。)这些说法被苏联继承,从而也成为中国公众对『辩证法』内涵的理解。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2-24
不同于历史唯心主义所认为的“理念或者大人物制造历史”或者旧的机械唯物主义的主张“人是环境的产物”,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决定论的学说,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变。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在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它的基本论点断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可以解释的。这过程不是偶然或任意决定的。要用一定时代的社会基本结构来解释,只要社会还分成阶级的时候,要用阶级斗争来解释。
根据苏联哲学家格奥尔基·费奥多罗维奇·亚历山德罗夫主编的哲学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和康斯坦丁诺夫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客观的和有其特定规律的,其最基本的规律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可能促进或阻碍)。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会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此即斯大林所谓“社会发展五段论”)。1938年,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讲:“历史上有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斯大林在《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节中把五种社会形态体系化,变成了自然科学意义上绝对不可更改的规律。而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仅仅讲:“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大体说来”在马克思这里特指西欧社会形态的演进趋势,到了列宁和斯大林那里,这个“五阶段论”就变成了所有国家所必须遵循的历史规律。1897年列宁在为波格丹诺夫《经济学简明教程》写的书评中讲,政治经济学应该这样来叙述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即原始氏族共产主义时期、奴隶制时期、封建主义和行会时期、资本主义时期。
第4个回答  2021-02-24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受教育部政治理论教育司和北京市委大学工作部委托写的高等学校文科共同课哲学教材。于1982年出版第一版,由于反映良好,分别于1984、1990、1995、2004年出版第二、三、四、五版。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作者
李秀林
王于
李淮春
定价
38.00
目录
目录
导论 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一、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
二、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三、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第三节 学习马克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确立辩证的思维方式
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三、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
第一章 物质与世界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一、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二、时间和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第二节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一、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第三节 从物质到意识
一、 意识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
二、意识: 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三、意识的结构和功能
四、意识与人工智能
第四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同源性
二、物质形态的层次型和同构性
三、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及其实践意义
第二章 实践与世界
第一节 实践的本质和结构
一、实践: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二、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三、实践的理性结构与社会结构
第二节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一、实践的主体和客体
二、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实质
三、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第三节 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与统一
二、自在世界与 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
三、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第三章 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第一节 社会的本质和整体性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
三、社会结构:交往活动的制度化
第二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一、生产力:人于自然之间现实关系的总体
二、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三、阶级: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
第三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一、政治结构及其核心
二、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第四节 社会的文化结构
一、意识、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
二、文化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三、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功能
四、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
第四章 个人与社会
第一节  人的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
一、人的个体发生与社会遗传
二、现实的个人与现实的社会
三、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第二节  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
一、人的社会价值
二、人的个人价值
三、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第三节  社会创造人与人创造社会
一、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
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五章 联系与发展
第一节  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方向性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与系统联系
二、物与物的关系和“为我而存在的关系”
三、运动、变化、发展及其方向性
第二节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一、反映联系和发展相统一的决定论
二、规律及其实现:从可能到现实
三、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及其核心
四、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与实践辩证法
第六章 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质量量变规律
一、质、量、度
二、量变、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三、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及其与突变的关系
第二节 对立统一规律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作用
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三、矛盾论与系统论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肯定与否定
二、否定之否定及其实质
三、“否定性的辩证法”与实践观、矛盾观
第七章 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第一节  历史运动的规律及其特殊性
一、发展过程的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四、阶级斗争的规律及其历史作用
第二节  历史规律的实现途径
一、科学技术革命: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
二、社会革命与改革: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两种形式
三、伟大人物:历史规律的发现者和历史任务的提出者
四、人民群众:历史的创造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