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朱允炆为何不采用推恩令的办法来削藩呢?

如题所述

当时的确有大臣向朱允炆提议用推恩令的做法来慢慢削弱藩王的势力,最终达到不削藩而削藩的效果。因为实行推恩令之后,藩王的每个儿子都有继承权,每个儿子都要分一份,封地就越来越小,兵力越来越弱,最后对中央就没有威胁了。

这么好的计谋,朱允炆为什么不用呢?主要原因还是他太急,又对自己的实力高估了。

推恩令要生效,起码要一两代人的时间,那就没办法在朱允炆的任内完成。而大凡对自己估计过高的人,都想在自己任内就成事。另一方面,做父亲的总想为自己的儿孙打点好一切才放心。他也怕自己的儿孙搞不好,就想干脆自己就把这事办了。

此外,他信任的几个大臣都是书呆子,满脑子想的都是建功立业思想,对形势判断不明。在他们的怂恿下,朱允炆更觉得没必要用推恩令了,为免夜长梦多,干脆快刀斩乱麻。

说实话,他们这样强力削藩倒也不算是完全的歪招。因为即使用推恩令,也不能保证燕王不反,而如果操作得当,强力削藩成功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他们的战略可以说是对的,但战术上一个又一个的错误,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失误一,没有先削燕王朱棣。俗话说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但是他们不是先从最强的燕王下手,而是先对付燕王的兄弟,这就打草惊蛇,让朱棣有了准备的时间。

失误二,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朱允炆既然要铲除朱棣了,还要顾其面子,有好几次可以擒住燕王的机会他都放过了,还把他的儿子也放了回去。最搞笑的是已经开打了,还下令不许杀朱棣,免得背上杀叔之名,让前线将士经常缩手缩脚。即使这样,朱棣也经常被打得焦头烂额,差点就撑不下去了。

失误三,用人不当。真正能打的将领没派去,反而派了只会纸上谈兵而且没节操的官二代李景隆去。后来就是这个李景隆打开了城门放了朱棣进南京城。

总之,朱允炆的个性、班底和当时的形势让他做出了强力削藩而不是用推恩令的决定。最终他失败了,但是我们不能说这个决定就是错的,只能说他把一手好牌打烂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