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为什么会被称为千古阳谋,它的目的是什么?

如题所述

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富不过三代”,意思说家庭财富很难传承超过三代,这话虽然被念叨了很久,但其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因为我国历史上传承上千年的名门望族数不胜数,富了上十代的家族比比皆是。

但是这种巨额财富的代代相传,对社会到底是好是坏呢?毫无疑问当然是坏的,穷者恒穷、富者恒富的社会,阶层板结固化,整个社会像一潭死水,没有一丝活力,而既得利益阶层长期耽于安稳、享乐挥霍,整个社会就会迅速腐朽堕落,最后坠入一片黑暗之中。

这样的社会,最好的两个例子就是魏晋南北朝和清朝,长期安稳享乐的士族和八旗子弟,最后都烂泥巴扶不上墙,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全部成了蛀虫,严重消耗着整个国家的正能量。

在周朝以前,我国都是实行的分封制,开国君主裂土封王,把功臣和自己的兄弟、儿子们分封出去,各个诸侯王对自己的领土有着全部的统治权利,只要定期对天子朝贡就行了。

当然了,天子会给自己留下最大一块地,以保持对诸侯们压倒性的实力。周幽王时,犬戎攻入了镐京,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东周建立。但因为丢掉了镐京,周天子丧失了大片的王畿土地,之后就没有实力制衡诸侯了,天下进入了春秋战国的纷争时期。

各个诸侯国互相兼并,最后产生了最大的七个国家,也就是战国七雄。这七个大国进一步进行兼并战争,最后秦始皇重新统一了天下。统一的秦朝,没有沿用以前的分封制,而是创造了沿用至今的郡县制,朝廷派官吏管理土地,而不是分封诸侯去拥有并管理土地。

但秦朝仅仅维持了十五年就分崩离析,后来建立的汉朝,刘邦重新启用了分封制,将功臣与宗室裂土封王。分封出去的诸侯,经过文、景二帝,到了汉武帝的时代,已经尾大不掉,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的安全,所以汉武帝想要展开臂膀干事,首先第一步就是解决这些诸侯国。

其实在武帝的父亲景帝时,景帝就用过晁错的计削吴、楚两国,晁错削藩的计是什么样的呢?就是要皇帝抓住诸侯王们违法乱纪的事,以此为由头削藩,今天减去这个诸侯几个县,明天没掉那个诸侯一个郡。

这样搞了几下,诸侯们马上知道中央要干啥了,吴王刘濞率先挑起“清君侧”的大旗造反,紧接着楚、赵、胶西、胶东、甾(zī)川、济南等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汉初七国之乱爆发。

虽然七国之乱很快被平定了,但是景帝的削藩政策也不敢再执行下去了,这个争议被搁置,留给时间来解决。

到了武帝时代,当时的武帝,熬过了太皇太后,要一展宏图,诸侯王们已经是横亘在他眼前最后的一道难关。自己父亲失败的削藩政策提醒着他,不能用老方式削藩了,必须想个新的办法。

武帝很能识人,也很会用人,他的智囊主父偃、东方朔,大将卫青、霍去病,都不是当时主流价值观认可的出身,但是个顶个的都是超世之才,齐心协力助武帝完成了不少流传千古的壮举。

主父偃很快替武帝想了个法子,这个法子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推恩令。

推恩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千古阳谋,举世无双。

要讲清楚推恩令,我们首先要弄明白我国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

自古以来,从皇家到民间,我们中国的代际继承制度就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我国古代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的制度,妻生的孩子就是嫡子,妾生的孩子就是庶子,妾虽然也能给家主生孩子,但是妾和她生的孩子都没什么政治地位。《雪中悍刀行》里面,有一句非常经典又霸气的话:“徐骁嫡长子徐凤年,在此求死!”徐骁是北凉王,徐凤年是嫡长子,也就是以后的北凉王,他在此求死,才能显得那么霸气。

嫡长子继承制反应的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就是,从古至今,所有的大家族,包括皇帝,都只会立一个继承人。

嫡长子会分走家里绝大部分财产,而他其他的兄弟,哪怕也是正妻所出,都只能分到少量的财产,更别说妾所生的庶子了。

这个制度保证了一个大家族的资源集中度,财富的积累,量变可以产生质变,10个亿存到银行里面,按照很低的收益率3%算,一年也有3000万,我们普通人,几辈子也挣不到3000万,而10个亿对于很多大佬来说,那更是10个小目标而已。


这种嫡长子继承制,就是我国古代一些豪族、士族能够传承上千年的关键所在,大部分资源集中到一个人,只要这个人不是个弱智,按部就班的掌好舵,旁边还有一堆能人辅佐他,这样的家族,可以一直稳定的传承下去,能毁掉它的只有战火。

那么我们现在换个思路想想,把资源分散开,不让他们集中在一个人身上,那会怎么样呢?

主父偃想出的推恩令就是资源分散的思路。

其实早在主父偃之前的文帝时代,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曾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这个思路可以说是推恩令的雏形。

推恩令到底是怎样一个政令呢?根据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里面的记载:


“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主父偃对汉武帝说:“古时候(主要指周朝)诸侯的土地不过百里,天子很容易挟制他们。现在的诸侯们拥有土地上千里,城池数十座。平时他们骄奢淫逸,一言不合就造反叛乱。用法度削弱他们吧,就一起造反,晁错就是前车之鉴。

现在诸侯王们的孩子都有几十个,虽然都是侯王们的骨肉,绝大部分却一寸封地都得不到,这实在不符合仁孝之道啊!希望陛下能够下令诸侯推恩子弟,也给他们封地,届时每个人都得偿所愿,陛下您施仁政,实质上却是分化诸侯,不削藩却让他们衰弱。武帝很快采取了这个计谋。

以前诸侯王们虽然有几十个孩子,但只有嫡长子能够得到封地和封号,其他的只能碌碌一生,没有财产,也没有身份地位。

于是,皇帝降恩于这些没有继承权的次子、庶子,给他们分封土地,不管诸侯王有几个孩子,都能有封地和称号,美其名曰推恩令。

主父偃进言汉武帝的时候说,古时候诸侯们都只有上百里土地,现在诸侯们土地都上千里,城池数十座。如果按照推恩令进行分封,一个拥有3000里土地的诸侯国,假设他有10个儿子,每个儿子平均分,分下来就是10个300里封地的诸侯国了。一下子一只大老虎就变成10只小肥猪了。

但诸侯王能不知道武帝心里打的什么算盘吗?淮南王和衡山王首先就对推恩令就持消极抵制态度,拒绝推恩,并且密谋造反。但这造反之事刚开头,就被人举报到了京城,结果二王畏罪自杀。

淮南王刘安的庶子刘不害的儿子刘建,淮南王的亲孙子举报的。

我本来也可以有封地的,过人上人的日子了,结果你们要造反,搞不好我自己还得把命搭进去,不举报你们举报谁?所以就是自己的亲爷爷,刘建也毫不犹豫的举报了。

推恩令妙就妙在这里,这就是一个阳谋,诸侯王谁都知道汉武帝要干嘛,但是他们有办法吗?没办法,他们只能乖乖执行。

根据据《汉书·诸侯王表》的记载:


“武帝施主父(主父偃)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陡。而藩国自析。自此以来,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皇子始立者,大国不过十余城。长沙、燕、代虽有旧名,皆亡南北边矣。”


在推恩令下,较大的几个诸侯国,齐国一分为七,赵国一分为六,梁国一分为五,淮南国一分为三,最大的诸侯国也不过十余城。而小一点的侯国像长沙国、燕国、代国已经名存实亡了。

推恩令不费一兵一卒,使诸侯国消弭于无形,起到了非常精妙的效果。

这就是千古阳谋推恩令,削你,并不需要你的同意。这个政策放到现在,整治一些尾大不掉的行业垄断性公司或者巨富豪钱,也是非常的好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3
因为推恩令削弱了各方诸侯的实力,目的为了保证中央对全国的统治力,维护政权稳定。
第2个回答  2021-02-22
因为推恩令基本是无解的阳谋,它的目的是削弱诸侯国的实力,让他们没有造反的能力。
第3个回答  2021-02-11
目的是为了皇权以至高的存在和汉朝几代人的问题。封地被诸侯们从内部瓜分,只能是封地越变越小,地方权力越来越少。削弱了诸侯的势力,更方便管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