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明明知道,藩王也是朱允炆的威胁,为何没有主动削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5
朱元璋在他的长子朱标去世后,将朱允炆立为了太子。同时,他也知道,朱允炆虽然善良仁慈,但性格荏弱,驾驭不了开国功臣,他为了消除隐患,活着的时候,替朱允炆杀掉了一批功臣。

朱元璋除掉功臣之后,对孙子朱允炆说:“我已经安排了你的几个叔叔为你守护边界,站岗放哨,你就可以在家里安心做皇帝了。”朱元璋觉得,除掉功臣之后,孙子朱允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朱元璋心情很愉快,但朱允炆格外清醒,他心情沉重地问:“外敌入侵,由叔叔们来对付,如果叔叔们要有异心,我怎么对付他们呢?”朱元璋突然呆住了,这是他以前没有想到的,他压根没有想到,自己的亲人也会造反,但朱允炆的问题,让朱元璋意识到,藩王也是会造反的。

朱元璋不知道如何回答,他反问道:“你觉得呢?”朱允炆想了想,认真地回到道:“先用道德感化他们,用礼仪约束他们,如果不管用,就削弱藩王的势力,让他们不敢造反,这些都无济于事的话,就只能派兵征讨他们了。”朱元璋听后,沉思了一会儿,说道:“也只能这样了。”

朱允炆的回答合情合理,但实际上,现状比他们设想的还要严重。朱元璋为了维护朱元璋的皇位,杀掉了很多开国功臣,以及他们的子孙,这严重削弱了朱允炆的实力,让朱允炆有兵无将,影响了朝廷军队的战斗力。同时,朱元璋没有削弱藩王的实力,让他们对朝廷的威胁更大了。

朱允炆继承皇位之后,他已经明确感受到了藩王实力的强大,以及藩王对自己的威胁,他发现仅靠道德感化和礼仪约束,并不能消除藩王对自己的威胁,于是挥起了削藩的大棒,开始削弱藩王的实力。起初,朱允炆的削藩很顺利,他连续废黜了数位藩王,成绩喜人,但是当他准备向燕王朱棣削藩时,朱棣起兵造反了。随后,朱棣得到了宁王朱权的八万甲兵和朵颜三卫。

虽然朱允炆的朝廷军,人数占优,但由于朱元璋杀掉了蓝玉等将领,导致朱允炆能任用的将领,只有李景隆等人了,他们的才能远在朱棣之下。朱棣经过四年的苦战,最终击败朱允炆的朝廷军,夺取了皇位。朱棣攻破南京城后,建文帝消失不见了,他顺利接替建文帝,做了大明皇帝。

朱元璋非常疼爱朱允炆,朱标去世后,他绕开一众儿子,选择了朱允炆当皇帝。同时,他为了稳固朱允炆的皇位,还不顾兄弟之情,君臣之情,杀掉了不少跟随他打过天下的功臣,这让朱元璋背上了“屠杀功臣”的恶名,但是朱元璋为何没有削藩,不帮助朱允炆清除藩王的威胁。

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已经知道,藩王也是朱允炆的威胁,但他杀了功臣,却没有选择削藩。朱元璋没有选择削藩,也有自己的苦衷。首先,天下的藩王,都是他的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朱标死后,朱元璋没有选择儿子做继承人,而是让孙子朱允炆做了皇储,这已经让一众儿子不满了,如果他为了朱允炆,再削弱藩王的实力,剥夺他们的利益,这更让朱元璋于心不忍。

同时,削藩会损害藩王的利益,必定会招致藩王的不满,朱元璋也不愿看到父子交恶的场景,所以即便藩王实力再强大,已经威胁到了皇权,朱元璋也不愿削藩,只能将这个难题留给子孙。

其次,朱元璋不能削藩。虽然朱元璋已经击败了元朝,建立了大明,但朱元璋并没有消灭掉元朝,他们只是退守到了蒙古草原上,依旧虎视眈眈地,准备伺机反扑。大将的将士并不稳固,需要有人替大明镇守边疆,抵御蒙古等强敌,朱元璋不放心手下的将领,只能安排儿子去镇守边疆。

蒙古人的实力非常强大,如果藩王实力太弱,挡不住蒙古铁蹄,到时候,不但百姓要遭受战争之苦,可能大明江山,也会变得岌岌可危,所以朱元璋为了大明江山,也不能削弱藩王的实力。

朱允炆即位之后,忽视了藩王肩负着镇守边疆的重任,实力不能太弱,他只是觉得藩王威胁到了自己的皇位,所以在几个文臣的支持下,开始鲁莽地削藩,这造成了建文帝的不幸。朱棣起兵之后,天下藩王都不愿率兵勤王,这让朱允炆丢了皇位。朱棣夺得皇位之后,也感受到了藩王的威胁,依然选择了削藩,但他随即迁都到北京,亲自去为大明守国门,解决了边疆问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