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时,如何避免“尬聊?

如题所述

我们说面试环节是求职者与面试官的双向互动,尽管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面试工具”、“面试神器”层出不穷,但面试的本质不会被颠覆。在现实的面试中,面试官应该恪守的原则是“多问少说”;如何设计发问思路并避免“尬聊”,让面试者在“滔滔不绝”中获得我们想要的面试重点——老王给您支几招。

由“事先准备”挖掘“规划属性”

对于面试而言,“如何开始”往往跟“如何结束”一样困难,而这些又影响到面试双方后期话题的开展。经笔者调研,“请简单介绍下自己”这样开端的占到了至少三成,“您是怎么过来的”这样开端的话题占到了五成以上。第一种开端笔者不想说什么;第二种开端看似不错,只是仔细想来这仍旧属于“封闭性问题”,而且遇到比较敏感的应聘者会觉得“这是问我有没有车吗?或者是变相问我的经济能力??”相行之下,不如把问题换成“您从接到面试通知到现在,都做了哪些准备”,首先这属于“过程性问题”,无论是点、线、面,应聘者展开话题空间较大。在回答中我们可以Get到的关键细节有“对于公司有无基本了解”、“表达逻辑与沟通能力”、“时间规划与筹划能力”等等。

由“社会热点”挖掘“职业属性”

虽然受教育程度不同,但是一些社会性热点问题总会引发大众的普遍关注,这也是有些时候一些自媒体“蹭热点”的原因。所谓《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耳熟能详的事件下,关注面试者的“职业分析惯性”,所谓“三句话不离本行”不是浪得虚名。举例来说,就“董卿无缘2018年央视春晚”,从职业角度出发,你会做哪些思考——笔者搞了八年多的人才培养,首先我想到的是是否会造成人才断层,然后如何发觉团队中的“高潜人才”,在“董卿、朱军”之后,继任者又该如何更好成长??

由“兴趣爱好”挖掘“社交属姓”

“穿衣带帽,各有所好”,甚至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职业人职业生涯后期,“兴趣爱好”很可能成就职业生涯“第二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的极大丰富,兴趣爱好也趋于多样化,现在的95后几乎没有不知道TFboys的,某手机品牌也是大打明星品牌。面对95后求职者,与其你问他“你平时是如何与他人相处的”或者“你的组织能力怎样?”不如抛出这样一个话题——假如你是TFboys的后援团团长,他们的“粉丝见面会”你怎么组织。前者可能我们还要费尽心机用STAR去“火眼金睛”分析这其中哪句是真,哪句是假;而后者本身就是“兴趣使然”,面试者在有意识地场景设置下“无意识”地暴露或者展现了自身的某些特长或者能力,然而这些是“编造”不出来的。

由“未竟之事”挖掘“成就属姓”

在面试中,作为求职者面对的最尴尬的问题可能是“你在三年或者五年之内的规划是什么?”特别是有些岗位如“前台”或者“文员”,这样的问题着实让求职者不知道如何作答——因为总不能说“我就是个前台或者文员,没有太多的规划??”笔者在过往的面试经历中,最常用的一个问题就是“在你过往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件事是你一直想做但是没有做成的。”注意,这个问题的回答范围不只限于职业领域,各个维度都可以思考,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面试者针对这个问题的反应速度、语言组织能力特别是这件事本身对于他现在择业乃至生活的影响。“现在没有做成”不代表今后一直做不成,总这个沟通中企业也可以了解到面试者的“抱负”心态——从而能够更好找到双方“合作”的一些契合点。这个问题也特别适用于那些应届毕业生,虽然缺乏工作历练,但是寒窗苦读十几载,总不能丧失对于未来的憧憬——换言之对未来没有期待与敢于挑战自我的人,恐怕也珍惜不好现在。

简而言之,其实面试的交流中“主角”是面试者而不是面试官,就如同PPT永远也不能抢了“演说者”的风头。一个好的面试官一定是一个好的“主持人”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0

让你避免尬聊的3个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