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秦始皇是是什么时候统一中国的

麻烦告诉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秦王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先后按顺序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

扩展资料

秦始皇是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 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

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 重用李斯、尉缭,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

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

但是到了后期,求仙梦想长生,苛政虐民,扼杀民智,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富有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

秦始皇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他又规定: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秦始皇想皇位永远由他一家继承下去,“传之无穷”。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圣化,秦始皇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首先取消谥法。谥法起于周初,是在君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但秦始皇认为,像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太不像话,更没意义。他宣布废除谥法,不准后代臣子评价自己。

其次天子自称曰“朕”。“朕”字的意义与“我”相同,以前一般人也可以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诏”(命曰制,令曰诏,盖二者效令不同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始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25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30年秦派内史腾攻韩,俘虏了韩王安,于韩地建置颍川郡,韩国灭亡。

公元前229年王翦大破赵军,杀了赵葱,俘虏了赵王。

公元前225年,秦王政派将军王贲攻魏,包围了魏都大梁(开封市),引黄河水灌城,三个月大梁城坏,魏王出降,魏国灭亡。

公元前222年,王翦平定了楚的江南地,降服了越国之君,设置会稽郡,楚国灭亡。

公元前222年,秦王政派王贲攻燕的辽东,虏燕王喜,灭亡了燕国。

公前221年,秦将王贲从燕国南下攻齐,俘虏齐王建,灭了齐国。

扩展资料:

统一后举措:

1、首称皇帝

秦始皇之前的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同行。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以为这些称号都不足显示自己的尊崇,于是下令大臣议称号。经过一番议论,创造出“皇帝”称号。从此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2、中央集权

秦始皇还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

3、修筑长城

秦灭六国之后,即开始北筑长城。修建长城,是为了保护北部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其目的也是为了减少人民的负担;

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其骑兵活动范围很大,没有长城的话,要很多军队来防守,这会给人民增加很大的负担。万里长城不是他开创的,他只是把原来秦国,赵国和燕国北边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始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5-02
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发生在战国末期的一件影响重大的事件。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率秦军灭掉战国七雄中的最后一个强国齐,实行全国统一,结束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起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战国后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民,相互侵伐,战争不断。经济遭破坏,生灵遭涂炭,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所以,民众希望统一。随着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各地间经济交流的愿望和要求越来越强烈,而当时各国间度量衡不统一,货币不统一,关卡林立,捐税繁多,给经济交流带来极大不便。因此,经济的发展要求统一。统一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那么,统一中国的历史重任为什么最后落到了秦国统治者的身上呢?因为秦国有客观上和主观上几方面的有利条件。 客观上讲,秦国自秦孝公时任用商鞅施行变法,为秦国的富强打下了良好基础,并逐步向东扩展。而秦惠王、秦昭王时期,继续扩张,井继续推行军功爵制,按军功颁赐爵位,以爵位赏赐土地和隶农,使秦人,“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军事实力大增。同时,秦国物产丰富,地理条件优越。经过由孝公至庄襄王六代百余年的苦心经营,秦国已占据中国1C3的土地,拥有大片富庶地方,国富兵强。反观东方六国,君主皆庸,政治腐败,经济发展迟慢,军事力量不强,而且六国君王多是苟安一时之辈,缺乏统一中国的胸襟和气魄。而秦王嬴政是一位有远大志向与气概的人物。 公元前247年,庄襄王死去,年仅13岁的儿子嬴政继位为秦王。但当时的国政大权为相国吕不韦所把持,不韦号称秦王仲父,嬴政许多事情受到吕不韦的限制。随着秦王政年龄的一天天增长,他对吕不韦的专权也愈益不满,于是二者的争权也日益激烈。公元前238年,22岁的秦王嬴政举行了加冕典礼,开始亲政,他首先镇压了嫪毐集团的政变,接着以吕不韦与政变有关为借口,罢其相国之职,令其迁蜀,迫使不韦无奈自杀。至此,秦国大权真正掌握在了嬴政手中,这就为他指挥消灭六国的统一战争创造了绝对必要的条件。 秦王政大权独揽之后,就开始实施他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雄伟战略。他广泛搜罗人才,重用客卿,甚至包括从敌营中来的人或曾讥评过自己的人,使秦国一时人才济济,如重用韩国间谍郑国兴修郑国渠,使关中4万多顷盐卤地变成旱涝保收的肥沃良田,为秦统一天下提供了足够的物质条件。 他礼待军事理论家卫缭,并采纳其贿赂各国权臣以破坏六国合纵的建议,军事上受益匪浅。又接受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法、术、势思想,加强他对政权的统驭能力。听从李斯《谏逐客令》,保持吸收和使用外来客卿的传统,使秦王政身边形成一个智囊团,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秦王嬴政个人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从秦王政十七年即公元前230年灭韩开始,秦王嬴政开始了他正式的统一中国的战争。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嬴政派大将内史腾率兵攻打韩国,俘虏韩安王,至此,韩国虽已灭亡,但韩国贵族的反抗并没有停止。韩王安被迁于岐山,前226年曾发动叛乱,不久被镇压下去,这才彻底解决了韩的问题。 第二个被灭亡的是赵国。在当时的六国中,赵国是很为强劲的一个。先是有廉颇,后有李牧、庞煖,都是善于用兵的大将,秦国几次兴兵伐赵,都未曾讨得多少便宜。前229年,秦将王翦、杨端和分别率兵向赵进攻。赵将李牧、司马尚坚持抵抗达一年之久。后来赵王宠臣郭开接受秦人贿赂,向赵王诬告李牧、司马尚。李牧在大敌当前的形势下拒绝交出兵权,赵王便派人暗地逮捕李牧并处死,同时杀掉司马尚。李牧一死,秦军如入无人之境,三个月后,王翦大破赵军,俘赵王迁。是年十月,秦军进入邯郸,赵亡。赵亡后,公子嘉逃往代郡,自封为王,继续抗秦,直至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兵败被灭。 灭赵以后,秦兵临易水,威胁燕国。燕国太子丹曾为质于秦,一直想复仇,但因国小势衰,力不敌秦,未能实现。当秦兵压境之际,燕国君臣皆惶惶不可终日,于是燕太子丹决意派勇士荆轲携带燕国督元的地图和秦国逃将樊於期的人头;作为觐见礼,去刺杀秦王,以挽救燕国。荆轲临行前,太子丹及宾客送其至易水之上。荆轲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表达了为国牺牲义无反顾。至秦后,秦王在朝堂接见荆轲,荆轲上朝觐见,献图,图内藏有匕首;展图,抓起匕首刺向秦王。嬴政环柱逃避,后在臣下的提醒下,才拔出佩剑,将荆轲砍倒,肢解其身。秦王大怒,增兵向燕国大举进攻,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攻下燕都蓟,燕王喜与太子丹逃往辽东郡。至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军攻打辽东,俘燕王喜,燕亡。 魏国在秦的打击下,早已奄奄一息。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国大将王贲率兵包围魏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堤,水淹大梁。三月后城坏,魏王假请降,魏亡。魏国被灭后,秦国把下一个目标指向楚国,但因楚国地域广阔,实力不弱,故费了一番周折。 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楚国内部发生叛乱,楚将项燕将秦叛将昌文君拥立为荆王,秦以镇压荆王为名,举兵攻楚。楚国当时虽败,但实力尚在。当秦破三晋之后,就全力攻楚。秦将李信自恃年少壮勇,在秦王面前夸下海口:以20万兵力即可横扫楚国。秦王又问老将王翦,王翦答非60万不可。秦王以王翦怯弱而李信勇,于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派李信率20万兵众攻打楚国。李信轻敌惨败,秦军退出楚境。嬴政遭此挫折,即亲赴王翦家,请其率兵出征,倾全国兵力——60万人,于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大举伐楚。楚国以全部兵力拒秦,大将项燕战死,楚军大败,楚王负刍被俘。而后,秦军又向江南广大楚地及降服于楚的越地进攻。不久越君降秦,至此,楚国全部覆灭。 五国相继被灭,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齐国。它的相国后胜,长期受贿于秦,既不备战,更不援助其他五国抗秦。齐王建昏庸,听信于相国。故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军一到,齐王建拱手请降,齐亡。 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不到10年的时间内,嬴政就灭了韩、赵、魏、燕、楚、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中国历史结束了割据局面,出现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战国历史至此结束,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记得采纳啊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2-30

公元前356年,秦国国君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负责推行变法,这便是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商鞅变法”。经过二十多年变革后,秦国国力大增,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的佼佼者。



秦孝公去世后,其子秦惠文王(公元前338年—公元前311年在位)继续励精图治。在此期间,秦国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到了秦惠文王执政后期,秦国实力已完全凌驾于其他诸侯国之上。在之后的近百年时间里,秦国屡次东出吞食六国地盘,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在位时期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看到这里许多人不禁会产生疑问,秦国在秦惠文王时期就已经天下无敌,为什么此后还要延续近百年时间才能吞并六国,秦国有可能提前统一天下吗?笔者认为可能性非常渺茫。



首先,战国时期的人们只有秦人、楚人、赵人等区域性概念,而没有形成彼此都是中国人的共识。所以当一个诸侯国攻打另一个诸侯国的时候,在后者眼中就是遭到外国势力入侵,大家自然要拼死抵抗。比如燕国曾在公元前314年被齐国所灭,可随后驻燕齐军很快就陷入到燕国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最后不得不灰溜溜退兵。所以战国时期的灭国战和后来历史上那些军阀割据彼此吞并的战争完全不是一回事。当时的秦国虽然在军事上已经非常强大,甚至有时还能打败多国联军,但要想做到成功吞并一个国家却还是难度很高的事情,而且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懂,别的诸侯国也不会坐视不管。所以结合当时的环境来看,不但秦惠文王时期不可能统一天下,秦昭襄王(秦惠文王之子,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时期也同样不可能做到统一天下。



其次,秦国在“长平之战”中打败了当时第二强大的赵国,并坑杀了赵国40万大军。后世不少人认为,如果秦国在此时迅速出兵攻打赵国首都邯郸,那么必然可以趁势吞并赵国,从而提早统一天下。可事实上,“长平之战”前后共打了三年时间,赵国虽然以惨败告终,可秦国也必然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史书中称秦相范雎因嫉妒秦将白起立功而阻止了秦军进一步行动显然不具备说服力。换句话说,即便范雎真有小人之心,已在位数十年的秦昭襄王难道会毫无判断能力?秦国能不能继续攻打赵国,秦昭襄王必然心里有数。所以说“长平之战”后秦国当霸不霸,赵国当灭不灭,这其实就是一句屁话,秦国当时真要有能力一口吞下赵国,何至于又过了近40年才统一天下呢?


战国后期秦国一家独大是不争的事实,但秦国也并没强大到能吊打六国的程度。事实上,即便到了秦庄襄王(秦始皇之父)在位时期,秦国还曾被信陵君所率的五国联军打败,幸亏有函谷关天险可依才不至于元气大伤。不过,秦国家大业大,产出比其他国家更多,恢复比其他国家更快。在经历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后,东方六国都已消耗到民穷财尽的地步,秦国却依然保持活力,秦人也对战争充满自信。因此到了秦始皇在位时期,秦统一六国才成了必然的趋势。

第4个回答  2015-07-24
fatsoMrLi采纳率:58% 10级 2013.01.173.公元前221年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合纵连横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前 秦统一形势图230年)灭韩、十九年(前228年)灭赵、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二十五年(前222年)灭燕、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