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代词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文言文中的代词是起替代、指示作用的词。古代汉语里的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无定代语、特殊代词等五类。

一、 äººç§°ä»£è¯  人称代词包括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等。例如:

① æˆ‘善养吾浩然之气。(《夫子加齐卿相》)

② ä»Šæ—¥ç—…矣!予助苗长矣。(同①)

③ ä½™è™½ä¸ºä¹‹æ‰§éž­ï¼Œæ‰€å¿»æ…•ç„‰ã€‚(《管晏列传》)

④ æœ•çš‡è€ƒæ›°ä¼¯åº¸ã€‚(屈原《离骚》)

代词“我”“予”“余”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吾”在先秦时多作主语和定语,在否定句中可以作宾语,在一般句子中作宾语比较少见。“朕”在秦以前是一般的人称代词,并非皇帝专用,所以在例④中屈原可以自称为“朕”

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尔”、“若”、“而”、“乃”等。例如:

① å›æ¥èµå‘½æ›°ï¼šâ€œå¾ä¸Žå¥³ä¼ç‹„。(《吕相绝秦》)

② æ±çŸ¥è€Œå¿ƒä¸Žå·¦å³æ‰‹èƒŒä¹Žï¼Ÿï¼ˆã€Šå­™å­åˆ—传》)

③ æˆ‘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å®£å…¬åäº”年》)

④ ä¸Šæ›°ï¼šâ€œä¸ºæˆ‘楚舞,吾为若楚歌〉(《留侯世家》)

⑤ å•åŽçœŸè€Œä¸»çŸ£ã€‚(同④)

⑥ å¿…然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é¡¹ç¾½ä¼ ã€‹ï¼‰

其中“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而”、“乃”一般多作定语。

第三人称代词有“其”“厥”“之”等。“其”主要充当定语。例如:

①民未知义,未安其居。(《城濮之战》)

②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孟子•ç¦»å¨„下》)

 ä¾‹â‘ â€œå…¶â€ä»£â€œæ°‘”,例②“其”代妻与妾的良人,均指人,充当定语。“其”还可以充当主谓词组成分句的主语。例如:

① æˆ‘持白璧一双,欲献大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史记•é¡¹ç¾½æœ¬çºªã€‹ï¼‰

② æ‰¶è‹ä»¥æ•°è°æ•…,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史记•é™ˆæ¶‰ä¸–家》)

③ æ™‹ä¾¯ç§¦ä¼¯å›´éƒ‘,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④ æˆ‘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城濮之战》)

例①②中的“其怒”“其贤”“其死”是主谓词组充当宾语,“其”是主谓词组的主语。例③④中的“其”充当分句的主语。

“厥”的语法功用大致和“其”相当,在句中充当定语。例如:

① äº¦æ‚”于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吕相绝秦》)

在上古汉语里,“其”不用于宾语的第三身代词是“之”。例如:

① è¶ŠçŸ³çˆ¶è´¤ï¼Œåœ¨ç¼§ç»ä¸­ã€‚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管宴列传》)

②   贾尚幼,后至不贺。子文问之。(《城濮之战》)

充当双宾语中的近宾语和充当兼语式中的兼语,也是“之”的语法功能,这种功能是和“之”充当宾语的功能相通的。例如:

① å…¬è¯­ä¹‹æ•…,且告之悔。(《郑伯克段于鄢》)

② è¦†æ¯æ°´äºŽå³å ‚之上,则芥为之舟。(《逍遥游》)

③ æœ‰è‡£æŸ³åº„也者,非寡人之臣,社稷之臣也,闻之死,谁往。(《礼记•æª€å¼“上》)

④ æ°´éžçŸ³ä¹‹é’» ,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上书谏吴王》)

例①②中的第三处词“之”充当双宾语中的近宾;例③④中的二处代词“之”充当兼语。“之”充当兼语的情况比较少见。

“之”和“其”都不是典型的第三人称代词,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语法功能并不完备,即除了能分别充当宾语定语外,在上古它们都不能充当单句的主语。此外,说它们并不是完备的第三人称代词,还由于下面的两种情况。

一是“之”和“其”除称代以外,还可以称人或物。例如:

① è¯·äº¬ï¼Œä½¿å±…之。(《郑伯克段于鄢》)

② ä»¥å®¶é‡è´·è€Œä»¥å…¬é‡æ”¶ä¹‹ã€‚(《齐侯使宴婴请继室》)

③ è›‡å‡ºäºŽå…¶ä¸‹ï¼Œä»¥è‚±å‡»ä¹‹ï¼Œä¼¤è€ŒåŒ¿ä¹‹ã€‚(《鞍之战》)

④ èµµçŽ‹æ‰€ä¸ºï¼Œå®¢è˜ä¹¦ä»¥æŠ¥è‡£ï¼Œè‡£ä»¥æ­¤çŸ¥ä¹‹ã€‚(《信陵君列传》)

例①“之”代地点;例②代物;例③前一“之”代蛇,后一“之”代伤情;例④“之”代事情。

① è¶Šå›½ä»¥é„™è¿œï¼Œå›çŸ¥å…¶éš¾ä¹Ÿã€‚(《烛之武退秦师》)

② ä¼šé‚引入官,王生醉,从后呼曰:“明府且止,愿有所白。”遂还问其故。(《龚遂传》)

例①“其”称代“越国以鄙远”这件事;例②“其”称代(王生)人后呼曰:“明府且止,愿有所白”这件事。

二是“之”和“其”除了可以称代第三方以外,有时候也可以用来称代说话人自己或听话的一方。例如:

① ä¼šè¯·å…ˆï¼Œä¸å…¥ï¼Œåˆ™å­ç»§ä¹‹ã€‚(《晋灵公不君》)

② å£«å­£æ›°ï¼šâ€œè°è€Œä¸å…¥ï¼Œåˆ™èŽ«ä¹‹ç»§ä¹Ÿã€‚”(同①)

③ å¤©å­æ‚¦å…¶æœ‰æ‚¦ï¼Œç¬‘曰:“君安得长者之言而称之?”(《龚遂传》)

④ å…¬å­™éž…曰:“……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也。”(《商君书•æ›´æ³•ã€‹ï¼‰

例①“之”代说话人士会;例②“之”代听话的一方赵盾;例③代说话的一方;例④“之”指代听话的一方。称代说话的一方的“之”可译成“我”;称代听话一方的“之”可译成“你”。

在古代汉语里,人称代词本身没有单数复数的区别,我们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某一代词表示的是单数学是复杂。有时,古人在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后面加上“侪”、“属”、“曹”、“辈”等词语,意思大至相当于“我们这些人”、“你们这些人”而并非是表示复数。

二、 æŒ‡ç¤ºä»£è¯ å¸¸è§çš„指示代词有“是”、“之”、“此”、“斯”、“兹”、“夫”、“彼”、“其”、“他”、“然”、“尔”、“焉”、“诸”等。

一般来说,“是”、“之”、“此”、“斯”、“兹”表示近指。例如:

① æ˜¯é¸Ÿä¹Ÿï¼Œæµ·è¿åˆ™å°†å¾™æ–¼å—冥。(《逍遥游》)

② ä»Šæ³•å¦‚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张释之列传》)

③ ä¹‹äºŒè™«åˆä½•çŸ¥ï¼Ÿï¼ˆã€Šé€é¥æ¸¸ã€‹ï¼‰

④ æ­¤è½¦ä¸€äººæ®¿ä¹‹ï¼Œå¯ä»¥é›†äº‹ã€‚(《鞍之战》)

⑤ æ­¤ç™¾ä¸–不易之道也。(《上书谏吴五》)

⑥ çŽ‹å¦‚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寡人之於国也》)

⑦ æ–¯äººä¹Ÿï¼Œè€Œæœ‰æ–¯ç–¾ä¹Ÿï¼ï¼ˆã€Šè®ºè¯­•é›ä¹Ÿã€‹ï¼‰

⑧ äºˆå”¯ä¸é£Ÿå—Ÿæ¥ä¹‹é£Ÿä»¥è‡³äºŽæ–¯ä¹Ÿã€‚(《礼记•æª€å¼“下》)

⑨ ç™»å…¹æ¥¼ä»¥å››æœ›å…®ï¼ŒèŠæš‡æ—¥ä»¥é”€å¿§ã€‚(《文选•ç™»æ¥¼èµ‹ã€‹ï¼‰

⑩ å…¹å¯è°“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也。(《文选•å°ç‡•ç„¶å±±é“­ã€‹ï¼‰

“是”、“之”、“此”、“斯”、“兹”作定语的时候,可译为“这”,并附上相应的量词,如例①③④⑦⑨;作主语的时候,可译为“这”,如例②的第二个“是”,例⑤⑩;作宾语或补语的时候,可以译为“这样”,或“这种情况”,“这种地步”等,如例②的第一个“是”,例⑥⑧。

“夫”、“彼”、“其”表示远指。例如:

① å­æ›°ï¼šâ€œå¤«äººä¸ä¿¡ï¼Œè¨€å¿…有中。”(《论语•å…ˆè¿›ã€‹ï¼‰

② å¾®å¤«äººä¹‹åŠ›ä¸åŠæ­¤ã€‚(《烛之武退秦师》)

③ å½¼æ‰€è°“豪杰之士也。(《许行》)

④ ä¸ç»ä¹‹äºŽå½¼è€Œæ•‘之于此,譬由抱薪而救火也。(《上书谏吴王》)

⑤ æµ·æ»¨éè¿œï¼Œä¸æ²¾åœ£åŒ–,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龚遂传》)

⑥ å…¶å°¤è´«è€ŒåŠ›ä¸èƒ½è€…,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柳子厚墓志铭》)

“夫”字指示性较轻,多用作定语,可译为“那个”,如例①②。“彼”字并不是第三人称代词,而是指示代词,表示远指,指人时等于说“那个人”,如例③;指代处所时可译为“那里”,例如④。“其”字作为指示代词,绝不作主语,而只作定语,可译为“那里”、“那些”等,如例⑤⑥。

“他”、“然”、“尔”、“焉”、“诸”作为指示代词,用法各有特点。“他”是表示旁指的指示代词,多作宾语、定语,可对译为“别的”或“其他的”。例如:

① å­ä¸æˆ‘思,岂无他人?(《诗•éƒ‘风•è¤°è£³ã€‹

② çŽ‹é¡¾å·¦å³è€Œè¨€ä»–。(《孟子•æ¢æƒ çŽ‹ä¸‹ã€‹ï¼‰

③ è§‚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季札观乐》)

“他”在古代又写作“佗”或“它”,例如:

① å‰²åœ°å®šåˆ¶ï¼Œï¼Œä»¤é½ã€èµµã€æ¥šå„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佗国皆然。(《汉书•è´¾è°Šä¼ ã€‹ï¼‰

② æ˜”诗人所刺,《春秋》所记,指象如此,殆不在它。(《书汉•æœé‚ºä¼ ã€‹ï¼‰

③ â€œä»–”作为人称代词来使用是中古时期才产的用法。

“然”和“尔”作为指示代词,常用作谓语,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可对译为“这样”或“如此”。例如:

① æ²³å†…凶,则称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寡人之于国也》)

② ç”Ÿè€ŒåŒå£°ï¼Œé•¿è€Œå¼‚俗,教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③ åŒæ˜¯è¢«é€¼è¿«ï¼Œå›å°”妾亦然。(《乐府诗集•ç„¦ä»²å¿å¦»ã€‹ï¼‰

④ é—®å›ä½•èƒ½å°”?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焉”是一个较特殊的指示代词,常用作补语,可理解为“于+是(之)”;“于”是介词;“是(之)”是代词,多指代人物或处所。例如:

① ä¸‰äººè¡Œï¼Œå¿…有我师焉。(《论语•è¿°è€Œã€‹ï¼‰

② é™ˆç›¸è§è®¸è¡Œè€Œå¤§æ‚¦ï¼Œå°½å¼ƒå…¶å­¦è€Œå­¦ç„‰ã€‚(《许行》)

③ åˆ¶ï¼Œ  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郑伯克段于鄢》)

例①“必有我师焉”是说“必有我师在其(三人)中”;例②“学焉”是说“向许行学习”;例③“死焉”是说“死在这里”。

“诸”字是代词“之”和介词“于”(或语气词“乎”)的合音,有的语法著作中称它为“兼词”,即一个词兼有两个词的语法功用。例如:

① æ™‹ä¾¯å›´æ›¹ï¼Œé—¨ç„‰ï¼Œå¤šæ­»ã€‚曹人尸诸城上。(《城濮之战》)

② ä¸ºä¹‹ç®ªé£Ÿä¸Žè‚‰ï¼Œç½®è¯¸æ©ä»¥ä¸Žä¹‹ã€‚(《郑伯克段于鄢》)

③ è™½æœ‰ç²Ÿï¼Œå¾å¾—而食诸?(《论语•é¢œæ¸Šã€‹ï¼‰

④ æ–‡çŽ‹ä¹‹å›¿ï¼Œæ–¹ä¸ƒåé‡Œï¼Œæœ‰è¯¸ï¼Ÿï¼ˆã€Šå­Ÿå­•æ¢æƒ çŽ‹ä¸‹ã€‹ï¼‰

例①“尸诸城上”即“把尸体陈列在城墙上”;例②“置诸橐”即“把食和肉放在橐中”,这二例中的“诸”是“之于”的合音。例①②中的“诸”都是“之乎”的合意。

三、 ç–‘问代词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胡”、“曷”、“奚”、“安”、“恶”、“焉”等。这些疑问代词有的称代人,有的称代事物,有的称代处年,有的具有两种或三种称代作用。

“谁”和“孰”主要用于指人,“谁”的用法和现代汉语完全一样,只是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① å¯¡äººæœ‰å­ï¼ŒæœªçŸ¥å…¶è°ç«‹ç„‰ï¼Ÿï¼ˆã€Šå·¦ä¼ •é—µå…¬äºŒå¹´ã€‹ï¼‰

② å¾è°æ¬ºï¼Ÿæ¬ºå¤©ä¹Žï¼Ÿï¼ˆã€Šè®ºäº‹•å­ç½•ã€‹ï¼‰

“孰”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主要用于选择问句中。例如:

① å¾å­ä¸Žå­è·¯å­°è´¤ï¼Ÿï¼ˆã€Šå­Ÿå­•å…¬å­™ä¸‘上》)

② è™½ä½¿å­åŽšå¾—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柳子厚墓志名》)

“孰”用来指人时,也有不表选择的,这就和“谁”的用法相同了。例如:

① çŽ‹è€…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éšå…¬å…ƒå¹´ã€‹ï¼‰

② å­°å¯ä»¥ä»£ä¹‹ï¼Ÿï¼ˆã€Šå·¦ä¼ •è¥„公三年》)

③ å­°ä¸ºå¤«å­ï¼Ÿï¼ˆã€Šè®ºè¯­•å¾®å­ã€‹ï¼‰

“何”、“胡”、“曷”、“奚”主要用于指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何”使用最广泛,可以充当宾语、定语、谓语;有时也充当主语、状语。义当状语时相当于“怎么”、“为什么”。例如:

① ä¸¾ä»¥è´¥å›½ï¼Œå°†ä½•è´ºç„‰ï¼Ÿï¼ˆã€ŠåŸŽæ¿®ä¹‹æˆ˜ã€‹ï¼‰

② ä½•ä¸ºçº·çº·ç„¶ä¸Žç™¾å·¥äº¤æ˜“?(《许行》)

③ æ˜¯ä½•è¨€ä¹Ÿï¼Ÿï¼ˆã€Šå¤«å­åŠ é½ä¹‹å¿ç›¸ã€‹ï¼‰

④ é‚»å›½ä¹‹æ°‘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许行》)

⑤ ä¾¯ç”Ÿæ›°ï¼šâ€œå…¬å­ç•æ­»é‚ªï¼Ÿä½•æ³£ä¹Ÿï¼Ÿâ€ï¼ˆã€Šå²è®°•é­å…¬å­åˆ—传》)

⑥ å…¬ç¬‘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左传•æ˜­å…¬ä¸‰å¹´ã€‹ï¼‰â€”—公:齐景公;子:指晏婴。

例①“何”充当动词谓语的宾语;例②“何”充当介词的宾语;例③“何”充当定语。这三例中的“何”都可以译成“什么”。例④“何”充当谓语,可译成“什么原因”。例⑤“何”充当状语,可译为“什么”。例⑥“何”充当主语,可译成“什么东西”。“何”充当主语的情况比较少见。

“胡”、“曷”、“奚”的使用范围比“何”小,主要用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的意思。例如:

① ä¸ç‹©ä¸çŒŽï¼Œèƒ¡çž»å°”庭有悬貆兮?(《诗•é­é£Ž•ä¼æª€ã€‹ï¼‰

② ç”°å›­å°†èŠœï¼Œèƒ¡ä¸å½’?(陶潜《归去来辞》)

③ å¾å­å…¶æ›·å½’?(《左传•æ˜­å…¬å…ƒå¹´ã€‹ï¼‰

④ æˆ–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ä¸ºæ”¿ã€‹ï¼‰

⑤ æ—¢è‡ªä»¥ä¸ºå½¢å½¹ï¼Œå¥šæƒ†æ€…而独悲?(陶潜《归去来辞》)

这几个例子中的“胡”、“曷”、“奚”都充当状语。例②中的“曷”是“何时”之义,并不是“归”的宾语。“曷”在《诗经》中经常用来询问时间,也是“何时”之义,可以作定语,也可以作状语。例如:

① æ€€å“‰æ€€æˆ–!曷月予还归哉?(《诗•çŽ‹é£Ž•æ‰¬ä¹‹æ°´ã€‹ï¼‰

② æˆ‘日构祸,曷云能榖?(《诗•å°é›…•å››æœˆã€‹ï¼‰â€”—我每日都遭受祸患,怎能说命运会好呢?

例①“曷”充当定语;例②“曷”充当状语。

“胡”、“曷”、“奚”作宾语,常和介词“以”、“为”组成“奚以”、“胡为”、“曷为”这样的介宾词组,在句中充当状语,询问原因,也是“为什么”的意思。例如:

① å¥šä»¥ä¸ºä¹‹ä¹ä¸‡é‡Œè€Œå—为?(《逍遥游》)

② å·²çŸ£ä¹Žï¼Ÿå¯“表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陶潜《归去来辞》)

③ å—Ÿå°”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李白《蜀道难》)

④ å­Ÿå­ä¸‰è§å®£çŽ‹ï¼Œä¸è¨€äº‹ã€‚门人曰:“曷为三遇齐王而不言事?”(《荀子•å¤§ç•¥ã€‹ï¼‰

“何”、“奚”有时也可以称代所,相当于“哪里”、“什么地方”。例如:

① èƒ¶é¬²æ›°ï¼šâ€œè¥¿ä¼¯å°†ä½•ä¹‹ï¼Ÿæ— æ¬ºæˆ‘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吕氏春秋•è´µå› ã€‹ï¼‰

② é¢œå›žè§ä»²å°¼ï¼Œè¯·è¡Œï¼Œæ›°ï¼šâ€œå¥šä¹‹ï¼Ÿâ€æ›°ï¼šâ€œå°†ä¹‹å«ã€‚”(《庄子•äººé—´ä¸–》)

“安”、“恶”、“焉”主要用来称代处所,在句中充当宾语或状语。

例如:

① æ²›å…¬å®‰åœ¨ï¼Ÿï¼ˆã€Šå²è®°•é¡¹ç¾½æœ¬çºªã€‹ï¼‰

② å­åˆ—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无形,则天地安从生?”(《列子•å¤©ç‘žã€‹ï¼‰

③ å±…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å°½å¿ƒä¸Šã€‹ï¼‰

④ ä¸œéƒ­å­é—®äºŽåº„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庄子•çŸ¥åŒ—游》)

⑤ æ–‡ä¾¯ä¸Žè™žäººæœŸçŒŽã€‚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战国策•é­ç­–一》)

⑥ å…¶å¦»çŒ®ç–‘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列子•æ±¤é—®ã€‹ï¼‰

例①“安”充当动词宾语;例②“安”充当介词宾语。例③“恶”充当动词宾语;例④“恶”充当介词宾语。例⑤“焉”充当动词宾语。⑥“焉”充当状语。以上诸例说明“安”、“恶”、“焉”充当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四、 æ— å®šä»£è¯  “或”或“莫”是古代汉语特有的无定代词。“或”是肯定性无定代词,“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都只作主语。“或”有时泛提某种人而这人往往是假设的对象,可译为“有人”。例如:

① æˆ–谓孔子曰:“子奚不为下政?”(《论语•ä¸ºæ”¿ã€‹ï¼‰

② å±…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ä¾åã€‹ï¼‰

③ ä¸€å¤«ä¸è€•ï¼Œæˆ–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汉书•é£Ÿè´§å¿—》)

有时“或”指代它前面已经出现过(或隐含)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例如:

① é™ˆè‰¯ï¼Œæ¥šäº§ä¹Ÿï¼Œæ‚¦å‘¨å…¬ä»²å°¼ä¹‹é“,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许行》)

② å¡«ç„¶é¼“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可乎?(《寡人之于国也》)

③ å‡¡å…­å‡ºå¥‡è®¡ï¼Œè¾„益邑,凡六益封。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史记•é™ˆä¸žç›¸ä¸–家》)

④ å¤«ç‰©ä¹‹ä¸é½ï¼Œç‰©ä¹‹æƒ…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许行》)

例①②中的“或”代人,例③④中的“或”代事物。代人的“或”仍可译成“有人”;代物的“或”可译成“有的”。

否定性无定代词“莫”在句中作主语,指称人时意思是“没有谁”,称代事物时,意思是“没有什么”等。例如:

① è™½ä½¿äº”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许行》)

② å®¢çš†èƒŒé­ä¹‹èµµï¼ŒèŽ«æ•¢åŠå…¬å­å½’。(《史记•é­å…¬å­åˆ—传》)

③ å¥åˆ€  然,莫不中音。(《庄子•å…»ç”Ÿä¸»ã€‹ï¼‰

④ æ•…祸莫憯於俗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於辱先,诟莫大於宫刑。(《报任少卿书》)

例①②中的“莫”称代人;例③④中的“莫”称代事物。

(五)特殊代词   ç‰¹æ®Šä»£è¯æŒ‡çš„是“者”和“所”这两个代词。说它们是“代词”,是因为它们不像别的代词可以单独直接充当句子成分,而必须和其他词类的词(或词组)组成具有偏正关系的词组,即“者”字词组、“所”字词组,才能充当句子成分,而且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称代的对象才是明确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