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理有哪些影响

如题所述

一、自卑

父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骄傲,处在一个没有父亲或母亲在家庭里,孩子就自然没有这份优越感,容易产生“我的家庭是不幸的”、 “我是没人要的孩子”、“我的命不好”消极悲观的想法。

二、孤僻

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对人际关系感到紧张,特别是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亲的粗心或与继父母之间的隔阂,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觉得自己在家庭中被忽视,就产生孤独感,行为上表现出离群。

三、怯懦

有的父母离异后,往往把感情和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束缚过紧,管教过严。久而久之使孩子心理负担过重,害怕自己使父母失望,因而对父母敬而远之,变得胆小怕事,怯懦退缩。

四、逆反

这类孩子有的由于亲情的隔阂不接受继父母的管教,或继父母不便于管得太严,从小就养成了上不服天,事事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由于对父母的离婚行为不理解,对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出逆反的心理现象。


弥补孩子的心理

孩子处于单亲的环境生活,家长要记住父母永远是父母,要珍惜与孩子的在一起的机会,即便你们再婚了,也要承担起为人父母养育和教育的一切责任,但不要抱有弥补的心态来面对孩子。

家长而应该让孩子仍处于一个与以往正常家庭一样的生活,也许只不过是不能和父亲或是母亲共同生活在一起。

但一定要让孩子仍继续与父亲或母亲进行电话、见面等等方式的沟通,不要在孩子面前说父亲或母亲的不对之处,让孩子觉得,父母虽然分开了,但家还在,爸爸妈妈还是永远和从前一样地爱着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4

缺乏完整的父爱和母爱

父母一旦离开,孩子就不能像以前一样时时刻刻有父母的陪伴,可能只能选择其中一方,甚至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这样,孩子势必在一个要么缺乏父爱要么缺乏母爱的环境中长大,爱的缺失是必然的。


性格缺陷,人际交往障碍

在一个缺乏父母一方爱的滋润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一般都或多或少存在性格方面的缺陷。有的特别偏激,有的有严重的恋父或者恋母情结,有的性格内向不愿意交往,而这些性格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身体和心理健康都会受到影响

离开了完整的家庭,单亲父亲或母亲在为生活奔波的时候,难免会疏忽对孩子的照顾,包括生活上的照顾,以及心理上的沟通和交流;长此以往,可能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

第2个回答  2017-01-06
在现实生活中,离婚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于离婚而造成的子女在心理、道德行为上的问题,却不能被我们忽视。如果为人父母者,能从子女教育的角度出发,多花一些经历维护自己的婚姻,在为自己考虑的同时,也想一下孩子的发展,就会减少很多需要的补救措施。
  
  一离婚子女的心理变化与特征
  
  1、他们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怨恨感等消极情绪。
  
  这些消极情绪必将作用于他们与同伴的交往活动,最终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同伴关系,造成他们与人交往相处能力的下降,结伴难度的增大。在我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多起因家庭父母离异,子女在情绪、情感上发生大的变化的事例。他们在父母离异的过程中以及离异后,表现出:胆小怕事、孤僻、易怒、走极端、不相信人等,这些行为和性格表现直接影响到他们与周围的同学、师长、朋友的交往。
  
  2、他们容易缺失生活和学习上的自信心。
  
  大多数离异家庭的子女有不同程度的行为障碍。由于家庭的破裂,导致家庭教育的残缺不全,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子女往往缺乏较好的生活教养和学习上的指导,同时由于破裂家庭给他们心灵蒙上一层阴影,致使他们丧失生活和学习上的信心,在行为上具有较多的逆常表现,如易怒;与父亲或母亲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由于感受不到家庭温暖而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行为的影响,行为的反社会倾向与对立情绪比较严重等。正因为如此,原是优等生的学生相当比例由于家庭的父母的离异,使他们在生活态度和学习状态上,出现明显的下滑,甚至结识不良的社会分子,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3、他们容易出现较严重的性格缺陷,个性形成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在个性塑造上,父母亲是子女的首任教师,而离异家庭带给子女的却是残缺不全的个性影响与教育,这样必将造成子女后天性格形成中的缺陷。有的离异父母各自抱着补偿子女或者视子女是今后生活的包袱等心理来处理与子女的关系,致使子女在性格形成中,出现多种性格缺陷。
  
  4、他们的心灵上受到的创伤有很长时间的持续性,难以平息和恢复。
  
  我所接触到的高中阶段学生中,不少离异家庭的子女,父母是在他们读小学阶段就离异的,但当我问及他们的父母亲时,他们一般都是闪烁其词,不愿多谈父母和他(她)的家庭。这现象表明:父母离异的阴影,至今还在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成为他们永久的一块不愿揭开的伤疤。
  
  二.究竟是什么在起作用
  
  究竟父母离婚事件本身,是否是影响儿童发展的唯一因素?有研究者发现:
  
  父母离婚后包括孩子在内的新建立的家庭生活环境,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父母离婚后,对孩子不出四种命运:
  
  1,父母不再结婚,孩子归属于父亲,如此就是父亲归属下的单亲教养环境;
  
  2,父母不在结婚,孩子归属于母亲,如此就是母亲归属下的单亲教养环境;
  
  3,父母再婚,孩子归于父亲,如此就形成了孩子家有继母,外有生母的环境;
  
  4,父母再婚,孩子归于母亲,如此就形成了孩子家有继父,外有生父的环境。
  
  上述四种环境下生长的孩子,命运将不会相同,唯一可以希望的是,父母离婚后,能继续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合生长的环境。当然这有很多困难。
  
  其一,父母没有再婚,因为孩子的抚养费,探视权等问题,还会继续引起争执和矛盾,孩子有时就不能避免成为争斗,攻击的武器,就不易建立良好的单亲抚养环境。
  
  其二,父母再婚,继父,继母的关系,在加上还可能出现的同父异母,同母异父,兄弟姐妹关系,或者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关系。使孩子很难良好适应。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一定是有影响的。但是就影响而言,离婚本身并不是唯一因素,离婚后如何安排孩子的生活,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三、如何关爱孩子?
  
  第一、离异家庭的父母亲应尽量避免在子女面前流露自己的反常情绪和行为。
  
  夫妻离异,对离异双方来说,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会带来双方在情绪和行为上的变化。而子女,特别是年幼的子女,因其有很强的模仿性,加上在压抑的家庭中生活,会很快受父母的影响,导致其在心理上出现不正常的变化。因此,无论子女和离异后的哪一方 生活,不要在子女面前说或者做一些过激的事情,以免伤及子女已经受到伤害的心灵,使他们更压抑,更消沉。离异家庭的父母亲应该做到的,是如何让子女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父母的行为,并接纳这个现实,从而使他们尽快的走出家庭离异的阴影。
  
  第二、改善人际关系,矫正自卑等不良性格影响。
  
  离异家庭的孩子,特别是单亲家庭中生活时间较长的孩子,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这与孩子本身的自卑心理,及同伴可能的歧视有关。家长最好取得老师的帮助,使教师在获知这些离异家庭的子女的特殊情况后,尽可能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鼓励这些离异家庭的子女,将这些离异家庭子女的注意力调整到学习和学校的各项活动中。使这些离异家庭的子女在家庭中缺失的关爱,在集体中得到补偿,让他们学会用学习和各项活动的喜悦来冲淡家庭离异的阴翳,走出心理阴影。增进他们与人的交往,克服他们的自卑、自抑等不良性格特征,发展健康的个性。学校教师还教育其他的学生不能歧视这些离异家庭子女,尽量减少其他学生在离异家庭子女面前谈论自己的家庭和父母,以免使离异家庭子女触景生情,引起他们的伤感。同时,教师也应该利用一些恰当的机会,对这些离异家庭子女进行挫折适应能力的教育,鼓励这些离异家庭子女在逆境中成才,鼓励这些子女学会正确认识和接纳父母亲的行为,能够客观的理解父母,改变这些子女在这个问题上的认知观念,适时调整自我的心态,帮助他们自觉的走出心理的阴影。
  
  第三、尽量减少、避免社会不良刺激对离婚家庭孩子的影响。
  
  离婚家庭中的孩子,对外界的刺激感受性提高了,这既有可取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父母,老师可以利用可取的一面,采用正强化的方法,引导他们。鼓励他们参与各种活动,增进同伴友谊,减少对不幸的回忆。
第3个回答  2017-03-24
1、不安全心理 父母准备离婚时的争吵和不和谐,都会使孩子怀疑自己是否可爱,是否有价值,从而产生不安全心理。
2、自卑心理 一旦父母离异,不管孩子跟着哪一方或者祖父母,孩子都会认为失去了亲人,整天忧心忡忡,感觉在小伙伴面前抬不起头来,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3、 对立心理 由于父母的离异,孩子得不到积极的关注,为了赢得更多的关注,就总想在别的孩子面前表现出自己的绝对权威,对父母甚至周围的人产生对立情绪。另一种倾向是“破罐子破摔”心理,这样的孩子往往性格暴躁,有的甚至表现得很残忍。

父母离婚对末成年子女造成精神创伤。有些儿童在父母离婚的心理刺激下,性情发生改变。有的变为粗暴、烦燥。有的儿童在消极情绪持续、强烈作用下,发生心理疾病。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各种心理状况上都比正常家庭同龄儿童差,他们往往表现为情绪低落、内疚、自卑、意志消沉、心事重重、过度的恐惧和担心、多疑和寂寞。
有的父母将离异的仇恨迁怒到孩子身上,有的则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坏话,幼儿缺乏辨别能力,从而会对父母产生心理上的隔膜,出现逆反心理。或者会以叛逆、“变坏”的行为来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会出现精神分裂、自闭症、恐惧、忧郁等症状,甚至想到自杀。
第4个回答  2015-05-14
儿童健康成长,需要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关系是否正常,对儿童心理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离婚的家庭。从夫妻感情破裂到准离婚开始甚至再婚之后的整个过程,都会对儿童幼小心灵带来痛苦和折磨,如家长处理不好离婚前后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易使孩子形成各种不正常的心理品质,因此,父母在离婚前后,应考虑到孩子的心理需要,应力求把对孩子造成的心灵创伤减少到最低限度。
1、不安全感:在小家庭里,一个孩子总能有稳定和有所依靠的感觉,父母在离婚前后,孩子常常没有安全感,当父母各自陷入复杂的感情和法律纠纷中时,往往把主要精力用于考虑自己的事情,对孩子的注意、关心减少,这时的孩子往往感到迷惘,他会觉得被父母遗忘或不受重视,孩子常常问自己“谁会要我?”“当我需要帮助时,谁会在我身边,我该去找谁?”有些父母很少为顾及孩子心理而检点自己的行为,常常毫无顾及地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打骂,而且还将孩子当出气筒,使孩子时常受到惊吓,在恐惧中度日而变得神经质。这种不安全感会使孩子处于感情脆弱、经不起打击的状态,做事畏首畏尾。
  2、内疚感:幼小的孩子常常把自己的不端行为看成是引起父母关系变化的原因,这种曲解易使孩子陷入自我烦恼中,常常自责。我们经常看到夫妻在吵架时,孩子在一旁哭喊:“爸爸妈妈我听话,我再也不捣乱了,”“我不要新玩具了,你们别吵了……”。过去十分活跃、机灵而又聪明的孩子,因为父母关系的改变会变得退缩、消极,对周围环境什么也不感兴趣,每日沉浸在深深的内疚中,这种自谴心理,将导致孩子产生严重的逃避现实的心理状态。
  3、自卑、猜疑心理:父母离婚的孩子因缺父或缺母,自感不如别人,如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遭到旁人的嘲笑、奚落易形成自卑心理,常常表现为:情绪忧伤、缺乏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孤僻、畏缩、做事缺乏自信心。年龄大的儿童还会产生悲观情绪和猜疑心理,常常怀疑别人看不起他,欺负他,对别人的言行易产生误会。对抱有猜疑心理的儿童,如缺乏正确的引导,全影响儿童个性发展的社会化,将使他们不能与人和谐相处,在人际关系上产生种种问题。
   4、补偿心理:离婚后的家庭,使儿童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遭受了损失。有的离婚家庭住房一分为二,居住条件就差了,由于缺父或缺母,经济收入少了,饮食、衣着等物质条件也差于一般家庭,失去原来比较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儿童,经常耳闻目睹其他儿童优越的物质享受,易产生嫉妒心理,如家长不注意对他们进行教育,极易导致偷窃等不良行为的产生。 失去父爱或母爱的孩子,由于缺少家庭的温暖,精神上得不到满足,感到空虚,常常企求在感情上得到补偿,个别儿童进入青春期以后,往往会在“感情补偿心理”的驱使下,盲目地向异性求爱,犯性错误。
5、逆反心理:离婚后的孩子由于温暖家庭的解体一时无法接受,心理失衡,易形成逆反心理,对周围的人产生对抗行为,表现为毫无理由地拒绝他人的要求,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他们会指责父母、顶撞教师,对任何人都持仇恨、冷酷的态度。追问

我就是受了影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