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我国三个早慧儿童的故事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1王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2李贺:
一千多年前,宜阳县昌谷降生了一个奇异诗人,他7岁能诗,挥笔立成;感受事物,敏感多情;渲染物象,色彩纷呈。此人长相怪异,天性骄傲,不屑与同龄儿童为伍,每日滞留于三乡驿馆,与往来东西二京的官员大谈诗歌,被人呼为神童—— 
  关于李贺的生平事迹,最早给我们提供资料的,是比李贺稍晚一些的诗人杜牧和李商隐。杜牧为李贺所遗二百多首诗歌作序,李商隐为未曾谋面的李贺写了小传。显而易见,在杜牧和李商隐的心中,李贺是个真正的诗人,他生时呕心沥血地作诗,死后被天帝召去写诗,生生死死,都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唐以来,研究、记述李贺的文人学者何止千万?即使在我市,研究李贺诗歌和生平的人也很多,但对于一般读者而言,那些考证文章读起来了无趣味,倒是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年轻作者,他们写活了李贺,讲活了李贺,其中宜阳籍学者王恺和宜阳籍作家司卫平,与读者走得最近,我在叙述李贺生平时,将不时引用他们的新观点,以便生动解读诗鬼的形象。
  李贺出生之时,东方天空发白
  王恺先生的家乡,离李贺故里只有一公里之遥。在谈起李贺的生存环境时,他说,宜阳汉山上的光武庙、子陵殿以及汩汩流动的连昌河、洛河水,还有片片竹园、潺潺溪涧、巍巍山峦,都为诗人成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这与他后来诗境中的旖旎意象的形成不无关系。
  司卫平在《诗鬼李贺》中也描述了李贺的出生地——在距东都120里处的福昌县(宜阳县)昌谷,连昌河自西北劈汉山出长峦谷口,汇入洛河。在这两河交汇形成的一片不大的冲积地上,水木旺盛,鸟语花香,片片瓦屋茅舍掩映在碧绿的竹林当中,深宅院落,寻常巷陌,无不是青竹织墙,翠叶拱顶。有许多的官宦在此安家落户。
  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一个清风荡漾的春夜,已是二更时分,家居昌谷长峦谷口的李姓宅院里,依旧灯火通明。堂屋侧室的窗棂间,有女子正待分娩。
  看了以上描述,我们已经知道——李贺就要诞生了!
  查阅史料可知,李贺的母亲姓郑,比李贺的父亲李晋肃年龄小了许多,只因原配夫人早死,李晋肃又娶了郑氏。这次生产,本是头胎,自然比较费劲儿,捱到鸡叫三遍,才有婴孩呱呱诞生。一声婴啼之间,东方正好放亮——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诗人李贺来到人间。
  李家自然是欢天喜地,但孩子出生时,李晋肃却在陕县当县令,不能分享眼下的喜悦,郑夫人便令一位年轻的长工去报喜。陕县离此地有二百多里,长工骑上一头大青驴,匆匆奔上驿道,向西而去。
  且说陕县县令李晋肃,系唐高祖李渊的叔父郑王李亮之后。虽出身皇家宗室,但非嫡系,为官入仕数十年,先在西川,后到陕县,都是七品县令。如今年过半百,喜得贵子,正如老树开花,枯藤发芽,不免心花怒放,本应亲自回家安慰郑氏,看望娇儿,无奈公务繁忙,还须坚守岗位。只好耐住性子,写了一封书信,由长工带回。
  但他心情过于激动,写了许多字,感到不达意,写了揉,揉了扔,如此再三,费去大半天工夫,这边长工还要急着赶回去复命,都等急了。李晋肃索性只写了个“贺”字,落了款,叫长工打在包裹内,说:你带回去吧,夫人自知吾意!
  天性带着文气,筋脉藏着诗魂
  那长工藏了信件,一路赶回宜阳,呈上书信,郑氏看了,满纸只有一个“贺”字,认为这是老爷为娇儿取的名字,返身对儿亲了一口说:“儿呀,你父亲给你取名李贺哩!”叫着亲着,十分欢喜。
  今天想来,李贺父亲写的这个字,当是回信的主题,也就是“ 祝贺生子” 的意思,不想李贺的母亲望文生义,这小子从此便叫李贺了。后来,老爸又为他取字“长吉”,诗人也便有名有字,只差后人送他一个“诗鬼”称号了。
  李贺满月这天,李晋肃回来了,当院摆起了酒席,招待亲朋好友。老来得子,脸上放光,李晋肃很是高兴。不料晚间仔细端详此儿,越看越觉得怪异——呀!这孩子怎么如此长相?两条眉毛很长,几乎连在一起,鼻子大得出奇,脸也长得出奇,手指尖尖,仿若葱管,再看这小身板儿,如此羸弱,一根细棍似的,似乎天生就有病!
  李晋肃确实没有看走眼,据李贺自己后来写的诗以及李商隐所撰的《李长吉小传》中所言,李贺的相貌特征为“细瘦”、“通眉’、“巨鼻”。“通眉”也叫“庞眉”,即两条眉毛连在一起,而鼻子很是肥大,以至于影响到五官比例。《李长吉小传》还说李贺“长指爪”,所以后人干脆称其为“长爪生”。有人说,这种奇特长相,使得李贺写的诗也很奇特,总是诡秘奇幻,具有诗鬼之潜质。
  却说李贺这棵弱苗,自打出了娘胎,虽然体质孱弱,却也见风就长,一晃数年过去,小相公别的地方不突出,就是脑瓜子特好使,聪颖绝伦,最爱读书,常常一个人躲在书房内,翻箱倒箧(qiè),翻捡出一堆书来,席地而坐,读得津津有味。郑氏看了,怕他得了孤闭症,总是撵他出门去玩。
  这一日,李贺被母亲撵出门来,半天没回,母亲心中高兴,说这孩子也该见见太阳,增强一下体质了,可是李贺玩了回来,却写了一个字给郑氏看。郑氏一看,是个“衢”字,这个字笔画很稠,小孩子一般不会写,但李贺偏偏关注最难写的字——原来,他跑出去啥也不干,专找坟地,去读墓碑;或到驿馆,浏览墙壁上的题诗。
  文人!天生的文人坯子!天性里带着文气,筋脉里藏着诗魂!天降此人,是让他来写诗的!母亲看着儿子,摇摇头,不知道说什么好。
  留恋三乡驿馆,结识来往官员
  这孩子果然很会写诗。
3方仲永:

金溪的百姓方仲永,世代从事农业生产。方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写字的工具。忽然(有一天)他大哭着索求(要)写字的工具;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近借来(书具)给方仲永。(他)立刻写下了四句诗,并且自己(在诗后)署上了他的名字。这首诗把奉养父母和团结同族人作为诗的内容, 传阅给全乡的读书的人看这首诗。从此(人们)指定物品(让他)写诗,(方仲永)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乡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有的人用财物讨取方仲永的诗作。方仲永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的,(就)每天强要方仲永到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让(他)写诗,(他的诗)(已经)不符合以前的传闻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询问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方仲永的特异之处消失净尽,已成为普通的人。”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4-17

曹植勤学好问

原文: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就,可观。太祖甚异之。

译文:

曹植十多岁的时候,就可以背诵《诗经》、《论语》及其他诗词歌赋几十万字的文章,善于文章写作。太祖曹操经常考试他的文章,对曹值说:“你请人代笔写的吧?”曹植跪下回答:“我的言论是自己的观点,写出来就成文章了,您可以当面考我,怎么会请人写呢?”当时邺城铜雀台刚刚建成,曹操让所有的儿子都到台上,让他们以铜雀台为题写一篇文章。曹植挥笔马上就完成了,而且文章很有文采。曹操感到十分惊异。(为曹植的才华而惊奇)。

孔融让梨

孔融四岁那年,正在院中玩耍的孔融兄弟几个,面对父亲刚买来的梨子,哥哥让孔融先拿,而孔融却拣了个最小的。父亲问孔融为什么这样做,孔融回答说:“哥哥比我大,应该吃大的;我年纪小,就该吃小的。” 父亲不禁为儿子的谦让懂事高兴,却又故意问道:“可你还有个小弟弟,为何不把最小的梨留给他呢?”孔融则答:“我比弟弟大,哥哥应该让弟弟,所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你能不为孔融这种谦让精神所感动吗?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经典故事之一。他告诉人们要学会孝亲敬老,懂得尊重.不要自私自利。孔融让梨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统美德故事。多家长都用此故事来教育自己年幼的孩子要懂得谦让。

凿壁偷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烛光,让烛光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诵读一遍你家的书的机会。”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匡衡最终成了大学问家。

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匡鼎来讲授《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问和忧愁。”“鼎”是匡衡的小名。人们竟是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镇上有个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同这个人讨论《诗经》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他,对他十分佩服,急忙羞愧地倒穿着鞋跑了。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那个人说:“我什么也讲不出来了。”不顾匡衡而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