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阶段的不同历程为话题 写作 谁能提供思路

如题所述

人生可以说大概分三个发展阶段吧。差不多每十年一个阶段。

0-12岁接触自然界的各种新事物,学习语言,民族文化。
12-22岁社会化,如何与社会打交道,在社会中如何与人交往,并能够承担相应的责任。学会如何作判断,作决定,如何分析事情。了解历史,文化遗产,民族反思。大概了解哪里去获得文化的营养。。。,基本建立足够的把握和信心可以在社会中闯荡,能承当人生的责任。有自己的独立的道德观和独立的思想。

22-32岁建立事业,担负人生责任,社会责任。
这三个阶段应该是人生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现代社会的种种限制,许许多多的人不能顺利的完成这些阶段。

第一阶段,每一个在母语文化里生活的人都经历并能完成。这一段的童年生活,总是充满了无穷无尽的乐趣的,也有很多的尝试和冒险。这一阶段的成长,相对来说,比较自然,因为对自然界的接触是比较容易的。但第二阶段的成长却会有挑战的。它本身需要个人投入时间到社会中去摸索,去经历,就不如自然界的事物来的这么容易了(第一次看到草地,看到蜻蜓,都是很兴奋的,一切新事物就在你的指尖,难怪小孩子这么爱玩,因为玩的乐趣很多,成长也可以连续不断的进行)。人为的,这个系统又有各种各样的设计 (不光是中国,美国也是,但这是另一个话题),制造了许许多多的困难(比如强制性教育),让绝大多数人不能完成第二阶段的成长,对社会真相茫然不知,不能对社会形成基本的判断,不能对自己的人生付起责任,比如说婚姻。许多人虚度一生,仍然不知自己的人生是为什么。一切只是照着惯性象动物一样活着。毕业时的大学生对社会茫然不知,对自己的前途没有任何把握。

要完成第二阶段,需要有充分的时间去了解社会,去形成判断。现代强制教育让学生没有时间集中精力去探索第二阶段的许许多多问题。时间都被学校占去了。许许多多人甚至到老都不能完成第二阶段。所以强制性学校不是让人成长,强制性学校的目的是抑制人正常的生长。

成人了,但兴趣仍然停留在第一阶段,只能找一些第一阶段的乐趣去玩并满足于此,对人生,对社会都不能付起责任。比如社会参与,等等。一个社会的主体是不能行使社会责任的成年人,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都在于此。公众娱乐也是不断生产这些第一阶段的乐趣去满足大众。许多人成人了还是只会玩小孩子的游戏。

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正是需要这么许多的丧失独立思考能力,无法健康的参与社会生活的人工作在流水线上。现代社会的许多问题皆源于此。这在美国,近年来也形成了越来越尖锐的矛盾。由于经济转型成知识经济,以前为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而形成的强制性教育于与新经济生产模式的需要冲突愈强。社会的趋势是形成高度复杂的有序社会,但是大多数公民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危机也就越来越大。美国对911的反应以及发动的战争就是例子。

附注:本文属个人观察。三个阶段的划分也是大概。只求提出这个概念,提出被传统教育忽视(或扼杀)的第二阶段及其重要性。

附加:有朋友问及这几个阶段具体的一些事情。我自己当时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觉得阐述的不是很清楚。这里再对这几个阶段做更详尽的阐述:
第一阶段是以语言和文化的学习为中心的。其实小孩从出生到大概近12岁这一阶段,他的大脑意识主要关注的是语言和文化的获取,他所有的活动其实都是在学习语言了解所生长环境里的文化。他没有办法发展更深入的兴趣。这 一阶段的孩童主要的兴趣点也因而有其限制。大自然是很丰富的很美的。孩童在大自然里可以接触到许多的新鲜事物,享受到很大的快乐。这些快乐是很容易获取 的,只要你有眼睛有手有脚,可以看,可以去摸,到处跑,你就可以获得这个快乐。但是在你反反复复接触这些快乐之后,兴奋的程度会慢慢下降,不象第一次看到 蜻蜓,下雪,第一次放风筝时那样。这一阶段由于语言文化的限制,孩童还不会去关注成人的领域。他们更多的是在满足他们那个阶段对语言和文化学习的任务时在他们那个空间里去获得快乐,比如看动画片(孩童对简单的动画片很喜欢),在他们那个空间里去想象,去创造故事,去冒险。

在第二个阶段,孩童的语言学习差不多了,语言表达基本上和成人差不多了,以前陌生的文化也慢慢了解了接受了,自然也看的差不多了,很自然的他们的视角开始关注更加广泛和深入的领域。他们会开始关心社会上的事情,会去想以后他们在社会上做什么,开始关心成人的世界。在这个阶段,他们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在社会里去尝试去摸索的,以及做大量的阅读,去了解这个陌生未知的社会。可惜因为学校,他们进入初中后学习任务就加重很多。进入高中则面对高考的独木桥压力。必须以学业为重,不能有大块的时间去探索自己最想知道的东西。在他们刚进入这个阶段的时候,他们对刚开始接触的未知的社会有很多的兴趣,希望能更多的了解社会,但随着总是不能够有时间去发展去满足他们的兴趣,慢慢的,他们对未知的社会也慢慢习惯了,觉得不知道也无所谓。反正就听老师家长的就行了。只要听从指挥就是了。这样就算考进大学了,本来大学的时间是挺自由的是可以自由学习的,他们也不会去学习去了解社会了。这样到大学毕业时,很多人才蓦然发现自己对社会一无所知,面对即将踏入的社会,他们茫然,手足无措,非常困惑。只能庆幸自己可以找到一个工作,受人雇佣就可以了。
举些例子,第二阶段应该做些什么呢?大量的广泛的阅读,去了解你很陌生的社会,去了解你所生活的社会。对历史上的一些时期做专题性的阅读,比如文革。在社会里做些零时工,多尝试不同的工作,去经历,去思考,学会如何判断,学会如何把握社会。多角度多方面的去了解社会。在第二阶段,你需要接触大量不同的人,形成对一个社会文化里生活的人的习惯性思维的一些判断,这也是对该社会文化的把握。很多人在母国时和人说话时有把握,去到国外和当地人说话时就很把握不了对方的意图和心理状态。

第三个阶段是你对自己和社会都有把握了,需要确定自己最喜欢能做得最好的领域,在那个领域里去玩,去积累自己的经验,去扩展自己的人生,去帮助他人实现他们自己,去拥有你童年时拥有的那样的快乐。
在第二个阶段,更多的还是去经历,去增加感性的认识,去多方面的接触社会,去学习吸收人类文明的各种成果。或者是比较个别具体领域里具体工作岗位上形成好的判断能力和做事能力。而在第三阶段恐怕更多的是综合自己所有的认识和经历感受去形成自己对世界对历史和人类社会的总的判断,以及对自己的人生应如何去生活的一个大的定位和确认。比如在这一阶段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个农耕文化的见解或未来知识将成为能够和资本相抗衡的甚至起支配作用的力量这样的预见。同时明确自己人生的目标和大概应该如何去走。生活是怎么样的。
当你去到另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生活时,你需要在另一个文化里重复第一和第二阶段的生长。这个要求很多时候是很难满足的。比如在你还没有行走能力的时候,你接触的范围很小,而且是第一次接触桌椅等等,这时你的爸爸妈妈指着桌子叫你说桌子是很自然的。当你在另一个国度和语言系统里时,你需要主动的去经历这么个语言增长的过程,而和这个过程相应增长的是基于那个语言的意识。再就是要完成第二个阶段的意识的增长,比如说要去大量的接触当地的人,去把握当地的文化。在那个新的国家到处旅游,在社会里去尝试不同的事。去看那个文化里的各种电影,读各种书,和当地人交流,去重复以前你在母文化里做过的事,让你的意识在新的语言文化里基于新的语言文化和人再长一次。对,你的意识必须在新的环境里在新的基片上再长一次。这样你的意识才可以在新环境里直接起作用,而不是继续依赖你母文化里形成的意识。要知道,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里呆的年数长了,你基于母语和母文化的意识必然是会离你远去的(因为基片都不在了嘛,意识缺少反复锤炼的场所,是不会增长的,只会不断萎缩)。但是作为一般的留学生来说,必须完成许多成人的任务,比如做科学实验等很抽象的任务,无法去在新环境里去完成第一和第二阶段的意识再生长。即使是在需要与人沟通谈判的场景里,意识也是很力有不逮。所以即使清华大学毕业的学生在美国也不敢和普通的美国人争论什么。
所以人生的三个发展阶段实际上是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有其侧重点。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从自己的家里,到社区,到城市,到其他城市,到整个社会文化,意识的兴趣范围也逐渐变化,从家里的物品,到动画片,到成人的世界,到复杂高层次的思考,到能够在很大层面上对相当复杂的事物有把握性,是意识的逐步生长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有特定的活动可以参与。意识到这三个阶段的存在,并以此对自己有个定位,有目的集中的去完成一个阶段的特定的活动,应该是对学习的效率和自身的快速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1
随感觉 感觉到了 就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