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中地理会考的复习重点 100分!

要详细 好的追分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0�2/日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0�2(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0�2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0�2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0�226’S向南北降低
23�0�2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0�2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0�2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0�2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0�2,时间相差1小时,每1�0�2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0�2-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1
《高中地理会考说明》是我们进行会考命题的依据,为我们进行科学命题创造了先决条件。但是,有了会考说明并不等于就有了较高质量的会考试题。我们通过命题实践体会到,要保证会考试题的较高质量,就必须彻底摆脱高考试题的影响,树立起同高考试题完全不同的会考水平考试试题质量观;我们绝不能片面地以试题的难度论高低,而是主要看试题能不能充分体现水平考试的要求,具体说就是看试题能否既反映出高中地理所应达到的实际水平,又能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均可达到要求,两方面均符合要求,才算得上高质量的会考试题。

怎样才能在试题中充分体现水平考试的要求呢?我们在命题过程中着重解决了以下问题:

1.会考试题要有较大的知识覆盖面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高中地理会考是水平考试,这种考试性质就要求试题必须有较大的知识覆盖面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出地理学科高中毕业的实际水平。但是,部分师生从应试的角度出发,总希望在会考说明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圈定重点,缩小考试范围。对此,我们一方面反复耐心地宣传较大的知识覆盖面及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体现会考水平考试性质的客观要求,因而坚持不再进一步圈定重点;另一方面在命题实践中反复探索地理会考试题合理的知识覆盖面与知识构成比例。实验结果表明:高中地理会考试题对章的覆盖率要求达到100%,节的覆盖率达到75-85%,知识点的覆盖率达到40—45%,即可较为全面地考查学生掌握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的状况(见表12);同时,试题中各章内容所占分数和自然、人文地理各约占一半的比例,都反映了高中地理会考试题的合理知识结构(见下页表13)。

表12 高中地理会考试题知识覆盖情况

表13 高中地理会考试题各章所占分数

2.会考试题要着重考查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学科能力

会考的水平考试性质,还要求我们的试题必须着重考查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学科能力,特别要重视对地理学科能力(包括运用地图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等)的考查。我们在命题实践中的做法是:一方面切实加强对地理基础知识的考查,做到每份试卷中地理基础知识所占比重均在80%以上;另一方面是坚定不移地加强对以地图为中心的地理图象运用能力的考核,使其比重一般占到每份试卷的60%左右(见表14)。

表14 高中地理会考试题考查地图及其他地理图象的比重

3.要控制好会考试题的难度,保证会考取得较高的及格率和适当的优秀率

会考作为一种水平考试,要求试题要有适宜的难度。试题过难,使大量考生达不到及格标准,水平考试的性质就得不到体现,也容易挫伤广大师生的积极性;试题过易,虽然皆大欢喜,但不能反映高中毕业的应有水平,会考也会失去意义。北京市的会考实践表明,根据本市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状况,在不改变考试范围、考试水平和不降低及格标准的前题下,如能使及格率达到90%以上,而优秀率控制在20-30%,这样的试题难度就是比较理想的。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很容易的,尤其是要在保证较高及格率的前提下又把优秀率控制在一定水平就更不容易,几年来北京市高中地理会考成绩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见表15)。

表15 历年高中地理会考成绩比较

从表15数字可以看出,几年来北京市高中地理会考的成绩,除1993年及格率和优秀率都偏低以外,其余几年优秀率都偏高些,尤以1996年最高。经过命题组几年的研究探索,逐步摸索出了经验,1997年终于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

几年来,我们在控制试题难度方面的做法主要是:第一,通过实践我们逐步摸索总结出衡量试题难度的较为客观的标准,即根据考生得分率将试题难度分为五级,易、中、难比例为6∶2∶2。第二,根据上述标准对历年试题进行认真分析(见下页表16),做到心中有数。第三,针对不同题型的特点,选择与安排不同难度的试题,如单选题和填空题数量多、涉及知识面广,而每道题知识容量小,适宜考查难度不大的地理事实与地理概念;双选题、综合题数量虽不算多,但涉及知识层次较深,适宜考查综合性强、难度较大的地理基本原理及综口分析问题的能力。第四,加强调查研究,了解教学实际,为控制试题难度打下良好基础。

表16 历年高中地理会考试题难度比较

(四)认真分析会考试卷,指导全市高中地理教师认真改进教学

认真分析会考试卷,也是我们会考命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高中地理会考命题组从1992年起开始进行试卷分析,主要分析项目有及格率、优秀率、难度(得分率)、区分度、平均分、标准差,以及得分分布情况、机读题答题情况等。根据取得的数据,着重总结分析试题的质量和考试成绩,并且找出主要问题,提出改进提高的措施。例如,1994年试卷分析报告中指出了当前本市高中地理教学的两个薄弱环节:一是部分考生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掌握较差;二是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地理问题(包括读图分析)的能力较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措施,还开始建立了地理会考题库,从而使高中地理会考命题工作在实现科学化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

相关资源 加到收藏夹 添加相关资源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