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关于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实践教育的论文

论文的主题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观念整合及机制对接
  [摘 要]: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渠道的时代主导性思维出发,在论证其基本关系及意义的基础上,对进一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普及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整合和理论与实践对接机制的构建进行了考量分析与探讨。
  党的十七大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的战略思维与伟大构想,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向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因此,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关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过程的观念整合与教育对接机制的构建,有着积极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的本构关系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就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前提,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和归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土化过程的实现。这一过程的实现,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中,其职能作用的发挥和社会功能的体现。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三者之间的基本构成关系,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与教育目的有机统一的基本逻辑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实现条件的“教育哲学[2]”关系。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3]”,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主题和发展方向。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基础的理论体系,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继承、运用、发展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容、根本要求和实现目的。
  3. 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接受性是步进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大众化、中国化的必由路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社会价值观念和个体价值取向趋向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有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体系的大众接受性,使全体中国社会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和核心价值的,社会理想、政治取向、文化发展、和谐思想理论综合于一体的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念达到普遍共识乃至高度认同,才能有效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中,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转变观念,系统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机制,努力提高教育话语的大众接受性,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新体系和话语学,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教育,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本土普及化、步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路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关系
  1.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职能和历史使命
  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4]”,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历史职责,明确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承担并履行着党和政府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职能,确立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渠道的时代主导性地位。同时,也从整个社会层面上设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向大众化社会传播先进思想理论、传承文化文明的运作执行载体和理论武装工具的社会属性功能。因此,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关系,体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中的现代职能并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观念整合,进而在大学生中进一步开展并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普及活动,构建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的长效对接机制,既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进程,步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路径,也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过程和使命。
  2.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普及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主导性功能
  贯彻落实“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战略思想和任务,必须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的时代主导性功能。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主导性功能,亦即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探索主渠道作用的发挥,进而言之,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职能的发挥和社会功能的进一步体现。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职能的全面履行和教育效能的充分发挥,从高等学校对大学生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教育活动,使作为人才后备军和未来社会主干力量的一代代大学生,从思想意识、观念形态上,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理论体系、核心价值、取向标准,内化整合为他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觉悟,形成牢固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信念,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思维固化为方法手段,上升为指导工作和社会生活的行为实践,进而使他们成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的、社会教育的主导力量,并通过他们向广大社会成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的教育进程,才能有效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步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转变观念,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认识上的有机整合
  1.切实转变观念,克服教学与实践“两张皮”现象
  近年来,在中央决策高层战略层面上的强势推动,各高等学校根据中共中央[2004]16号、教育部[2005]9号等相关文件精神,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活动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积极的探索和尝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有效地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但由于高校自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诸多原因,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职能部门管理,造成学校在思想观念层面上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不统一,由于认识和措施的不到位,形成了“两张皮”的现象。说明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在理论意义上尚未得到充分论证,在行为实践上教育与管理“两套马车”问题比较突出,在执行层面上存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活动、重专业实践轻政治理论实践等问题,未能形成一种规模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削减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教育实践的实效性。教育和管理是哲学的对立统一范畴和方法论的认识问题,只有从思想意识和观念上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育两者具有目的的一致性、方法的对立统一性特点,是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机统一,是同属于方法论的哲学范畴,是克服“谁重要?谁次要”的教育管理“两张皮”现象思想基础。因此,要切实转变观念,从“理论与实践都是为了育人”的大教育观高度,必须克服“两张皮”现象,才能真正在机制上对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社会实践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经费保证、时间安排,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计划的、系统的安排实践活动,保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管理“两套马车”在统一计划下正常运行。
  2.突破思想理论课堂教学的封闭循环,提高课外社会实践重要性认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实施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效果的意义深远而重大,其教育地位的重要性和主导性不言而喻。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提高,除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同时,必须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走出课堂教育的封闭循环,积极推进大学生的课外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是为配合课堂理论教学而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实践锻炼和社会教育来深化理论认识,内化为觉悟,健全学生成长机制的过程。这对促进大学生理解和消化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有效推动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实现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联系和有效整合,必须进一步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特点,转变课外教育教学“低人一等”的落后观念,只有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社会实践“同等重要”的认识,充分认识当前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存在问题,才能提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的机制整合的相关行之有效的创新措施,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
  四、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社会实践的对接机制,以提升效果
  1.建立对接机制,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的“联姻”
  从思想上提高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认识,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联姻”的关键。因此,要从高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教学关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整合,本着“三个有利于”的原则,通过党政隶属关系和职能的适当调整,建立有利于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党政职能和教学单位全员参与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克服教育与管理“两张皮”、实现两者“联姻”,既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的“有机、有效结合”,而不是简单的对接或是有意识的形成两个独立的板块,才能在体制和机制上真正地实现“联姻”,达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目的。
  2.重视课堂教育的理论效果,打好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
  教学的过程是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基本内容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大胆进行课堂理论教学改革,在课堂上要进一步丰富并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对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做出分析和解释,增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同时吸收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和科技哲学等学科的观点和内容,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使之更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可学性和价值性,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从而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夯实理论基础。
  3.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切实提高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
  大学生走出课外在校园和校外社会进行实践教育的实施主体和行为主体是大学生,客体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自然、社会、精神的对象。高校应该认真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把“以学生为本”作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培育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的主体性。这就要求高校应将管理者的角色转化为服务者的角色,树立新的工作理念,适时把握大学生的多方面需求和关注焦点,在策划每一项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时都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钻研主题,确定地点,选择时间,组织人员,设计方案,指导实践,要尽量创造条件,全方位地服务于学生。这样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压抑为愉快,从而促使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潜能得以充分的开发,也改善了大学生在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中敷衍了事、擅下结论、应付交差、缺乏新意、急功近利的问题。
  4.加强高校、社会、部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协同性
  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既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需要高等学校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心,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参与。因此,建议地方政府依据中央16号文件的精神制定具体政策规定,加强接收单位与高校的合作,避免只停留在挂牌和口头协议等表面形式而使组织大学生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处于社会边缘化状态,导致高校学生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在恳求支持的状态下,游击型的更换实践单位情况。因此,需要各级党政领导、教育部门、接受单位的支持配合以及高校自身的齐抓共管、达成共识、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构建系统而又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下的运行机制和人员经费保障机制,以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
  5.健全课外社会实践的组织指导机制,为实践活动提供有效保证
  课外社会实践的组织指导实施,直接关系到活动的成效,是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极其重要的一环。在实践过程中,学校组织要以教师(或管理干部,下同)为主导,以课外实践内容和活动范围为基础,建立5-10人为一个小组单位的工作机制,实行组长负责制,下设外联小组、监督小组、信息反馈小组等。组长负责全面工作,向教师负责,受教师监督。各小组必须坚决贯彻活动的指导思想,认真按照统一的工作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通力配合,灵活协调,创造性地完成活动,从而达到活动的目的。
  6.建立合理的社会实践考核机制,完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检验手段
  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要按照教学管理的基本特点严格要求,避免单纯由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量化和单方向考核。应在实践前、中、后,对教师与学生进行双向考核。对教师的考核主要有:第一,由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在组织实践教学过程中是否进行了认真的准备与落实,对学生是否提出了明确的实践要求,是否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果进行了认真的评价;第二,由学生对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是否能认真负责、悉心指导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考核主要有:第一,由教师对学生就课外社会实践前是否明确选题和方式,减少和避免了盲目性和被动性;实践中是否保证了时间和效果;实践后学生是否按时、按要求写好实践报告,报告的内容是否突出主题,有材料、有观点、有分析;第二,由教学管理部门对学生认真完成的社会实践给予充分肯定并记学分。建立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考核机制能促使教师和学生扭转轻视课外社会实践课程的观念,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社会实践的质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