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

班级管理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

学生管理工作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学习科学发展观体会 我们学生工作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其哲学理论依据就是肯定人是社会发展主体,肯定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学生工作中,“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价值为导向与尺度,注重提高学生的素质,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开辟每个人的个性自由发挥的天地。学校的各项教育管理工作,要充分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关爱学生。要为学生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创造条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体说来,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以人为本”特别要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要注重群体性,不能以个体为主,要以群体为受众群,要注重“本”的群体性、广泛性,不能是特殊性、个别性,不然“本”就会失去代表性和群众性,就会有“本”无根。我系在学生活动中,一些参与面广,代表性强,有益于加强班级或团队凝聚力的活动,如合唱,情景剧汇演将是以后重点支持的活动。而一些彰显个性的节目,如独唱,独舞,相声将会有所减少,其目的就是为更广大的同学提供更多参与活动的机会。
二是要注重持续性,要把可持续放在衡量是否科学的标准上,人与社会在发展中是有阶段性和发展性的,确立本的思路不能只顾眼前,不能只管本届,应放在长远的发展,几届学生的发展,“本’’才能枝繁叶茂,根才能越扎越深。这一点在学生干部的培养上尤为重要,学生会一定要建立起传承机制,培养下一届的接班人;班干部的培养更要循序渐进,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现在一些班级到了高年级就没有了班级活动,只是一味的读书、考试,在高年级除了获得一些皮毛的专业知识外,其他能力的培养则处于自我发展状态,学生干部以处理日常事务,上传下达为主,完全忽视了自己作为干部的“服务功能”、“模范带头”、“战斗堡垒”作用,干部自身的能力和班级的发展没有持续性。
三是要注重多元化的需求,我们的很多工作是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导向的,所以要考虑到多层面、多元的需求,“本”才能立得住、扎得深。以人为本所建立的制度、规章、手段、方法都要以人的需求、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是制度的制订,一定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和感受,不能只简单考虑表彰先进,激励后进,以两头带中间,工作浮在面上,忽略占大部分的中间层同学的需求。
因此,学生管理工作“以人为本”,就是应把管的范畴(日常事务管理)和理的内容(思想政治工作)有区别地整合,有目的地统一,使我们的学生干部和学生实现自然、自生、自觉地融合,管理才是有效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注重把管与理分开理解,从感知和认知上深度了解管与理的内涵与外延,把握管什么、怎么管、用什么管;理什么、怎么理、用什么理。
教育部16日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与2005年开始实施的原规定相较,新规定更加突出立德树人要求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新规定要求,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考核,强调恪守学术道德,开展诚信教育,建立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机制。
针对近年来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潮,新规定提供了制度保障。规定提出,健全休学创业的弹性学制,新生可以申请保留入学资格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入学后也可以申请休学开展创业;对休学创业的学生,可单独规定最长学习年限,并简化了休学批准程序。建立更加灵活的学习制度,规定学生可以多种方式学习,包括申请跨校辅修专业或修读课程,对参加学校认可的开放式网络课程学习明确了学生学分积累和认可制度;规定参加创新创业等活动,可以折算为学分,计入学业成绩,鼓励学校建立创新创业档案、设置创新创业学分。
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新规定更加注重保护学生权益,完善公平的奖励制度,规定学校对学生予以表彰和奖励,以及确定推荐免试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公派出国留学人选等赋予学生利益的行为,应当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和规定。规范对学生的处分程序,专门新增“学生申诉”一章,完善申诉制度和程序,强化了学生申诉委员会的职责,增加了教育部门对学校行为的监管措施。
新规定还强调促进学生自我管理。鼓励和支持学生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充实有关学生权利义务的规定,强化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和行为规范,规定学校应建立健全学生代表大会制度,为学生会、研究生会等开展活动提供必要条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28
最简单的莫过于: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多和学生沟通,尊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