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学习绘本我的语文雨点照样子写一写:风风儿凉爽的风儿抱抱凉爽的风儿写话。如“花”“月”“果”“叶

创意学习绘本我的语文雨点照样子写一写:风风儿凉爽的风儿抱抱凉爽的风儿写话。如“花”“月”“果”“叶”

 杭州市长寿桥小学语文教师,副校长,小学中学高级教师,中央教科所第十二届小学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省教坛新秀,市优秀教师。绘本教学全国领军人物,开创了“绘本创意读写课程”。
  加拿大学者培利?诺德曼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一书里说到:“一本图画书(即绘本)至少包含三种故事:文字讲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以及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高高在上的故事。” 我创意读写点的选择,就是从“文字”、“图画”以及那个“高高在上的故事”三个层面去挖掘的。下面,我就从这三个层面展开和大家交流。
  添一添,文字里长出新故事
  讲故事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根据作者描述,把文字直接转换成语音,讲者不添加自己的语言。还有一种是讲者根据故事情节和画面内容,适当添加语言,促进听者的理解和领悟。在讲述绘本故事时,我一般选用后者。添加的语言,有时是我根据情境补充的,有时是让孩子们根据情节发展来创编的。这样的做法,很容易让孩子们与故事产生共鸣。
  添在文字设疑处
  作者在编写故事时,都会考虑读者的阅读心理在一些关键节点上适当停顿,以约请读者参与故事的创编中。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也能找到这样的节点,给予时间让孩子充分想象和言说,定能让故事从孩子们的脑海里飞出来。
  比如在《古利和古拉》一书中,两个主人公用鸡蛋做成了金黄色的大蛋糕后,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闻到香味都来吃了,文字是这么描述的:“那个好吃劲儿啊,就别提了!剩下的,只有净光光的大锅和大鸡蛋的空壳。咦,猜猜看,古利和古拉用蛋壳做了什么呢?”是呀,他们会用空蛋壳做什么呢?调皮的作者并没有马上揭晓答案,读者必须通过翻页,才能明白作者的想法。这个翻页前的设疑,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写话点。
  我让孩子们根据蛋壳口不同的朝向去想,他们的想象力也真叫人称奇:锅、帽子、摇椅花盆、背包、伞、房子、小轮车、碗、帐篷、水瓢、尿桶、婴儿床、船、轮滑鞋……再让他们发挥想象,古利和古拉会用空蛋壳做成的物品干什么有趣的事了?
  我上一届的班级里有个孩子写得非常有趣。
  
  她还给左边的图配了文字:古利和古拉撑着大大的鸡蛋壳伞,密集的雨点打下来,古利和古拉躲在伞下,张开双臂,似乎在说:“哈哈,鸡蛋壳伞真好,瞧,雨水一点儿也淋不到我们哦!”
  添在故事转折处
  一个好的故事,绝不会平行推进,作家会有意设置各种“拐点”,形成一波三折的情节曲线吸引读者持续阅读下去。而阅读者,也会在出乎意料中,享受着探险般的阅读体验。在绘本创意读写中,我也经常会有意隐去故事的某个部分,比如故事中的关键、高潮或结局,引导孩子们猜想各种可能性,促进儿童阅读力、思考力和言说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变变变,突然变》双绘本时,我把《要不然的话……》《如果我有很长很长的尾巴》组合成一组,让孩子通过阅读,在 “变变变”的反复变化后,体会“突然变”的节奏变化,从而感知两个故事结构上的相同之处。我先带着学生共读了《要不然的话……》,引导孩子发现 出其不意的变化带来的惊喜。接着,再让孩子们同桌两两相伴,共读《如果我有很长很长的尾巴》的前半部分,找一找有哪些一样的地方和有变化的地方。如:所有的事情都是小老鼠的想象;小老鼠每次说话前都有“尾巴呀尾巴,如果我有一条很长很长的尾巴……”;都是想借尾巴实现一个美好的愿望……交流分享后,再让孩子们给故事编一个“突然变”的结尾——长尾巴带来的麻烦或者不便。孩子们的创意让我赞叹不已!有的孩子编道:过马路时候,长尾巴拖得太长了,会被汽车压着的;也有的孩子说,小老鼠转呼啦圈的时候,就会把长尾巴一圈一圈缠到身上,令他喘不过起来;还有孩子这样编:这么长的尾巴,要是遇到猫咪,小老鼠就完蛋了!猫咪会一把抓住他的长尾巴,一拉,就能把他拉过来(这和作者编写的几乎一模一样)……
  所以,我们别小看孩子,很多时候孩子的想象力比我们大人强。
  添在文本留白处
  绘本文字简洁,没有繁琐的叙述,往往一词一句包含万千气象,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这种意涵丰富的词句,也是很好的创意写话点。如果让孩子们依托已有的图文,丰满简约的语言,还浓烈处一个浓烈,就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故事内涵。
  马丁?韦德尔的作品《鸭子农夫》中,故事是这么写的:牛、羊和鸡很爱鸭子,他们都为朋友感到难过。于是大家趁着月色,精心安排起第二天一早的行动。“哞哞!”牛说。“咩咩!”羊说。“咕咕!”鸡说。好,就这么定了!什么事就这么定了?牛、羊和鸡都说了什么?不得而知,却又迫切想知。
  这时,老师可以通过移情让孩子想象:你提了这个建议,其他两位伙伴是怎么说的?说话时,他们有什么动作?神态又是怎样的?并让孩子们将想象到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
  丁磊小朋友写得极具画面感:
  “农夫这么可恶,把我们的好朋友鸭子欺负成这样子。今晚我们就去好好地教训他一顿!”牛说。
  “牛哥,你用角顶住农夫,我用蹄子狠狠踢他。”羊气愤地说。
  “我用嘴啄他。”鸡伸长脖子说。
  好,就这么定了!
  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不但把三种动物的表现有声有色地展现出来,而且准确地把握了作品的情绪和主旨,也把自己和伙伴带向了故事更深处。
  找一找,隐藏在图画里的故事
  英国诗人威康?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引导成人,如晨曦引导白昼。” 绝大多数成年人,在俗世红尘中目光渐渐缩短,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对小一些、远一些,或眼睛无法企及的地方,就会自动忽略、或以为是空洞的无意义存在。孩子和我们正好相反,他们的眼和心,往往能抵达我们无法抵达的彼岸。那些隐藏在图画深处的故事,孩子们能用他们的慧眼看见、能用他们的慧心体会到、能用他们的想象力抵达图画的内核。
  寻在图像“失语”处
  不少优秀绘本,在图文合奏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会出现只有图画没有文字的页面。这并不是作者“无话可说”,而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一种艺术表现。“失语”处,恰恰是一种诗意而丰富的哲学存在,最适合让有“天生诗人、哲学家”之称的孩子去想象和填补。
  《这不是我的帽子》讲述了一条小鱼趁大鱼在睡觉,偷走了它的帽子。小鱼明明知道偷帽子不对,明明知道帽子不属于它,却还是想留着帽子。它的理由很单纯——“反正它戴也太小了,我戴正合适”。 它就这样一边逃跑,一边自我解释、自我宽慰。它以为只要逃到一个“水草长得又大又高又密”的地方,就“没有人会找到”。当小鱼终于逃进这片又大又高又密的水草时,它沾沾自喜地说:“我知道我会成功。”结果却是……
  原来,大鱼早就发现并尾随着追进了水草……最终,大鱼戴着帽子游出了水草。
  那么,大鱼是怎么夺回帽子的?小鱼到哪里去了?那片水草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作家将小鱼的偷窃行为原原本本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让大家看到小鱼所有的思绪和行动,最后又以“失语”的形式,用图画呈现开放的结局,让读者自己去观察、思考、理解、判断。这片“又大又高又密”的水草丛,就像舞台上的幕布,每个孩子拉开它,都能看见属于自己的戏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