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叔虞的后代

我是叔虞的后代

  周武王有个幼子叫唐叔虞,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韩姓、唐姓的血缘祖先。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后,
  唐叔虞像
  唐叔虞像
  把唐封给了叔虞。
  晋国的开国始祖是唐叔虞,字子于,为周武王的幼子,周成王的弟弟,姓姬。根据西周"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度,他被封到今山西境内。他先是封在唐地,就以唐为氏,所以又被称为唐叔虞,国名大概也叫唐国。后来他的儿子燮父迁都于晋水之旁,就改名为晋。他的后代又迁都新田(今山西侯马市西)等地,但国名依旧称晋不改。自唐叔虞之后,父子相继,历晋侯燮父、武侯宁族、成侯服人、厉侯福、靖侯宜臼,这几代记载缺失,没有年代和史事可据。公元前842年(靖侯十七年、周厉王三十七年)周都"国人"暴动,周厉王逃奔于彘(今山西霍州市),公元前841年开始了"共和行政",称共和元年,这是中国有明确纪年的开始,也是晋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关于叔虞封唐,有两个问题,人们一直争论不已。一是唐叔虞出世地神话传说,二是叔虞何以能封唐?"桐叶封弟"的故事可信不可信?以及唐在何处?弄清这两个问题,也就对晋国的开国史有比较清晰正确的了解了。
  折叠编辑本段神话
  叔虞出生的神话见于《史记·晋世家》:"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

  
  ,梦天谓武王曰:'余命汝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感生神话,在中国的古籍中十分常见,从《尚书》、《诗经》到二十四史多有所载。其目的无非是要把帝王将相说成是天神的儿子,以提高他们的身价,让臣下百姓敬畏他们、相信他们是天生命定的。
  折叠编辑本段叔虞封唐
  关于叔虞封唐的问题,历代文人学者已有不少考辨文字。"桐叶
  唐叔虞
  唐叔虞
  封弟"一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重言》,原文如下:"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桐叶以为硅,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余一人与虞戏也。'周公对日:'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封叔虞于晋。"此说亦可见于《史记·晋世家》和刘向《说苑·君道》。
  《史记·晋世家》与《吕氏春秋·重言》所记因叔虞母一梦而得封与桐叶封弟的故事,以解梦之说与儿童之戏解释周初大分封之事,显系小说家之言。后人也对此二事有过考证,说"虞"字古文作"从从",文在其手掌中,可能纹路与之相似,所以也有可能如司马迁所记。又桐叶封弟也颇多争议,较具说服力的是张颔先生从古文字角度所作的解释,他认为金文中的"桐"字与"唐"字字形相近,剪桐之说可能为翦唐之误。若依此说,周成王在翦除旧唐国之后,将其弟叔虞分封于此,倒是合乎情理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27
众所周知,唐姓在商末周初已在山西境内的唐国形成(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33年),因唐人不服统治,周公旦带兵灭唐(公元前1035年),周成王姬诵就把唐国封给了姬虞(前1033年),当时姬虞仅13-15岁,几年后赴任,史称唐叔虞。唐国子民被迁于杜(陕西长安附近),史称唐杜氏。公元前1007年,唐(姬)叔虞执政27年后去世,终年40-42岁。姬虞的儿子姬燮即位(前1005年),因古唐国子民的强烈反抗而被迫迁都于晋水旁翼城,将唐国改为晋国。其庶出(原唐国没有迁走的子民)的一支后裔迁到现今湖北的随县建立了小唐国,后被楚国所灭,子民也以国为姓。这是有史可查的唐(姬)叔虞的庶出子孙姓唐的来历。实际上,这支唐人仍是尧帝的后裔,皆因唐(姬)叔虞暴政而被迫外逃。
所以,唐姓与(公元前1030年)任职古唐国的姬虞无关。现有最早的汉代碑文—①汉城阳令唐扶碑,②唐俭碑文与墓志铭,③大唐安国相王故孺人晋昌唐氏墓志铭,④大周北海唐夫人墓志铭并序,⑤坊节度使推官大理评事唐志铭,⑥大唐故金部员外郎唐府君墓志铭并序,⑦大唐护军魏王府主簿唐逊故夫人柳氏(婆归)墓志铭,⑧大唐莱州刺史唐府君德政碑,⑨故临公唐府君墓志,⑩唐故滑州胙城县令北海郡唐府君(践正)墓志铭·开元二年八月等等为证。并有《左传》、《公子谱》、《汉城阳令唐扶碑》、《广韵》、《秦本纪》、《韩非子》、《吴书》、《史记》、《吕氏春秋》、《淮南子》、《国策》、《汉书》、《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相互印证。唐氏自古就是帝尧后裔,个别人偏要给唐族找了一个姬虞为祖。
中华唐氏自古一家,汉族唐氏是尧帝的后裔不容质疑。经棣要认晋静公姬惧酒为祖也还罢了,又向上捣二十八世嫁接上晋世家姬虞,成为炎黄子孙的笑柄。至于唐(姬)叔虞在晋国的子孙是否姓唐,只有家谱记载,并无史书佐证。晋国未侯姬俱酒在晋国灭亡后,其子孙是否改姓唐,也无任何史料佐证。有少数族谱说他改姓唐,其疑点颇多。①惧酒本姓姬,姬姓是周之国姓,晋国亡,但周朝尚存,惧酒要把自己的国姓改为不是国姓的唐姓是毫无道理。②古唐国是尧帝一脉延续,并不是唐(姬)叔虞的祖产,周公灭唐,古唐国子民当然会将姬姓的周朝和晋国储侯视为仇人,姬虞的28代孙姬俱酒在晋国亡后,要纪念的是晋国,而不是被其先祖680多年前消灭的古唐国,姬俱酒把姬姓改为视他为世仇的唐氏更无道理。他自己的晋国都没了,他要改姓也只可能改姬为晋以示纪念,其它均为臆想。
其实,唐(姬)叔虞就是一个唐国末君的代名词,如后稷的官称一样。历史上是否有两个唐叔虞的疑问古已有之,从《史记》、《左传》、《春秋》等到后来各个版本的注解和正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都进行了探讨。
最为经典记述就是《左传》中郑国贵族子产讲的一番话:“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沉,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梦帝谓己:‘余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而蕃育其子孙。’及生,有纹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参为晋星。”
子产说:帝喾高辛氏有二子,长为阏伯,幼叫实沉,经常战争(这是上古时两个部落或氏族,彼此为争夺生存环境而进行的争斗,在当时是习见的)。最终解决争斗的办法,就是将这两个部落分别安置在相距遥远的不同地区。尧帝(后帝)将阏伯,迁到了后来殷商人兴起的河南中部;而实沉则迁往后来主要是唐人活动的山西。
晋南唐人本是尧帝所在的氏族部落。起初,臣服于夏和商,后又归周,因与河南的商人联系密切,而成为周人攻击的目标。唐国亡后,部分唐人被迁往陕西杜地。随后,有一支又回迁晋国,为今天士姓和范姓的先祖。经过千年繁衍的唐人,在陕西杜地仍获封国地位。留在晋南那些不愿臣服的子民,向北迁徙成为汉代的大夏人。
子产还回忆了当初唐(姬)叔虞被分封唐国的缘起。子产说:武王的王后邑姜梦见天帝赐其子一名,此名竟与唐国君王相同,且要把唐国疆域一并赐送。迷信鬼神、天命是先人的普遍思维。而此梦又如此灵验,明显是被润饰加工过。周人攻下唐国后,迁入陕西的唐人只是氏族内部的贵族,部分留在当地或不愿迁徙或无法迁徙的氏族或者附庸氏族,不得不接受周人统治。要让这些唐人安分守己、心悦诚服地接受周人管制,除了暴政还需采取一些精神力量。
首先,让唐人知道,周人统治是天命所授。要证明这点,仅靠王后的一个梦,说服力不够。于是,进一步强调,来自周人的统治者,连名字都和唐人自己的国王一样。周人要向唐人证明,我安排的统治者才是如假包换的真货。这显然就是对唐人的一种心理攻势,这招数有点像电影《真假国王》里的情形。古文“虞”字就像四个人字并列叠置。对于纹路繁复的手掌,出现一个“虞”字也并非罕事。唐人也绝不可能去要求周人当众展示这个“虞”纹,即便展示了,恐怕也是似是而非,莫衷一是。就唐(姬)叔虞来讲,极有可能他的名字碰巧和那位唐人的国王读音相近,而周人、唐人的语言未必属于同一语系,音同未必意近。但周人不妨对此加以利用和宣传。这种攻心术,在资讯极不发达的古代,是很奏效的。
西周史考古学者田建文、薛治、刘勋等认为:古唐是陶唐氏建立的唐国,其末世国君是唐(祁)叔虞,《史记·晋世家》云“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的唐国;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也称唐叔虞,《晋世家》“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日:‘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纹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姓姬氏,字子于。”
现存多部古谱均载:“唐叔,陶唐氏尧,始为唐侯。帝挚无道,诸侯废之,立尧为天子,其裔孙唐叔封其故地,子孙以国为氏。按唐叔之后世服事夏殷季世之君曰唐叔虞,当武王邑姜方震太叔梦帝谓曰是:虞之与唐及生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名之,至成王灭唐,而封太叔是为晋侯。后人因太叔有唐叔虞之名,误以姬周为祖,典籍昭然不可不知。”
明清时期,以晋静公姬惧酒为主线臆造的唐氏谱系,存在诸多疑点:
①晋静公没去过洛阳,所以“晋靖公迁居洛阳钟鼓楼,其子改姬为唐。”是假;
②依据晋静公到了洛阳,传说的:“不曰晋不昌而曰晋昌,靖公期望晋国重新昌盛,立晋昌郡为姬姓唐氏之郡望。”当然也是假的;
③“晋昌郡”最早出现于西晋,距晋静公已有近700年的历史,一个落魄末君是如何知道700年后设立的晋昌郡的,所以臆造故事不可信;
④假如姬惧酒子孙改姬姓为唐姓,为何不以姬俱酒为开山鼻祖,而要将俱酒上28世的叔虞列为鼻祖呢?
⑤唐姓乃以国为氏。故不管是周朝前,豫鲁的唐州方城,山西的北唐,南唐,西唐,还是周朝后,湖北随州的唐国,陕西之唐杜等均为唐姓的最初聚集地和发源地。而不是起源于800年后(公元前349年)灭亡的(姬惧酒)晋国。
⑥仔细查看晋静公姬俱酒家史与晋氏及其他出自唐(姬)叔虞的姓氏,唐姓与姬俱酒无关,个别家谱中的记载,无史料可证。
⑦因唐氏谱系在隋唐以前就有断代,且无证据证明姬俱酒子孙改姬姓为唐,所以这些伪谱匠才向上捣了28世,找到了唐叔虞,谱匠们哪知道这位叔虞也不姓唐,只是想把唐姓与姓唐的名人对接而已。姬惧酒之下无历史可考,所以就把唐氏接到了姬惧酒之下,因为向上,晋世家的世系清楚,做不了假。
唐尧是唐氏最早的得姓始祖,虽然并不姓唐,因其后裔被封唐国为侯。周灭唐国后,尧的后裔有的就改姓为唐,以示对故国家园的永久纪念。以尧帝为始祖的姓氏仅有:祁、伊、邬、黎、杜、房、唐、陶、刘、范、先、士、居等,是血缘比较纯正的帝王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