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Dot-com泡沫?

如题所述

互联网泡沫,又称科网泡沫或dot-com泡沫,指自1995年至2001年间的投机泡沫。在欧美及亚洲多个国家的股票市场中,与科技及新兴的互联网相关企业股价高速上升的事件,在2000年3月10日NASDAQ指数到达5048.62的最高点时到达顶峰。

互联网泡沫滋长:

风投家目睹了互联网公司股价的创纪录上涨,故而出手更快,不再像往常一般地谨小慎微,选择让很多竞争者进入,再由市场决定胜出者来降低风险。1998-99年的低利率,帮助了启动资金总额的增长。在这些企业家中,大部分缺乏切实可行的计划和管理能力,却由于新颖的“DOT COM”概念,仍能将创意出售给投资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7
互联网泡沫(Internet bubble) 互联网泡沫(又称科网泡沫或dot-com泡沫) 指自1995年至2001年间的 投机泡沫 , 在欧美及亚洲多个国家的 股票市场 中,与科技及新兴的 互联网 相关企 业股价高速上升的事件,在2000年3月10日 NASDAQ指数 到达5132.52的最高点时到达顶峰。在此期间, 西方国家的股票市场看到了其 市值 在互联网板块及相关领域带动下的 快速增长。这一时期的标志是成立了一群大部分最终 投资 失败的, 通常被称为“.COM”的互联网公司。 股价 的飙升和买家炒作的结 合,以及 风险投资 的广泛利用,创造了一个温床,使得这些 企业 摒弃 了 标准 的 商业模式 ,突破(传统模式的)底线,转而关注于如何 增加 市场份额。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1-20
  泡沫破灭,谁之过?

  以亚马逊为代表的.Com泡沫完全可以被归入“历史之最”的行列,在把纳指推向5000点高峰的各路诸侯中,.Com居功至伟,在把纳指拖下4000点的众多势力中,它首当其冲,甚至把纳指拉近2000点深渊时,它也是“功不可没”的。现在,纳斯达克总市值缩水高达30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31%),几乎濒临彻底崩溃的边缘,面对这场灾难,我们不得不对两个问题进行反思:
  1. 谁应该对这场股灾负责?
  2. 这样的灾难是市场自由化带来的必然结果吗?还是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所致?如何避免?

  其实,股票市场产生投机热而催生泡沫是经常的事儿,在过去20年内,垃圾债券、日本概念、房地产、生物工程等股票都曾经极度膨胀并迅速破灭,泡沫破灭之后伴随而来的就是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经济衰退。美国一直信奉自由化的市场理念,他们认为市场本身是效率最高、最好的资源配置工具,但却无法解释泡沫产生和破灭的尴尬现象,修正主义学者则把此归结为公众集体的头脑发热,他们认为在郁金香热、网络股热中保持理性的人太少,并且头脑发热的投资者已经不是很多,而是绝大多数,尽管这些投资者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足够的信息。

  在凯恩斯看来,自由化市场对股票价格的反映本身就存在缺陷,当公众对某些股票的购买需求超过一定度时,股价和实际价值相脱节是必然的结果。在投资狂热的时间段内,某类股票总量远远无法满足公众的投资欲望,于是二级市场的股价就充当了压力阀的作用,承受投资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如此看来,网络企业的市值是很难确定的,它的起伏涨跌是由大众心理所决定的。

  科恩在当时的报告中指出,投资者心理所支撑起来的股价基于一个可预想的但却可能被夸张了的事实——互联网是可以改变一切的工具,但如果由此推理出互联网公司可以获得暴利,这种逻辑显然是有问题的。互联网确实是新技术,但新技术的暴利功能被夸大在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多次,铁路也是公认的具有革命性影响的工具,但它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多数铁路股票和债券(用于铺设铁轨)投资者却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的。

  互联网开放和自由的特质是非常吸引人的一面,同时也是.Com失败的重要原因,因为商业成功所寻求的是特色经营而不是跟风别人,但在互联网上模仿或复制对手的经营模式却容易的多,从而使得网络企业趋于同质化,如此重要的商业戒律怎么反而被那么多聪明的创业者所忽略了呢?

  尽管市场产生泡沫是必然的现象,但要出现泡沫泛滥却还需要人的推动,这恐怕是华尔街股票承销商所不可推卸的罪责。承销商的利润是很肥的,每完成一次IPO它们就可以得到约相当于募集资金7%的报酬,由于巨大的利益诱惑,当发现公众对网络股需求强烈之后,它们就拿着网络股向股民的肚子里填,也不考虑这些网络企业的赢利性和生存能力。当时科恩的勇气固然可嘉,但却被淹没在一片吹捧声中,曾就职于美林的亨利·布洛奇特就是一个典型,他向投资者大量推荐那些股价高企的网络股,还进行过一个曾经很“著名的”的论证——.Com股票应该比传统企业股票价格高,由此得出了一个很惊人的预测——亚马逊的股票将突破每股400美元。一向谨慎的美林可容忍不了这样大胆的近于偏激的预测,于是科恩发布对亚马逊评级报告的6个月以后,布洛奇特被解雇了。

  当时很多专业咨询机构认同并宣扬一种极其“另类”的观念,即.Com的真正价值不在于靠买产品或提供服务赚钱,而是靠买卖股票获利,它们最爱举的例子就是某支股票在几天之内翻了几番,煽动投资者进行差价交易,这是在投资还是在赌博呢?正常情况下,普通投资者可能每个季度进行一次股票换手,但在网络股红火的时候,日交易者却迅速增加,大家都梦想通过低买高卖发大财,这种投机热潮也是助长泡沫的重要原因。

  会计师事务所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纳斯达克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很严格的,它要求上市公司每个季度都要发布财务运营报告,以让投资者获悉其赢利或亏损情况。对上市公司的各种财务报表进行审记核查、根据营收计算出股票成本,这些都是会计师事务所应做的分内之事。由于互联网公司都处于成长阶段,需要周期性的资本灌输,万一断了资金,其存活就成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本应该发布一些观点或评论,提醒投资者注意网络股风险,但可惜的是,它们没有做到,事实证明,会计师事务所在此过程中起的是帮凶而不是监督的作用,更确切地说它们只是做出一些数字给投资者看,甚至有的事务所还将.Com的收益跟实物交易收益区分对待,这种可疑的做法也直接推动了泡沫的膨胀。

  共同基金被寄予的一大厚望就是以理性投资者的身份引导市场的健康发展从而保护公众投资者,因为他们具有专业水准,投资行为更冷静和理智,能够对一些狂热的个人投资起到降温作用。由于基金财力雄厚,它们完全可以把某支刚刚IPO的股票价格抬上去,从而吸引来更多的资金,再把股价推的更高并长时间维持在一定的价格,完成这个任务之后,投资银行就会对它们所付出的巨大努力给予奖励,于是我们就看到,整个华尔街(从承销商到会计师事务所再到共同基金),他们在进行一项共赢的投资,就如同一位银行家所说的那样“在这个系统中,咱们每个人都会赚钱的。”很显然,基金的表现是很令人失望的,在.com疯狂的时候,很多基金抛弃了自己的使命,也盲目跟风,在诡秘莫测的股市中,它们本应像“牧羊狗”一样保护投资者,但它们却把这些“羊群”送进了狼口,不过它们自己没好到哪里去,下面是2000年11月27日《财富》杂志中一文对十大基金的投资统计数据(如果是今天,结果可能更难看一些): 网络基金公司名称
  收益回报率(至9月30日)
  总资产(单位:百万,至8月31日)
  流动净资产(单位:百万,至8月31日)

  Munder NetNet
  -14.6%
  $8,822
  $2,061

  Goldman Internet Tollkeeper
  -7.9%
  $3,034
  $1,450

  Merrill Lynch Internet Strategies
  -27.6%
  $980
  $803

  Internet fund
  -34.6%
  $861
  $89

  Amerindo Technology fund
  -22.9%
  $575
  $79

  Firsthand e-Commerce
  -17.8%
  $527
  $257

  Enterprise Internet
  -7.1%
  $479
  $228

  Baron iOpportunity
  -23.9%
  $225
  $243

  RS Internet Age
  -11.2%
  $217
  $157

  ING Internet
  -43.0%
  $179
  $46

  把网络股的失败单单归罪于华尔街似乎也不太公平,毕竟公众投资者心甘情愿掏包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如同布洛奇特所说的“投资者愿意购买这些股票”,即便在网络股衰退期仍有不少硅谷工程师整天不好好上班,而是忙着和经纪人联系进行股票交易。1999年,狂热的华尔街到处都散发着网络的气息,由于缺少警示信息,投资者的投机本性暴露无遗,没有人能够抵挡得住一夜暴富的诱惑,就连那些保守的老先生也不甘心落后,年轻的投资者更是雄心勃勃,英国女王、沙特阿拉伯富翁等都纷纷陶醉在网络股的美妙前景中。没有人会忘记theglobe.com的上市情景,首日交易量创造了历史记录,股价从9美元一路摸高到97美元,市值当天一举突破10亿美元,而它前三个季度的收入只有区区270万美元,公司的两名创业者(十几岁的孩子)路演时,以新经济代言人的身份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志得意满地对公众说,“对买到了我们公司股票的人我们表示祝贺,因为他们是幸运的,但可惜的是,大多数的人都很不幸”,不过,一年过后,他们的话就得翻过来听了,那些“幸运者”却很“不幸地”被套牢了。

  当然,媒体在此期间的所作所为也是不能恭维的。在网络股热蔓延时,它们是吹捧手,到处煽风点火,颂扬创业者如何如何具有挑战精神,它们的企业前景如何如何美妙,让投资者保持耐心,进行长期投资,丝毫没有提醒公众警惕这场传染病会对整个社会发展所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但到后来一看网络股不行了,它们又落井下石,一个劲地诋毁网络企业,还责怪投资者卤莽和冲动。

  还有,不少政府机构的官员在评论一些事情的时候带有强烈个人感情色彩,误导投资者,如鼓吹新经济的神奇魔力,为华尔街股指的飙升喝彩叫好,这对网络泡沫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现在已经没有谁看好.Com的IPO了,跟.Com有关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坏消息,如转型、裁员、被收购、倒闭等等,经济衰退也随之而来,这些能防止悲剧以后重演吗?没有人知道。

  或许,我们得到的一个最大教训就是:新经济也是经济,也要服从经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