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预算执行审计

如题所述

一、突出分析重点。突出分析重点,即抓住预算执行中的重点问题、主要矛盾进行综合分析。重点越突出,分析越容易出成果。预算执行审计涉及的情况相当多,综合分析中如果面面俱到,什么情况都分析,重要问题往往被一般情况所掩盖,耗事费力,难出成效。突出分析重点,一是注意抓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综合分析。如有预算资金分配权的行政主管部门、有罚没收费权的行政执法部门、接受财政补贴数额较大的公益事业单位等等,都应列为分析重点。二是注意抓重点问题的分析。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分析,从中发现“数额大、范围大、危害大、影响大”的问题。如预算执行中的严重弄虚作假、违纪违规问题,预算内外资金的管理不善问题,宏观财力增长趋缓问题,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挖掘问题等等,都比较重要。从今年的审计情况来看,要重点突出对资金量大、有预算资金分配权和下属单位多的部门审计情况的综合分析,促进规范财政财务管理,强化对政府部门权利运行的约束和监督。围绕这些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党政领导的关注度高,产生的效果往往比较大。
  二、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不仅是预算执行审计的本质要求,也是开展综合分析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离开了实事求是,综合分析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坚持实事求是,是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客观公正,成绩不夸大,问题不缩小,在全面搞清事实的基础上,深入解剖,分清责任。坚持这一原则,要注意防止结论在先,分析在后的主观做法。二是把握事物的本质。预算执行审计中的情况比较复杂,有些现象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甚至将事物的本质掩盖起来。许多初始状态的情况,有时还混杂着一些不真实的东西。比如预算收支平衡,通过对审计情况的综合分析,我们会发现存在一些应收未收、应减支而未减支、应投入而未投入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实事求是的分析原则,通过对大量的表象情况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提炼,就会较准确地揭示出预算收支中这种人为平衡的本质问题。三是要把握好“三个有利于”原则。在新旧体制的交替过程中,由于立法工作跟不上,往往会遇到一些无法可依的问题。即便是有法可依,又会因法规的过时或不完善而难于适用。坚持“三个有利于”原则,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三、分析问题要全面。分析问题要全面,是指对审计中获取的情况要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解剖,努力揭示其范围、性质和发展趋势。与其他行业审计相比,预算执行审计情况宏观性强,人大、政府和财税部门关注度高,如果分析问题的范围过窄,就让人无法确定是点上情况还是面上情况:分析过于微观,难于引起党政领导的注意;分析过于简单,就事论事,缺少原因、对策,则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必须注意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力求全面地分析问题。全面地分析问题,着重是把握好四个“度”:一是拓展广度,即要求分析的问题覆盖面越广越好,范围越广,定量定性越准确,越利于党政领导决策。一般情况下,都要把所审单位情况纳入分析视野,还应利用好以往审计情况资料和有关情况,材料缺乏时,可运用审计调查进行辅助搜集。二是挖掘深度,即要求深入解剖“麻雀”,准确探知问题存在的程度、原因,揭示事物的本质。比如,我们要分析坐支预算收入问题,就必须对存在这一问题的所有被审计单位的坐支预算收入种类、金额总数、账务处理,以及影响预算收支和宏观经济发展程度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准确揭示这一问题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恶果。三是提炼高度,即分析每一问题都要与改革开放大局,与经济建设中心相联系,尽量选择联系紧密的问题进行分析,增强分析对象的份量。四是选择合适的角度,即选择最适宜的切入点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映,求取最佳分析效果。它包括两层意思:(1)分析问题要坚持两点论,防止面性。既要分析事物的正面,又要分析其反面,分析微观,要联系宏观,分析全局,要结合局部。比如,分析政府行为的各种收费,从解决建设资金不足这个角度出发无疑是必需的,而从搞活国有企业这个大局来看,特别是在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不景气,下岗职工较多的情况下,权衡利弊,减少或取消某些收费又是应该的。(2)反映分析成果要选取最易引起注意且比较容易接收的方式。如目前仍然存在的乱摊派问题,已经由过去的公开性摊派转为长期借钱借物拿产品的隐蔽性摊派,如果我们从“有权部门进行暗摊派的问题应予注意”这个题目入手反映问题,就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再如许多反面问题的反映,如果从建设性、防护性的角度、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去反映,会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四、分析要及时。预算执行审计的范围广,单位多,资金量大,审计期间相对跨度也大,除对上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外,对有些情况还要追溯到以前年度。此外,从进审到完成审计的时限一般为半年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各种审计情况不能进行及时的分析与反馈,就会大大影响预算执行审计作用的发挥。因此,要确立较强的时间观念和效率观念,以实现分析的最大价值。及时进行综合分析,一是要建立与审计同步进行的分析制度。这一制度包括审前、审中、审后三个分析。审前分析,主要结合审前调查、拟制审计方案工作,分析审计中可能遇到或需要挖掘的问题,以便审计中能有效地抓住要害,突出重点,提高工作效率。审中分析,要求审计人员根据发现的新情况,确定新的主攻方向,及时把握审计中的新问题,以便进行深层挖掘。审后分析,则是对审计完成后的全部资料进行的分析。它既要求个项目(单位)的审计情况分析,为厚积薄发做准备,还要求对预算执行审计的所有单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结果,除用于写审计报告外,还用于开发审计信息与调研文章。二是及时地反馈审计分析成果。对凡能起到决策效应的情况,都要及时反馈给党政部门、上级审计机关以及有关的被审单位,便于及时改进和补救。此外,在分析期间的掌握上,要尽量延展到分析结果反馈时日的最近日期。如5—6月份的分析,要尽量把一季度的同类情况分析进去,以利于领导把握这一问题的现状与趋势。
  五、提高分析的有效性。进行综合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分析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这种目的和效果,最起码要对被审单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次要努力进入党政领导的决策圈,起到强化宏观调控的作用。效用较小或无效的分析,不但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且极易干扰领导决策;错误的分析则会导致党政领导决策失误,严重损害审计机关的声誉。因此,分析人员要始终确立有效性的意识,做到无效情况不分析。提高分析的有效性,一是要在已分析的重点问题中,选择那些带有共性、倾向性、苗头性、可能是大案要案的问题,进行深入解剖,确保所分析的问题事实清楚,定量定性准确,使决策者充分感到审计分析情况所具有的权威性、可信性,进而关注这一问题。二是要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从机制和制度上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使决策者容易采纳,乐于采纳;使落实者易于实施,实施后效果良好。
  六、分析要有逻辑性。逻辑性是指综合分析过程中要遵循逻辑思维规律,做到观点正确,问题清晰,判断恰当,推理有据,论证有说服力。缺乏逻辑性,分析问题时,分析者往往感到面临一团乱麻,无从下手,最终难以写出好的分析文章。因此,讲究和把握分析逻辑十分必要。分析要具备逻辑性,就必须掌握并能运用好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基本知识,特别是要遵守好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即,遵守同一律,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分析,做到概念清楚,观点正确,前后同一;遵守不矛盾律,写作分析文章时,思维要保持前后一贯,避免自相矛盾:遵守排中律,排除错误的判断,保留正确的结论,防止出现同时否定矛盾双方的思维错误;遵守充足理由律,在分析论证问题时,要有充足的理由。
  七、坚持政治性原则,审计的目的是保障经济建设健康发展,促进改革开放和廉政建设。因此,综合分析就必须要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促进经济建设健康发展为目的。综合分析只有坚持政治性原则,才能在大事大非面前站稳立场,在错综复杂的审计情况中不至于迷失方向。坚持政治性原则,要求综合分析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准确体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一个中心,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综合分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综合分析的一切内容都要与这个中心紧密相连,联系越紧密,分析效果越好。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以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发现、分析问题,要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去解决问题;坚持党领导下的综合分析制度,综合分析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坚持改革开放。要紧紧围绕促进改革、开放来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发现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促进改革开放的健康发展。审计人员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并在综合分析中予以正确、充分的体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31

一、突出分析重点。突出分析重点,即抓住预算执行中的重点问题、主要矛盾进行综合分析。重点越突出,分析越容易出成果。预算执行审计涉及的情况相当多,综合分析中如果面面俱到,什么情况都分析,重要问题往往被一般情况所掩盖,耗事费力,难出成效。突出分析重点,注意抓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综合分析。如有预算资金分配权的行政主管部门、有罚没收费权的行政执法部门、接受财政补贴数额较大的公益事业单位等等,都应列为分析重点。

二是注意抓重点问题的分析。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分析,从中发现“数额大、范围大、危害大、影响大”的问题。如预算执行中的严重弄虚作假、违纪违规问题,预算内外资金的管理不善问题,宏观财力增长趋缓问题,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挖掘问题等等,都比较重要。从今年的审计情况来看,要重点突出对资金量大、有预算资金分配权和下属单位多的部门审计情况的综合分析,促进规范财政 财务管理 ,强化对政府部门权利运行的约束和监督。围绕这些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党政领导的关注度高,产生的效果往往比较大。

三、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不仅是预算执行审计的本质要求,也是开展综合分析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离开了实事求是,综合分析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坚持实事求是,是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客观公正,成绩不夸大,问题不缩小,在全面搞清事实的基础上,深入解剖,分清责任。坚持这一原则,要注意防止结论在先,分析在后的主观做法。

四是把握事物的本质。预算执行审计中的情况比较复杂,有些现象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甚至将事物的本质掩盖起来。许多初始状态的情况,有时还混杂着一些不真实的东西。比如预算收支平衡,通过对审计情况的综合分析,我们会发现存在一些应收未收、应减支而未减支、应投入而未投入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实事求是的分析原则,通过对大量的表象情况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提炼,就会较准确地揭示出预算收支中这种人为平衡的本质问题。

另外,要注意要把握好“三个有利于”原则。在新旧体制的交替过程中,由于立法工作跟不上,往往会遇到一些无法可依的问题。即便是有法可依,又会因法规的过时或不完善而难于适用。坚持“三个有利于”原则,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分析要有逻辑性。逻辑性是指综合分析过程中要遵循逻辑思维规律,做到观点正确,问题清晰,判断恰当,推理有据,论证有说服力。缺乏逻辑性,分析问题时,分析者往往感到面临一团乱麻,无从下手,最终难以写出好的分析文章。因此,讲究和把握分析逻辑十分必要。分析要具备逻辑性,就必须掌握并能运用好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 基本知识 ,特别是要遵守好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即,遵守同一律,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分析,做到概念清楚,观点正确,前后同一;遵守不矛盾律,写作分析文章时,思维要保持前后一贯,避免自相矛盾:遵守排中律,排除错误的判断,保留正确的结论,防止出现同时否定矛盾双方的思维错误;遵守充足理由律,在分析论证问题时,要有充足的理由。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