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练习

1.提到( )的秋天我们会联想到:“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而置身于( )的冰雪世界中,你更会赞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陆游临死前为( )而悲,而杜甫则为( )而 “喜 欲狂”。

1.提到( 南方 )的秋天我们会联想到:“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而置身于(北方 )的冰雪世界中,你更会赞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陆游临死前为( 不见九州同 )而悲,而杜甫则为( 官军收复了蓟北 )而 “喜 欲狂”。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赏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今译】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注释】

官军:唐王朝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初闻:乍听到。

涕泪:眼泪。

却看;回头看。

漫卷:胡乱地卷起。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春天。

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襄阳: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13
1.提到( 江南 )的秋天我们会联想到:“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而置身于( 北方 )的冰雪世界中,你更会赞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陆游临死前为(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而悲,而杜甫则为(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而 “喜 欲狂”。
第2个回答  2010-05-13
我觉得第一题两个空填地名不对,难道南方的是那样,北方的就不是那样?按照背景来说,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首诗是白居易自长安赴杭州途中写的,诗中的江是指长安边的曲江,长安就是西安了,怎么就是江南了?
我觉得就应该填作者名,前者白居易,后者柳宗元。
第3个回答  2010-05-14
应该填作者名,前者白居易,后者柳宗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