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在亲密关系中总是很焦虑

如题所述

原生家庭决定了你最初的依恋风格
缺爱在这个社会太普遍了,很少有人说,我完全不缺爱,不缺安全感。为什么缺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在幼年时期得到足够的爱和关注。上一代的父母,极少有情感需求这个概念,很多父母忙着养家糊口,也没有精神上的富养一说,觉得给够孩子吃穿、养大孩子就万事大吉。家庭不富裕的孩子,父母常年为了茶米油盐在争吵,根本没有精力在乎孩子的情感需求;家庭富裕的孩子,要么父母经常在外,缺少陪伴;要么极度溺爱,形成自恋型人格或者有这方面的倾向。
童年的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在成年之后,就会产生补偿心态——想把缺失的爱都从别人身上弥补回来。亲密关系就成了获取这些爱的最好途径,所以很多人把索取和控制误解为爱。
常年在缺爱的环境下,会产生“不配爱”的习得性无助。在这种念头的驱使下,更想证明自己值得被爱,焦虑型依恋风格往往就是这么来的。
另一种相反的情况是,父母极度溺爱,在这种成长环境下,已经习惯了被宠,就会表现的自我,甚至自私,没有共情能力,没有同理心,只想全世界的人都宠自己、爱自己。把宠当作爱,宠你才是爱你,不宠你就不是爱你,一旦没有得到心里的被宠的预期就认为不是爱。可就算是你的父母,都对你会有所要求,何况是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呢?
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由抚育者导致的创伤性事件、或者父母分离、缺失,有人格障碍等,可能会产生病态的依恋风格或者人格模式
你会无意识模仿父母的相处模式
如果你找不到你在亲密关系里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或者说,你想不通为什么这样?可以先从原生家庭找起,因为你除了被影响,还学会了模仿,这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和有人格问题的人刻意模仿不一样。
一个从小没有在好好说话的环境里长大的人,是不会好好沟通的,他们会先用生气、争吵的方式解决,是不是很多人从小都是听着父母吵架长大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在亲密关系里,你也只会吵架。一个父母会使用暴力的人,大概率也会使用暴力,因为这是他从小接触到的,认为是可以解决问题的手段,等等一系列此类的模仿。
口是心非是很多人在感情里常见的问题,口是心非的人很吃亏,但是又不知道怎么改?觉得自己天生就是这样,一旦有这种想法,就会沮丧,认定没法改变。
其实口是心非大多时候,就是因为你的父母也是用这种方式对你的:我们中国的父母,秉承着“谦虚使人进步”的原则,很少夸孩子,即使他在心里认可你,他也怕表扬你,你会骄傲,所以就总是把赞美留在心里,嘴上都是批评你的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无形地学习到了这一点。
所以,去观察你父母的相处模式,看看你有没有这种无意识的模仿,如果有,就不要把它当作是天生的,没法改变的。先去观察,然后再一点点规避。
原生家庭对感情观的影响
悲观型
对感情悲观的人,除了之前的感情经历外,原生家庭也有影响。比如很多离异家庭出身的孩子,就不相信爱情,即使他们渴望爱,他们也会觉得,自己的感情也会和父母一样,最终走向破裂。再比如,即使婚姻仍然在维系,但是关系不好的,孩子对婚姻也是悲观的,他们认为自己以后即使结婚,也会处在这种状态中。还有一种,就是父母常年吵架、甚至产生创伤性冲突的,孩子会害怕面对冲突,渐渐的发展为回避型,遇见问题逃避,承担不起责任。
盲目乐观型
这种大多出自父母格外恩爱和睦的家庭,他们对爱情和婚姻有很高的期望,认为所有的婚姻都是像父母这样的,就会盲目乐观。一旦和预期不符,就会极度失望,这种人也会对伴侣要求很高,比较挑剔,因为他们会认为伴侣就应该像父母爱自己的另一半一样。当然,悲观型对伴侣也会比较挑剔,这往往来自于上面说到的补偿心理。
原生家庭的问题是可以改变的
不要觉得原生家庭的问题改变不了,当然我说的是有心改变、以及付诸行动的,那些明知道有问题,还觉得都是别人的问题的除外。
要想改变,就先按照上面说的步骤去做:先去思考,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原生家庭的依恋模式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它们是怎么影响你的?把这些问题和你在现实感情里出现的问题去链接,就像拼图一样,拼在一起,就能找到自己的问题。然后,再去回想你父母的相处模式,是恩爱式、相爱相杀式还是谁也不搭理谁,还是吵架、冲突不断、或者已经分开……同样去做链接,思考对你的感情产生了什么影响?了解了问题产生的源头,我们才可以正面突破,而不是陷入一种无法改变的深深的无力感。
所以,如果原生家庭对你的感情产生了影响,一定要学会追溯本源,发现本质,精准突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