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建立初期被入侵的资料

好像苏联建立初期英法日美都出兵干涉
而且乌拉尔山以东基本都被侵占了,
这些地方后来怎么要回来了.....应该是归还的
否则苏联要面临好几个资本主义强国的全面战争

还有后来二战前苏联跟美国的关系好像不一般啊,貌似许多机器设备和技术都是从美国进口的

这一段历史书上很少提到啊.....谁能给介绍一下

不是要回来的,是打回来的。波兰白狗子那时候都要冲进莫斯科了,硬是被红军赶了回去,远东的日本鬼子也是。列宁可不是吹出来的。

我个人一直认为列宁是世界近代史上含金量最高的领袖之一。

至于二战前美国卖给苏联东西,根本说明不了啥问题。那时候美国跟所有国家关系都“不一般”,要不是美国在37年到40年还在不停地卖给倭寇燃料、原材料和钢材,日本鬼子仅仅靠满洲(中国东北)的资源死抗,抗战绝对用不了八年。

两次世界大战,美国都是先大发战争财,等到欧亚各国都耗得差不多了,它再卷进来收拾烂摊子,还能博得好名声。

可以说,日不落帝国的成功之处是,让欧洲大陆互相制衡,自己占便宜;美国的成功之处就是,让全世界互相制衡,自己占尽便宜。

唯一出乎美国意料的可能就是,二战中和二战后苏联的快速崛起。苏联的崛起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本来美国大可以压榨全世界稳当奴隶主的,苏联疯狂的崛起让美国不得不通过复兴欧洲和扶植日本以抗衡社会主义阵营。于是东西方的对峙成为接下来半个世纪的主旋律。

二战中,美国当然是不会希望德国胜利的,但是他们还是希望德国把苏联收拾得更惨一点儿之后再失败。唉。。。

再引申一点儿,这就像是越南战争中,咱们当然也是不希望美国扶植的南越傀儡政权胜利的,但是最理想的状态也不是胡志明他们打赢,最理想的是南北越分成俩国家,中国美国各一半,像朝鲜半岛那样。

可惜,咱们的援助没有及时收住手——也没想到南越那么不经打。于是越南统一了,现在在南沙和中南半岛不停地吠咱们。。。。

同理,当年苏联和美国也是希望中国能划江而治的,那么也很无奈,那时候美国人扶持的都太不经打。。。。斯大林后来还埋怨杜鲁门来着(说笑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12
1918年春,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叛乱,控制了乌拉尔山附近的西伯利亚铁路。同年6月8日,社会革命党、宪政民主党和孟什维克在萨马拉成立了立宪会议委员会(后改称全俄临时政府),并控制了萨拉托夫,辛比尔斯克,喀山,乌法一带。11月,高尔察克在鄂木斯克成立西伯利亚政府,又于不久后发动政变推翻全俄临时政府,自封为“俄国最高执政”。同时联合南部的邓尼金,波罗的海的尤登尼奇,在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诸多国家的支持下,发起白卫军运动,对抗布尔什维克,俄国内战开始。列宁领导的人民委员会中央任命托洛茨基为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组建并领导红军,其中大量任用前沙俄时代的军官 ,对抗白卫军运动。1919年,西线红军的波罗的海舰队击败尤登尼奇及英国舰队,东线红军在伏龙芝等人的指挥下击溃高尔察克的东路白军。1920年,布琼尼、图哈切夫斯基等人率领红军击败邓尼金、弗兰格尔的南路白军。至此苏俄基本稳定了国内局势。
第2个回答  2010-05-20
  苏联也想统治中国。在我国研制原子弹时候,苏联已经跟我们签约好了。但是苏联撕毁了协议。把一切资料全部带回苏联。 那时候很多双眼睛 就像中国盯着来。最后我国研制了原子弹 别的国家也怕我们了!

  苏联与美国的关系 指的是1917—1991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联盟与美利坚合众国的关系,这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与最强
  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74年的苏美关系主要经历了五个历史阶段:
  (1)对立和斗争的时期(1917—1941年);(2)战时合作时期(1942—1946
  年);(3)冷战时期(1947—1955年);(4)争夺世界霸权时期(1956—1984
  年);(5)妥协和投降时期(1985—1991年)。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成为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
  主义制度的建立,引起了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震惊和敌视。它们纠集了
  14个国家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企图把它掐死在摇篮里。美国是其中
  的一个国家。从1918—1920年3年间,美国提供了大量枪支弹药和金钱
  给苏联境内的白匪军,它还派出了1万多名美国军人直接进入俄国领土。
  武装干涉失败后,美国仍然坚决敌视苏联。它是西方大国中最后一个承认
  苏联的国家,直到1933年才与苏联建交,而且当时承认苏联是被迫的。但
  是建交以后,苏美之间并未停止斗争。美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
  时,一直没有放弃削弱和搞垮苏联的目的。1938年英、法同德意策划的慕
  尼黑阴谋也有美国在背后的支持和纵容。它们企图搞祸水东引。在这种情
  况下,苏联于1939年8月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美国对此严
  厉指责苏联。同年11月,苏联为了北方安全,发动了对芬兰的战争。美国
  在战争中支持芬兰,向芬兰提供了军事援助,同时又对苏联实行经济制
  裁。后来美国还想挑唆日本发动反苏战,搞远东慕尼黑。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被迫与苏联缔结了联盟关系。1942年6
  月,美国与苏联签订了相互援助协定。尔后,美国根据战时租借法案给苏
  联提供了物资援助。直到1945年,苏联从美国获得的租借物资相当于
  108亿美元。这是苏美关系中比较友好的一个时期。两国不仅在战时相互
  支援,同时还进行了真诚的合作。从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到1945年波茨
  坦会议,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决定了结束战争的途径和基本原则,同时奠
  定了战后世界国际关系体制的基础。
  但是,这种友好合作的关系在战后很快就烟消云散了。1946年3月,
  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翌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
  门在国会讲话中宣布遏制苏联的“杜鲁门主义”,公开挑起了美国与苏联
  的冷战。1948年,美国开始在欧洲执行“马歇尔计划”,1949年又策动12
  个西方国家组成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于美国的挑战,苏联领导人采取
  了积极防御的政策。一方面加紧对东欧各国的控制,在1947年9月成立
  了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9年1月又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1955年进一步组成了华沙条约组织,从而在欧洲正式形成了两大军事集
  团的长期对立;另一方面加紧恢复苏联的经济,迅速增强苏联的经济和军
  事实力。从1946年3月,苏联开始执行旨在恢复苏联经济的第四和第五
  个五年计划,1949年8月29日,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苏联常规军
  事力量也有了相当的加强。
  1953年斯大林逝世特别是苏共“二十大”之后,苏联的对美政策开始
  发生了重要变化。赫鲁晓夫改变了斯大林时期的对美政策,制定出了与美
  国实行“和平共处”、“和平竞赛”的新路线,他还特别把和平共处提升到苏
  联对外政策总原则和总路线的高度。这种新路线不同于斯大林的积极防
  御政策,明显地具有进取的意图,这也是苏联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开
  端。但是由于苏美经济和军事实力对比仍然较为悬殊,苏联在对美交往中
  不得不多次作出重大让步。例如“柏林墙事件”和“古巴导弹危机”中,都是
  苏联主动退却的。到70年代以后,由于苏联加速发展重工业军事部门,苏
  联的经济和实事实力已大为提高,二者的实力对比开始接近。同时美国却
  开始走下坡路,国际国内上的日子都不好过。因此,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
  与美国形成了争夺全球霸权的局面,这种争夺的主要特点是苏攻美守。苏
  联霸权主义以1968年侵略捷克斯洛伐克为标志,在70年代得到了恶性
  的膨胀。在政治上,苏联提出了麻痹西方国家的“缓和”战略,这种战略尽
  管打着和平的旗帜,实际上却是一种进攻性的战略。在军事上,苏联不仅
  提出苏联的军事学说具有进攻性的理论,同时在国际上到处插手,甚至在
  1979年直接出兵侵略了阿富汗。在70年代的苏美争夺中,苏联是主要的
  得分者,它通过推行进攻路线,造成了一种有利于苏联的战略态势。
  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以后,苏联由于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国内
  形成了危机前状态和停滞局面,同时1979年出兵阿富汗也严重地影响了
  它的国际形象,遂形成内外交困的局面。而美国在1981年里根上台后,逐
  渐形成了对苏的强硬路线,他主张采取“以实力求和平”的战略,扩军备
  战,迫使苏联后退,以造成有利于美国的战略态势。这也给苏联以相当的
  压力。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入主克里姆林宫之后,他提出了国际政治
  新思维的理论,主张暂时放弃与美国争夺全球霸权,以便腾出手来发展国
  内的经济实力;但同时戈尔巴乔夫又提出了全人类利益高于阶级利益的
  主张,在对美关系上采取一味妥协和投降的立场。戈尔巴乔夫上台伊始,
  就对西方表达了和解的愿望。1986年1月15日,他发表了一个关于今后
  15年内分三阶段全部销毁核武器的声明。同时戈尔巴乔夫十分热衷于首
  脑外交,他同美国前总统里根会晤过4次,同现任总统布什也进行过多次
  会晤。1991年,戈尔巴乔夫竟被邀请与西方七国首脑举行了“7+1”会议,
  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根据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苏联在对美关系上采取
  了新的政策。苏美关系由此进入了“从相互理解到相互协作”的“全新时
  期”。这种相互理解和协作,实际上是苏联单方面对美国的退让。
第3个回答  2010-05-09
先纠正你一个错误,那时叫苏俄,不叫苏联。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苏俄(不是苏联,苏联成立那是1922年的事了,与你说的事件的时间不符)遭到帝国主义的疯狂围攻。英、美、日、法、德、波斯(后来的伊朗)、波兰等国武装干涉苏俄内政,疯狂地对苏维埃区发动进攻。同时,前沙皇俄国的部分地区的武装叛乱(如邓尼金、弗兰格尔、彼得留拉、高尔察克等)也疯狂地对苏俄进行残忍的围剿。
战斗一开始,由于苏俄政府坚持和平方针,加之对沙俄前军官的错误对待,苏俄在战争初期失利很重,丢了西伯利亚的大片领土,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区在帝国主义的控制之下。托洛茨基上台以后,大量释放前沙俄罪行较轻的军官,并邀请他们参加红军。极大刺激了沙俄前军官的作战积极性。同时,托洛茨基还启用了布琼尼、铁木辛哥、图哈切夫斯基、科托夫斯基等“泥腿子”将军,加强了战略进攻和新一代将军的形成(可惜,被斯大林错杀了不少)。苏俄军队又战略防守转为全线进攻,到1925年进攻至华沙为止,苏联(看看,我也犯了这等低级错误,应该是苏俄)军队已经完全收复失地。
1921年3月,因战争消灭苏俄的计划流产,帝国主义国家被迫同苏俄政府代表在意大利热亚那举行正式会晤。会上,帝国主义国家提出包括苏俄偿还沙俄是全部债务的无理要求,被苏俄代表严正回绝。不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利的德国却遭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排斥,苏俄代表抓住机会,与其签订《热亚那条约》,双方互相成为互惠国。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垂涎于苏俄广阔的市场,纷纷也迫不及待地与苏俄签约。后来遇到了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包括福特在内的许多美国公司在苏联设厂投资,苏联(这时就可以称俄国为苏联了)因此也搞到了价值160亿卢布(折合80亿美元)的生产设备和专利技术。苏联经济从此走出黑暗,开始繁荣。

参考资料:《俄罗斯百科全书(1533-2007)》 俄罗斯苏联军事出版社

第4个回答  2010-05-09
内战的开始和外国武装干涉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不久,苏维埃政府在V.I.列宁领导下,迅速平定旧俄军士官生在彼得格勒(今圣彼得堡)和莫斯科发动的叛乱,粉碎前临时政府首脑、俄军最高统帅A.F.克伦斯基和P.N.克拉斯诺夫将军的反苏维埃叛乱,制止了驻莫吉廖夫旧俄军大本营的反革命叛乱活动,并先后向顿河区、乌克兰、南乌拉尔、白俄罗斯、南高加索、突厥斯坦、西伯利亚和远东派遣武装力量,镇压各地的反革命武装,消灭了一批反革命策源地,几乎在全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18年3月3日,苏维埃俄国与德、奥、保、土四国同盟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日、美等协约国为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乘机进行武装干涉,扶植俄国反革命势力发动武装叛乱。3月6日起,英、法、美干涉军先后在摩尔曼斯克登陆。4月5 日起,日、英、美干涉军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登陆。此外,协约国军队还侵入中亚和南高加索。4~5月,德国和土耳其违背《布列斯特和约》,侵占克里木和南高加索。5月底,由5万名奥匈战俘编成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经西伯利亚遣返途中发动叛乱,先后侵占伏尔加河中游、乌拉尔、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顿河地区克拉斯诺夫的哥萨克白卫军、北高加索A.I.邓尼金的"志愿军"相继叛乱,成立反革命政府,并着手扩充叛乱武装。年中,由于苏维埃实行粮食垄断,社会革命党乘机在各地支持叛乱,成立反苏维埃政权。至同年夏,苏维埃共和国丧失3/4领土,陷入四面受敌的险境。

红军的建立和初战告捷 为保卫苏维埃政权,战胜国内外反革命势力,人民委员会于1918年初颁布组建工农红军和工农红海军的法令;3月4日成立最高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全国武装力量;4月成立地方军事机构,全国实行普及军训制;5月29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关于实行普遍兵役制的法令。俄共 (布)中央和苏维埃政府还决定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将全部工作转入战时轨道。为统一领导在东线作战的部队,6月13日成立东方面军;9月2日宣布国家为统一军营,并成立由L.D.托洛茨基任主席的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I.I.瓦采季斯被任命为共和国武装力量总司令。9月11日,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下令扩充部队编制,除东方面军外,组建南方面军、北方面军及西部防区(次年2月改编为西方面军),同年12月又组建里海-高加索方面军。11月30日成立以列宁为主席的工农国防委员会,协调和领导军事机关和民政机关的活动,确保前线和后方的统一。所有这些措施,保证了苏维埃红军的建设及其在各条战线的初步胜利。 1918年夏,东线(伏尔加河中游和乌拉尔地区)成为主要战场。8月底至9月初,东方面军(辖5个集团军和伏尔加河区舰队)在伏尔加河中游地区对白卫军转入进攻,9月10日攻克喀山,12日解放辛比尔斯克,10月上旬解放塞兹兰和萨马拉。随后,红军挺进乌拉尔,至11月中旬解放伊热夫斯克和沃特金斯克。在南线(顿河中、上游,伏尔加河下游,北高加索一带),同年7~11月,红军在察里津保卫战中连续两次击退克拉斯诺夫哥萨克白卫军的进攻;北高加索的两个集团军在与主力隔绝情况下坚持作战,牵制邓尼金"志愿军"北进。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腾出兵力加强对苏维埃俄国的干涉。1918年11月~1919年2月,英法军队13万人在南方的新罗西斯克、敖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登陆,先后占领巴统、梯弗里斯、巴库等城市,随后兵分三路向莫斯科实施主要突击,因遇苏维埃游击队和起义部队的激烈抵抗,只向内地推进 100~150公里。英、美、日干涉者则增派援军在摩尔曼斯克、阿尔汉格尔斯克和符拉迪沃斯托克登陆,加强对白卫军的援助。针对当时的形势,红军贯彻列宁的战略方针,决心在白卫军同干涉军会合之前,先歼灭白卫军,再击败协约国军队。1918年末至1919年初,红军在各条战线上发起进攻,解放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顿河州、南乌拉尔、申库尔斯克。红军的胜利以及协约国内部爆发反对干涉苏俄的运动,使协约国以武力消灭苏维埃共和国的计划破产。法军和希腊军队被迫从敖德萨、赫尔松、尼古拉耶夫、塞瓦斯托波尔等城市撤走。

粉碎高尔察克和邓尼金的进攻,红军取得决定性胜利 1919年,协约国组织俄国反革命势力以及与苏俄接壤的国家,对苏维埃共和国发动两次大规模进攻,但均被红军粉碎。

第一次以西伯利亚A.V.高尔察克指挥的白卫军为主力,从东线实施主要突击,邓尼金、N.N.尤登尼奇和米列尔军队则分别从南方、西方和北方实施辅助突击,目标指向莫斯科。白卫军投入这次攻势的兵力约100万人,而当时红军仅62.5万人。1919年3月4日,高尔察克军队近14万人发起进攻,企图占领伏尔加河中游,与邓尼金军队会合后进军莫斯科。红军东方面军约10万人被迫实施防御。3~4月间,高尔察克军队占领乌法、沃特金斯克、奇斯托波尔、布古利马、布古鲁斯兰、奥尔斯克、阿克纠宾斯克,逼近喀山、辛比尔斯克和萨马拉,切断红军同土耳其斯坦的联系,使东方面军的防线有被突破的危险。俄共 (布)中央号召全国一切力量与高尔察克作斗争。至4月中旬,东方面军兵力增加到14万多人。为顺利实施战役指挥,东方面军分编成南、北两个战役集群。4月 28日,南集群转入反攻,相继实施布古鲁斯兰战役、别列别依战役和乌法战役,解放布古鲁斯兰、谢尔吉耶夫斯克、布古利马和乌法,6月20日前出至乌拉尔山前地带。北集群于5月25日发起伊热夫斯克-沃特金斯克战役,6月7日解放伊热夫斯克。在西线,波罗的海沿岸的尤登尼奇军队于5月中旬突破红军防线,扑向彼得格勒。6月初,红山、灰马、奥布鲁切夫三个炮台发生反革命叛乱。红军加强彼得格勒的防御,于中旬平息炮台的叛乱,下旬发动反攻,将尤登尼奇军队击退。在南线,邓尼金军队于6月间占领顿巴斯、顿河州和乌克兰部分地区,30日占领察里津(今伏尔加格勒)。由于当时高尔察克已败退乌拉尔,因此邓尼金未能实现与其会师的企图。在南线形势紧张和东线红军取得胜利的形势下,托洛茨基和瓦采季斯提出暂时停止东线的进攻,以加强南线的建议,被俄共(布)中央否决。东方面军按照俄共(布)中央的指示,在司令S.S.加米涅夫率领下于6月21日发起总攻,至8月4日把高尔察克军队完全赶出乌拉尔。

高尔察克军队被击溃后,协约国把战争重心转移到苏俄南方,决定以邓尼金军队为主力发动第二次进攻。1919年7月3日,邓尼金下令攻占莫斯科, 从顿河西岸到伏尔加河分兵三路北犯。在主突方向库尔斯克、奥廖尔、图拉一线作战的是邓尼金的精锐部队"志愿军"。7月9日,俄共(布)中央和列宁发出"大家都去同邓尼金作斗争"的号召。8月,红军南方面军按照总部的命令发起反攻,从侧后袭击邓尼金的库班大本营,未果。9月12日,邓尼金军队再次在库尔斯克 -奥廖尔方向发起进攻,至10月中旬先后占领库尔斯克、沃罗涅日和奥廖尔,直接威胁图拉和首都莫斯科。尤登尼奇军队在西线也再次突破红军防线,于10月中旬进抵彼得格勒郊区。为适应新的作战形势,红军统帅部于9月下旬将南方面军分编为南方面军和东南方面军。10月,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决定坚守图拉和莫斯科,在南线集中基本兵力,东南方面军则暂时转入防御。10月11~12日,南方面军在司令A.I.叶戈罗夫和军事委员J.V.斯大林率领下,在奥廖尔—克罗梅地域和沃罗涅日地域发起反攻,至11月中旬先后收复奥廖尔、沃罗涅日和库尔斯克。此后,南线的反攻发展为两个方面军的总攻:南方面军在哈尔科夫、罗斯托夫方向作战;东南方面军以右翼进攻新切尔卡斯克,以左翼进攻察里津。12月,红军解放哈尔科夫和基辅,翌年1月攻占察里津和罗斯托夫。由于红军攻占罗斯托夫并进抵亚速海沿岸地区,邓尼金部队被分割成两个孤立集团,一个退向高加索,另一个退向克里木和敖德萨。红军乘胜追击,于2月7日攻占敖德萨,3月27 日占领新罗西斯克。邓尼金残部逃往克里木后,由P.N.弗兰格尔接替指挥。此时,红军在其他战线也取得重大胜利。在西线,尤登尼奇对彼得格勒的第二次进攻被打退,其残部逃入爱沙尼亚并被解除武装;在北线,红军于1920年2~3月先后解放阿尔汉格尔斯克和摩尔曼斯克;在东线,红军于1919年秋从托博尔河地区转入新的进攻,至翌年1月全歼高尔察克军队。

击退波兰的进攻和粉碎弗兰格尔军队,内战结束

1919年德国撤军后,红军进驻乌克兰,开始与波兰军队发生冲突。1920年4月25日,波军发起进攻,5月7日占领基辅。红军于5月26日转入反攻,8月中旬进抵华沙城下。由于战线过长,波军发起反攻后被迫退却。10月12日,双方在里加签订停战协定(见俄波战争)。盘踞在克里木半岛的弗兰格尔军队于6月6日从北塔夫里亚发起进攻,企图夺取顿巴斯并进犯莫斯科。俄波战争结束后,红军集中兵力打击弗兰格尔军队。10月28日,M.V.伏龙芝指挥的南方面军对敌形成强大优势,在北塔夫里亚转入进攻,经7天激战击败弗兰格尔军队主力。弗兰格尔率残部退到克里木,利用彼列科普防御工事顽强据守。11月 7~12日,红军采取正面强攻和侧后迂回战法,突破彼列科普防御工事,17日解放克里木半岛。至此,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1922年10月下旬,盘踞在远东地区的日本干涉军也被逐出苏俄国土。

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历时近三年,以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失败告终。苏维埃共和国获胜的主要原因是:进行的是正义战争,得到各族人民拥护及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实施了正确领导,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正规红军;工人与农民结成军事政治联盟,各苏维埃共和国在战略上密切协同。这一时期苏俄军事战略的主要特点是:采用战略进攻和反攻、战略防御等多种作战样式;善于选择主要战线并在主突方向上集中使用兵力兵器;利用骑兵集团军实施快速机动作战;重视组建战略预备队和适时使用预备队于重要方向;正规军和游击队密切配合。苏俄内战的胜利,巩固了十月革命的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创造了条件